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昭君和亲是古代诗歌与民间传说中的重要题材。昭君村、昭君墓和昭君庙作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景观,不仅反映出古代诗人与广大民众对昭君和亲的不同认识和理解,而且蕴含着时代民族、地域文化和信仰观念等方面的人文内涵,启发人们多层面地展开对昭君和亲的历史、地理及人文想象,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现实、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与追寻。  相似文献   

2.
<正> 在20世纪行将告别的时候,中国诗歌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的景观。在文学的大文化空间中,诗人和诗歌都面临着诸多非文学因素的挑战,同时承受着艺术的寂寞和人生的孤独,诗歌也当然地被推向了更为个人化的书写和阅读的极致。但是,诗歌本身并未因此而萎顿,它像奔突运行的地火掠过灵魂的层  相似文献   

3.
"攀枝花诗群"作为一种地域诗歌现象,其命名和由来承载了地域风情、历史风尘和时代风貌,百里钢城、移民身份和攀西风物的熏染铸就了它"钢铁"激越、"乡愁"情怀、风物传奇等内涵特质,成为攀枝花这座移民城市的精神之光。而在转型背景下,新一代攀枝花诗人群体的创作心理转变,促使"攀枝花诗群"创作呈现出"大我"与"小我"的和谐共生、地理身份淡化、性别书写突显的转向。  相似文献   

4.
民国夔州诗是夔州诗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在它身上既有社会转型时期的深刻烙印,也携带着历史文化传统的脐血。它把山水情怀与历史反思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它把杜诗情结与人文关怀融为一炉,继承发扬了杜甫夔州诗现实主义精神;民国夔州诗中燃烧着抗战烽烟,辉耀着民族之魂,在大后方抗战文学中独树一帜;它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文化人格和诗艺品格;创造了风采灿然的诗歌意象,表现了独具魅力的峡江风情;民国夔州诗既不乏名人之作,也涌现了不少乡土诗人,形成了一个颇有实力的本土诗群;它受新诗崛起及“文学革命”的影响甚微,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生态,保持了独有的地域特征和诗美风采。  相似文献   

5.
诗人晨宏是景颇族作家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多涉及民族生活,并“记录”和“储存”了许多属于自己民族独特的现代性体验。浓郁的本土意识是晨宏诗歌的显著特点,他在本土意识的书写中实现着对自我民族文化的认同。晨宏善于写“树”,并在其中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广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边地”属性,在边地与边地之间、边地内部各民族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混杂、多元的文学地理境况。谢夷珊的行走足迹遍及多个国家、地区,在自身文化与世界多民族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书写世界各地原始、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淳朴的人文景观,赋予了诗歌内容“世界”写作特征。来自世界多个地域、多种民族和多样文化的边地诗歌,展现出边地的异域性、差异性书写特征,为当代文学带来了新的观看视角,也为21世纪广西诗歌创作带来了启发。  相似文献   

7.
作为有着自觉生态意识的当代诗人,傅天琳在人与自然的反思中凸显生态诗歌的思想价值。傅天琳将自然去客体化,揭示自然本身的生命性,呈现万物有灵的书写特质;基于建立诗歌与地域情感关联的需要,傅天琳从巴蜀地域的现实、历史、神话三重维度形塑生态诗歌的精神家园;在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等多重语境中,傅天琳试图拓展生态诗歌的问题空间,挖掘生态诗歌的深刻性。分析傅天琳的生态思考与创作追求,有利于凸显生态诗歌的思想性,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深化中国生态诗歌议题的研究。鉴于此,傅天琳的生态诗歌对中国当代生态诗学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生长在这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外表、习俗、性格和气质,同时这些特征也融入到当地的文化艺术领域,令中国的艺术呈现出缤纷的地域特征。本文通过地域的角度,以年画为载体,讨论了齐鲁与巴蜀两大地域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对相同的艺术形式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9.
综观中国古代诗歌题材的流变史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 ,随着疆域和外交范围的不断扩大 ,诗人的足迹和他们所描写的地域题材日益向四边延伸 ,而且由于每个时代的边疆局势不同而呈现出了不同的创作趋势。其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自然环境艰苦 ,民族性格强毅 ,民俗独特而丰富 ,历代政治势力进退空间甚大 ,从而给诗人们的旅行和创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无限生机。特别是唐、元、明、清几朝 ,西部旅行诗歌创作颇为繁荣 ,而且从总体上讲 ,“西渐”趋向日益明显强化。这些旅行诗歌以表现西部民俗文化和山川形胜风光的为最多 ,而不论何种诗歌 ,民俗又是激发人们创作的重要酵素之一 ,民俗与旅行诗歌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仅就古代西部旅行诗歌特别是清代诗歌中的民俗因素作一述论  相似文献   

10.
湘江纵贯湘境,绾结着众多优质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一条山水和历史文化的画廊。当它承载起沟通中原与岭南经济文化的重任时,又成为一条地理上的重要通道。千载以来,众多的诗人行走其间,为它的景色所吸引,为它承载的历史文化所感奋,以诗绘景、言志、抒怀。它孕育的诗人诗作难以计数并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如此身份与价值的湘江被称为"湖湘诗歌之路"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诗人冯至一生对寂寞这个特殊的情感符号都情有独钟,并且在诗歌世界中反复吟咏,对其有着刻骨铭心的敬意。寂寞作为冯至诗歌中被反复书写的情绪,体现了冯至对世界人生的感性领会和理性升华。在冯至的人生之途和诗歌世界的切合之处,寂寞对于他的个人诗学具有多重意义,尤其是人生之旅与精神文化对其寂寞书写具有重要影响,他的诗歌也因此形成了特殊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2.
在东西、凡一平、黄佩华等"相思湖作家群"小说家的作品中,文学地理与空间书写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东西注重家庭与外界的书写,凡一平注重城市与乡村的书写,黄佩华注重民族与地方的书写,这些空间书写加深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表征/再现了作家对世界、地方和空间的自我体验。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性别研究是以文化研究为根基的一种“性别诗学”,建立在文学的地域文化研究基础上的“地缘诗学”是文学之文化研究的另一种视角和方法。在文化研究这一宏观学术范畴中,性别和地域的视角、方法完全有可能结合于文学研究之中,性别的思考和地域的思考可以在差异性的寻求方面达成默契。将性别的视角和方法引入地域文学研究,是在性别诗学和地缘诗学相结合的层面中开辟多元一体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途径。关注地域文学的“性别书写”可以有效地整合关于现当代文学的性别研究和地域研究,成为开展文学文化研究的新场域。  相似文献   

14.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诞生了一代文学巨擎——“诗仙”李白。在唐朝文学大家中,李白的诗歌独树一帜,风格独特。李白出生、成长的地方——四川绵阳江油青莲属古巴蜀地区。巴蜀地区所孕育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李白自小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润,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本文试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李白诗歌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试论湖湘文化对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不同的地理形态和劳动方式,不同的地域其文化形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湖南在文化上远承荆楚,中接宋明儒学,清季大显于世,形成中华文化圈中一个拥有大量辉煌成就和显著特色的地域文化,其兼容并包、经世致用的精神内涵对今天湖南的社会发展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清人汪森的《粤西诗载》收入自秦汉至明末游宦桂东的88名诗人在桂东创作且吟咏桂东的诗作212首。没有收进《粤西诗载》的游宦诗人和歌唱桂东的诗词还有很多。从这些游宦诗人在桂东的文学书写,可以读到各时代诗人的诗心,诸如迁谪之情,隐逸之念,用世之心。他们对桂东地理、风土、政治的记录,是研究桂东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的重要史料,他们的诗作为桂东文学的繁荣增添了绚烂多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文学地理研究不仅显示出丰富的人类学内涵,更是对方兴未艾的文学人类学思潮的一种回应。本期特别推出"文学地理"主打栏目,聚焦于"文学新桂军"代表人物,亦是"相思湖作家群"领军人物的东西、凡一平、黄佩华及其作品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探讨,目的在于梳理文学家、文学作品与特定地域、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学地理"主打栏目刊发文章有:秦红增/问、东西/答《文学地理与文化深描》,围绕文学创作与地理环境、地方文学与地方性知识、文学写作与深描等相互关系以及方言写作、写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视角,对美国现代主义诗人伊.伊.卡明斯诗歌语篇中语义、词汇、语法、书写等语言变异技巧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卡明斯诗歌的语言特征、创作风格及文学意义。卡明斯既继承了传统诗歌的表达理念,又打破了传统中那些陈腐和平庸的清规戒律和表达模式。他创造了让人耳目一新的魔幻式的语言变异的技巧,展露了诗歌语言的独一无二的实验和革新。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期,学术界的“空间转向”使诸学科呈现交叉互渗的态势,人类生存对地理环境天然的依存关系,激发和塑铸了人类的空间意识,也为文学与地理学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新文化地理学”把空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地域的多维存在,重视对地方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文脉的研究,把地点感的研究转向“地点身份”的研究,注重空间景观的符号学意义和象征学意义。在“新文化地理学”的视野下,阿来的文学创作具有典型的空间化写作特征,他将地理、空间、文化与文学相结合,通过对嘉绒藏区民族文化空间背景、空间记忆及其文化表征的描述,展示了一种生动有机的地域文化身份。空间化写作构成阿来文学文本生产空间的多元性和文本自身的异质性,也给读者阅读和阐释民族文学提供了多重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文学一直是以性别对抗的姿态存在文坛,而女性诗歌作为女性心灵的直接展示,在性别对抗与文化解构方面显得十分大胆、突出。且其写作意义都是指向对女性自我生命体验的真实书写,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属于她自己的女性经验世界——"黑夜",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有别于一般文学叙事的女性诗学存在。本文试图从女性诗歌的历史发展,探入剖析新时期女性诗歌中性别抗争意识存在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