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与画具有共通之处,"诗情画意"的艺术美感在中国盛唐诗人王维和英国浪漫主义大师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表现得极为明显,二人诗歌创作的绘画技巧、构图方法和指导思想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与画作为表达美的艺术形式而存在,寄托感情、陶冶情操是其意义之一。这也正是诗画可以融合的原因。基于这种共性,诗可以呈现画的意境,画可以表达诗的情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现象是诗画不断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宋代画意论     
宋代是中国诗歌与绘画艺术高度繁盛并交融的时代,"尚意"的美学思潮决定了"意"被奉为诗歌与绘画创作的规范。通过宋代画论中的"画意与画形"、"诗画一律"等重要理论的考察,以期对宋代诗画理论的特点及其美学影响进行深入认识。宋代诗话多处提到"画意不画形",欧阳修、苏轼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同时,以诗句入画也为宋代文人画家所重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当时诗画艺术的一种创作追求和审美理想。宋代诗话中揭示出的诗学观念深刻影响和渗透到了绘画当中,从而提升了宋代绘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诗画相通"的理论就产生了,它实质上是概括美与文学之间极其密切的关系.诗人西蒙尼德斯就有"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的见解.我国北宋也有"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形诗"的说法,还都是从诗与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或具体存在形态上,如"有声"与"无声"、"有形"与"无形"方面强调诗与画的密切相通.  相似文献   

4.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所谓"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最初是我国哲人观物取象的方法,就是指主体充分利用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远近移位地对客观物象进行体察和把握的观照方法.它是哲人们为了认知神秘的自然和复杂社会而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和积累起来的一整套观物方式和法则.尽管诗歌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诗人也在按照美的原则进行审美和创作.但是只要我们全面审视诗人们尤其是晋唐山水诗人们的创作  相似文献   

5.
温于涉 《科技信息》2007,(35):159-161
中国传统的画论认为,在意韵追求上,绘画与书法、诗歌、著文所追求的完全一致,谓之"绘心复合于文心,抒高隐之幽情,发书卷之雅韵"1。在针对艺术院校美术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中,为适其心性,我们选择"由玩索诗画的交融性而生欣喜"的路子去对比分析汉英诗歌,以养成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在中国盆景民族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中 ,中国诗画对它的深刻影响。认为中国盆景与中国诗画有着相通的空间意识 ,并以画为形 ,以诗为魂 ,盆景与诗画相融合是中国盆景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哲学的生活意境及其诗象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因其高度的抽象性、总结性和整体性,其内在价值和范导功能难以得到开显和敞亮;也因其理性的自我缠绕、非理性及其它社会文化因素的纠缠,其内在魅力和现实智慧也常处于遮蔽状态中;还因其语言表达的单调乏味、拒绝公众理解,而难以化理性为方法和智慧、化理性为德性和德行。;本文以中国古典诗为例,意在表明哲学的生活神意可借助诗象去表征,即以哈象通达那情理交融的玄妙境界。  相似文献   

8.
明中叶吴中地区诗画关系较前更为密切。诗画书印同体一处,更加成为惯常的格式。诗画“野逸”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诗与画形式“意味”的浸透,为诗画关系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诗画作为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审美视野中却有着神遇迹化的共通,进而形成了诗、书、画三者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国诗画的审美共通,体现了两种艺术的差异与互补,是我国艺术和美学上的伟大创造,展示了中国艺术美学乃至民族文化的个性特点,大大地丰富了世界艺术美学的内容。从中国诗画共同的意境追求的角度,阐述中国诗画艺术审美共通的表现,探寻这一共通的传统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通过苏轼诗歌来阐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形、理、神的审美问题,并结合苏轼诗歌中蕴含的绘画美,证实“诗画相同论”的中国“文人画”的美学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诗、画被称为姊妹艺术。在诗与画对比关系上 ,苏轼倾向于“诗画同律”说 ,莱辛则强调“诗画异质”说。中西方这两种传统的诗画对比观的提出有其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 ,而中西艺术实践及其传统理论、主客体关系上各自强调侧重点的差异 ,以及对诗画媒介符号与时空观的不同理解 ,都是造成两种诗画对比观文化内涵不同的重要原因。弄清楚这种差异的内在实质 ,以求相互借鉴 ,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优秀的中国画传统是由诗 ,书 ,画 ,印等艺术门类有机综合表达来体现的。诗意是中国画的灵魂 ,是中国画的内在生命。中国画向来强调“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取其意气 ,得于象外” ,形成了一套传神写意、抒情言志、诗画互融的理论。中国画以诗文抒发情感 ,以借物抒情言志 ,以笔墨绘写精神 ,使诗与画达到珠联璧合的境地  相似文献   

13.
六朝与隋唐五代时期的石刻楷书中存在着大量异体字,它们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分别从异体字数量、异体字形、字位主形三个方面对"六朝石刻楷书语料库"与"隋唐五代石刻楷书语料库"中所贮存的异体字展开比较调查。调查表明:从数量上看,与六朝相比,隋唐五代石刻楷书的形体渐趋规范定型;楷化过程中,组成汉字的构件与笔画数量、汉字出现的频率、历史的传承与积淀是影响异体数量的共同因素。从字形上看,两段时期的异体字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传承性,同时,隋唐五代石刻楷书中也出现了一部分具有时代特征的变异形体,其代表即"武周新字"。从字位主形上看,简易、区别、表义性、系统性原则是汉字楷化过程中楷书异体的选择标准及优化原则。  相似文献   

14.
明朝中叶吴中诗歌与绘画关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中叶吴中地区诗画关系较前更为密切.诗画书印同体一处,更加成为惯常的格式.诗画“野逸”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诗与画形式“意味”的浸透,为诗画关系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根据弗兰克关于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理论,莱辛所谓的"诗画界限"被现代主义诗人突破了,伊丽莎白·毕肖普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结合毕肖普具有个人特色的动态诗学,细读她的诗歌.可以发现,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借鉴了立体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绘画技巧,从而突破时空的界限,在她诗歌中实现了类似立体主义绘画的空间效果.  相似文献   

16.
物象审美意识早在《周易》"观物取象"中就开始形成,它是对物象的客观再现。作为一种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联方式,物象审美也被付诸文学艺术之中。在中古时期的咏物诗创作中,物象审美意识以"形似化"的手法得以充分展现,其专注于"体物"与"尚辞"。就文学的性质与功能而言,这是一种新型的诗歌创作理念,并确立了有别于传统社会理性的文学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物化之象是<庄子>一书塑造的独具一格的形象群.全书塑造的物化之象可分为物化物之象,物化人、人化物之象,物人互化之象,它们分别象征、隐喻哲人追求自由、因顺自然、与物冥合的审美旨趣.其形象内涵的深刻性和言说方式的诗意性的完美结合,淡化了物化之象的哲学话题,营构了具有艺术意味的"象思"、"象境",从而突显了其诗学、美学的价值,提出和发展了雄浑、自然、虚静、物化等审美范畴的理论建构,开拓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论领域.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诗歌浓郁的色彩具有西方诗歌的风格 ,而其色彩的主体又具有民族性。闻一多的色彩观源于西方绘画 ,也源于中国的宫廷和民间色彩。诗人闻一多批判地吸收中西古今诗画观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画观 ,使其诗歌真正成为中西合璧的“宁馨儿”  相似文献   

19.
在柏拉图时代,诗与哲学之间的争吵就已经开始了。进入当代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则要解构"诗与哲学之争"。这其中,海德格尔从建构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本体论"出发,通过阐述"诗"与"思"的关系入手,要求实现了"诗"与"思"的同一;而德里达则从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出发,通过哲学和隐喻关系的分析,实现哲学与文学的同一。两个人的目标都是要解构"诗与哲学的论争"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20.
线描在中国绘画中一直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存在与发展,从而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要研究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就必须先从"线"的研究开始,而中国绘画中线的写意性与装饰性表现,又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发展渊源,为此了解和重新认识线描的表现特性,对于研究中国画线描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