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代河洛文学的权力书写有着浓郁的河洛王都文化色彩。洛阳十三朝古都所形成的千年王都文化语境,对河洛文学所描写的“世界”和河洛作家产生深刻的形塑。河洛王都的战争频发与权力交替,使崇权唯上的权力文化极为兴盛也别具一格,它只关乎权力而没有正义感和道德感。王都文化里的权力叙事与生存苦难并行,以苦难来彰显权力的重要,以权力来反衬苦难的沉重,使我们无法从单一向度对当代河洛文学的权力书写作出扁平型的情感与价值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在东西、凡一平、黄佩华等相思湖作家群小说家的作品中,文学地理与空间书写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东西注重家庭与外界的书写,凡一平注重城市与乡村的书写,黄佩华注重民族与地方的书写,这些空间书写加深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表征/再现了作家对世界、地方和空间的自我体验。  相似文献   

3.
围绕文学创作与地理环境、地方文学与地方性知识、文学写作与深描等相互关系以及方言写作、写作视角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东西认为,文学不能独立于文化之外,地方性是写作的胎记,地方性塑造了作家的特质,但地方性会随着作家的成长和视野的开阔慢慢地放大,有的写作是挣脱地方性的,是在寻找人类的共性。  相似文献   

4.
源渊流长的齐鲁文化影响着齐鲁文人文化品格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文化品格又与齐鲁文人行坐相随,并影响着其文学创作精神和文学风貌。齐鲁文化对李清照文化品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齐鲁山川风物与李清照清丽秀雅的文化品格;二、齐鲁文化的革新精神与李清照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三、齐鲁文化的质实豪放与李清照富于豪侠气质的文化品格;四、齐鲁文化的渊综广博与李清照博闻广识的文化品格;五、李清照心念家国的儒者情怀。  相似文献   

5.
唐诗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独特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当时生活状况的观照。选取一些涉及日常生活场景和事物的唐诗为例,从文化视阈进行分析,可以管窥唐诗中所反映出的与精神消费以及物质消费领域相关的事物与时尚。  相似文献   

6.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巅峰,其代表作唐诗不仅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剑文化也是古代习武之人的精粹,并在唐诗中得到集中而广泛的表现。其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装饰品、舞剑器、赠将士送友人、借剑言志。  相似文献   

7.
爱民思想是齐鲁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历史上齐鲁地区不少思想家、政治家都具有爱民思想。爱民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民众的物质利益,主张采用富民政策;关心民众的疾苦,救助社会弱者;主张轻徭薄赋,减轻剥削;主张减轻刑法,重视教育等。齐鲁文化中的爱民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鸿雁 《科技信息》2012,(34):I0104-I0105
时下随着文化研究的热潮,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此时正拉起翻译风帆,扬帆远航。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唐诗英译,主要阐述了文化对唐诗翻译的影响。文化缺省是一种语言缺少对方语言中的文化成分,往往导致翻译失误。本文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产生的翻译缺省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希望能对唐诗翻译实践有所帮助,加强世界人民时中国悠久文化的了解,提高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东莞文学已然成为特色鲜明,且有全国性影响的地域性文学,但东莞文学与文化批评却被指认停留在尴尬的学步阶段。这主要是因为研究者忽视了这样一种视野,即从文化地理视域与城市化浪潮中的文学研究和文化批评的复杂关系中取得化约点,如能从这样的角度来考察东莞文学批评,便可发现,其可被放置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来肯定和审视。本文藉着文化地理学与城市文学的相关理论和视野,将东莞文化与文学批评一方面置于地域空间的纵向言说中,另一方面置于城市化演变的时间序列中加以观照,由此有效看待东莞文化与文学批评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白蛇传传说现代作家文学书写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五六十年代“文艺为政治服务”号召下的“大我”宏观政治语境书写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下的“小我”人性化审视书写。这两种书写范式实践了由宏达叙事向日常生活叙事的转型,表明了不同时期人们遭遇的不同困惑以及应对的态度。两者在创作理念和表现方式上差别巨大,在整个传说的传承中发挥的价值功用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1.
灞桥是连接灞水两岸以及供往来行人出入京城的一座桥梁,同时也是连接蒲关道、函谷道和武关道等三个干道的关中交通要冲。唐代的灞桥分绝长安内外,亲人朋友在此依依惜别,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文人墨客争相吟咏的一个文学胜地,承载了许多人的离愁别绪。在交通视野下梳理灞桥的历史发展,有利于探讨唐诗中灞桥的交通功能与文学意义,以及在唐代特有的政治与文学环境下灞桥诗歌的具体情感指向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的文学思想以“人的文学”为核心,而他的风物书写,也与此紧密相连.周氏的风物书写,可从“人的图腾”、“世相的描述”以及“国民文化的书写”三个方面出发加以解读,其中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而后两者则为前者的展开.在此基础上,周作人的风物书写具有文学与国民的双重意义,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周作人的兴趣、气质以及与文学事功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3.
唐诗中的典故赋予唐诗一定的文化意蕴,但也加大了唐诗翻译的难度。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唐诗典故翻译中运用了文化转基因的手法。译者借用目的语优质文化基因恰当地传递了源语文本典故的文化涵义,从而将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充分地展现给目的语读者。  相似文献   

14.
山东文学和俄罗斯文学在精神意蕴和思想内涵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对道德理想的崇敬,文化守成主义思想,底层关怀和人道主义等。  相似文献   

15.
英译中国唐诗目的是实现文化交流,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诗化翻译法,做到文化语境顺应。具体来讲。译文语言的选择要顺应原文的意境,再现原文的修辞、风格,准确表达文化词。  相似文献   

16.
文字的书写状况是某一历史社会用字状况的直接反映,也是一个时期文化状况的反映。隋唐五代时期是楷书的成熟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统一、文化繁荣的时期,通过测查我们知道,该时期碑志楷书的书写是比较规范的,这和当时特定的时代以及学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黄佩华作为桂西北地区的壮族作家,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民族的、地方的个性,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地理世界,这个文学地理世界包括地域性鲜明的风景画卷、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民族风俗画及反映生活时带有的一种特殊的民族眼光。  相似文献   

18.
文学的文化研究已成为当前的趋势,这一趋势的形成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知识分子的角色自期。文学的文化研究之合法性在于文学和文化都关注人性的完整性、丰富性。而这正是文学的基点。文学的文化研究也要考虑文学研究的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景观物象经历一系列意义文化的生成过程中,地理环境的基础构建和地域情感的倾注依附,使马丽华的涉藏区域游历呈现主体性的结果、意向性的过程。马丽华之于涉藏地域景观文化的民族共同体认同意识,在创作主体的具身性身体感知中,构织成基于经验的高级情感意义模式,积淀为意识思维图景的安置与构思,其文本中景观文化的媒介性载体,随文本的传播融合而生成裂变,在多重文化边界的对话互动中,不断塑造着异域文化景观的丰富性蕴指。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到了大众教育的时代,文学教育作为人文学科通识教育之基础,必然需要对其知识系统和功能价值进行新的认定。文章对“文学”的概念进行反思,运用比较文化视野来观照文化的多样性,也呈现出多样性表述对文学生态的形成发展与互动共生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这也引出与之相关当代社会文学生态的诸多话题,甚至为一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打通提供新思维和新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