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针对目前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算法所需运算成本高、难以实用推广的现状,提出一种低运算成本的基于混合特征图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算法。首先,提取设备的功率特征和稳态电压-电流轨迹图特征,将设备功率特征进行维数变换后与电压-电流轨迹特征图组合,得到设备混合特征图。该特征图以小尺寸灰度图为载体,减小了硬件存储与模型算力的成本。然后,基于LeNet卷积神经网络建立设备辨识模型,以混合特征图为输入,实现对设备种类的辨识。最后,使用PLAID数据集对所提算法的结果准确性与计算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的设备辨识准确率可达92.7%,与辨识准确率相差小于1%的同类算法相比,在算法参数量和运算量方面减少了99%,能有效减少NILM的运算成本。  相似文献   

2.
根据黑河市森林调查的实测数据和1971—2011年间森林火灾的统计资料,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大量野外火烧迹地的调查,结合实验室的控制实验,确定森林火灾碳排放的各计量参数,并利用排放因子的方法,估算了黑河市41年间森林火灾碳排放量和含碳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41年间黑河市森林火灾碳排放量为4.00×107 t,年均排放量为9.76×105 t,约占全国年均森林火灾碳排放量的8.63%; 含碳气体CO2、CO、CH4和非甲烷烃(NMHC)的排放量分别为1.24×108、6.51×106、4.30×105和3.47×105 t,年均排放量分别为3.01×106、1.59×105、1.05×104和8.46×103 t,分别占全国年均森林火灾各含碳气体排放量的7.42%、5.86%、9.37%和7.49%。研究发现针阔混交林型的森林火灾面积占总过火林地面积的42.73%,由于该林型燃烧效率较低,其森林火灾中的碳排放量仅占排放总量的29.61%,且CO2的排放因子较低,其CO2排放量仅占CO2总排放量的30.11%。同时研究表明,黑河市年均碳排放对该市的碳循环与碳平衡产生重要影响,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合理的林火管理路径。  相似文献   

3.
2002-2010年中国陆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时间序列MODIS数据和气象数据驱动遥感NPP模型,模拟了2002-2010年的中国陆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采用了重建后的NDVI数据作为模型输入,对不同类型NDVI序列数据的比较发现,重建后的NDVI数据有效地校正了时序MODIS NDVI数据集中的噪声,有助于提高模型模拟的精度.模拟结果表明,中国陆域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异特征.2002-2010年中国陆域植被的年总初级生产力约为3.78×1015gC/a,春、夏、秋季的植被NPP均值分别为6.40×1014,1.59×1015,8.10×1014gC/a.  相似文献   

4.
非侵入式负荷识别技术对电网系统的电力调度、风险估计等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非侵入式负荷识别的数据质量差,算法识别准确度低且只能处理低频或高频数据.针对非侵入式负荷识别数据质量差的问题,提出了数据修复、数据扩展等数据增强方法;针对非线性扰动降低准确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1D-CNN的深度学习模型,该模型既可提取低频数据的稳态特征,也可提取高频数据的暂态特征.使用数据增强后的数据集在1D-CNN模型上训练和测试,并与现有算法进行对比发现,该模型在低频、高频数据集上均获得了95%以上的准确度,与现有算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融合数理统计、多元回归与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受多种因素影响规律,构建了综采导水裂隙带高度与煤层采高、采深、开采推进速度多因素之间的非线性统计关系式;基于导水裂隙带经验公式及保水采煤阈值,将榆神矿区划分为五类,工况一条件下矿区内基于水资源保护的安全开采区域(WRSE)面积为4.24×109 m2,占比为82%;基于水资源保护的非安全开采区域(Non-WRSE)的面积为920 835 911.3 m2,占比为18%;工况二条件下矿区内WRSE的面积为3.87×109 m2,占比为77%;Non-WRSE的面积为1.14×109 m2,占比为23%;工况三条件下矿区内WRSE的面积为3.78×109 m2,占比为73%;Non-WRSE的面积为1.38×109 m2,占比为27%;对比研究3种工况预测的保水采煤分区数据,以保水采煤分...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0—2017年北三河流域的气象和遥感资料,采用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土壤侵蚀和保持状况,同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保持功能进行了动态评估。结果表明:2000—2017年研究区土壤保持量整体上呈微弱减少的趋势,减少率为0.03×108 t·a-1。多年平均土壤保持量为5.90×108 t,而实际土壤侵蚀量与潜在土壤侵蚀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07×108 t和5.04×108 t,实际土壤侵蚀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流域土壤保持强度大致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北部植被覆盖度高的山区平均土壤保持量高达493.30 t·hm-2·a-1,且土壤保持量变化较大,减少量普遍超过30 t·hm-2·a-1,而南部耕地及居民区平均土壤保持量仅为1.87 t·hm-2·a-1,土壤保持量变化较小(±10 t·hm-2...  相似文献   

7.
本文尝试从自然生态系统方面基于相关统计数据、遥感数据、核算参数数据对河北省海岸带碳汇现状进行核算,阐述其空间分布格局,并对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同时对河北省区域尺度的沿海碳汇研究数据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本文采用遥感观测和现场采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海岸带碳汇的面积、碳储量、固碳量和固碳价值进行了调查。结论如下:河北省现有的沿海碳汇主要分布在唐山和沧州地区。总的碳储量约在2.23×106 t~49.63×106 t之间,其中盐沼碳储量超过50%;从行政区划角度分析,唐山市碳储量最大,其次为沧州和秦皇岛。海岸带碳汇碳封存量均值为6.38×104 t/a,盐沼湿地碳封存量达到4.12×104 t/a,占比64.58%。海岸带碳汇年固碳价值为0.121×108 USD/a,其中盐沼湿地固碳价值最高。通过比较分析,三种碳汇生境固碳能力规律如下:盐沼>海草床>河口。土地利用变化、蓝碳生态系统与海水养殖的不协调发展、生物入侵、富营养化是影响河北省海岸带碳汇的重要因素。最后就河北省海...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动态调控,立足河北邯郸市水资源本底条件差且管理需求高的现状,利用水资源通用配置与模拟(general water allocation and simulation, GWAS)模型构建了基于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的动态邯郸市水资源配置模型,在选用1980—2016年和2020年相关数据分别对模型水循环模块和配置模块开展参数率定和验证的基础上,对区域2025年和2035年平水年(保证率P=50%)、枯水年(P=75%)的水资源分别进行配置。结果表明:邯郸市2025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的配置水量分别为22.43×108 m3和21.53×108 m3,缺水率分别为11.70%和22.13%,缺水口主要在农业;2035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的配置水量分别为25.02×108 m3和23.31×108 m3,缺水率分别为4.53%和21.81%,其缺水情况较2025年明显改善;受邯郸市天然水资源匮乏和西高东...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铁路人员入侵识别准确率不高、实时性较差的问题,在YOLOv4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R-YOLO轨道人员目标检测模型。首先,用轻量级骨干网络ResNet50代替原有的CSPDarknet53网络,利用深度可分离卷积替代PANet中的标准卷积,减少网络层数以及模型体积,加快模型的识别速度。其次,在加强特征提取网络的3个特征层分别加入有效通道注意力模块,采用K-means++聚类算法重新对数据集进行聚类和分析,提高目标检测模型的精度;在模型训练方面,采用迁移学习和混合数据集联合训练,解决人员识别精度不理想以及误检漏检等问题。最后,利用R-YOLO轨道人员目标检测模型对真实铁路人员入侵数据集进行测试。结果表明,R-YOLO模型在真实铁路人员入侵数据集上的平均识别精度达到了92.12%,较传统YOLOv4算法高出1.89%,帧速率由38.74 f·s-1提升到47.73 f·s-1。R-YOLO模型部分解决了铁路入侵人员误检漏检问题,提高了铁路人员入侵识别的实时性和准确率,为铁路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0.
英买X1白云岩油藏目前已经进入特高含水开采阶段,因此,对储层进行非均质性定量表征并寻找剩余油分布规律显得尤为重要。从野外地质露头研究着手,结合单井实钻以及井间特征,明确了英买X1白云岩油藏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旋回和岩性特征控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细-中晶白云岩,泥晶和泥-粉晶白云岩形成的低渗透条带影响了流体渗流特征,储层发育的6套低渗透格架层主要控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利用地层真厚度计算方法和薄层反演技术,搭建地层格架,并约束油藏地质模型和数值模型,预计白云岩区剩余油储量133.33×104 t,措施增油量可达22.9×104 t,技术思路对同类型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页岩油的开发缓解了中国石油能源供应紧张的局势,是未来重要的接替资源。长7页岩油开发方式以天然能量为主,随着开发的进行存在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等问题;长期天然能量开发地层能量亏空较大,亟须补充地层能量实现二次有效开发。针对以上问题,为探索有效补充能量、提高采收率方式,基于长庆某页岩油区块,开展室内实验对比不同种类气体与原油体系性质差异,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手段,建立矿场尺度数值模拟模型,优化伴生气吞吐补能技术政策。优化参数为注气量90×104 m3、注入速度3×104 m3/d、焖井时间20 d、吞吐轮次10轮。在整体统一优化的基础上,针对补能效果较差的井进行个性化注气量优化设计,单井注气量增大至150×104 m3,保障所有吞吐井整体能量补充水平一致,进一步提升了注气吞吐增油效果,注气吞吐较衰竭开发累产油量可提高33%。研究探索了页岩油后期有效补能提采方式,研究成果为长庆页岩油实现注伴生气吞吐有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山东省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自然保护地内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及其差异性,并针对碳汇价值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自然保护地的碳汇总量为2.99×106 t/a,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最高(1.20×106 t/a),随后依次为农田生态系统(9.09×105 t/a)、近海生态系统(5.22×105 t/a)、滨海湿地生态系统(2.27×105 t/a)、内陆湿地生态系统(1.28×105 t/a)、草地生态系统(0.04×104 t/a),其碳汇总价值为1.23×109元,单位面积碳汇价值为7.61×103元/hm2。鉴于自然保护地的碳汇价值,本研究从基于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的角度对碳汇价值实现路径进行了讨论分析,提出了碳交易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3.
南泥湾油田延长组长4+5油层组砂体厚度,分布规模在纵、横向变化较大,不同小层储层孔隙结构、物性差异明显,导致储层非均质性强,增大了剩余油分布预测的难度。为了深入研究储层非均质性,高效开发储层剩余油,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实验及扫描电镜分析,对南212井区长4+52储层的长4+52-1和长4+52-2这2个小层非均质性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长4+52-1小层的层间非均质性强于长4+52-2,其平面非均质性弱于长4+52-2,两个小层的层内非均质性整体差异不大,而长4+52-1的微观非均质性强于长4+52-2。  相似文献   

14.
设计了一种基于太阳能制氢和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冷热电联供系统,运用Matlab软件搭建了该联供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该系统在额定工况下的运行情况。重点研究了变压吸附分离率、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流密度、工作温度等关键参数对系统?效率和一次能源利用率以及系统输出的冷热电负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额定输入甲醇流率下,该联供系统白天制氢的6 h期间输出功率为236.68 kW,同时还可为工厂提供1 180.30 kW的热负荷及165.14 kW的冷负荷; 24 h内可输出电功2.30×107 kJ,输出热负荷2.55×107 kJ,冷负荷1.43×107 kJ,联供系统24 h的?效率为69.18%,一次能源利用率为91.69%;联供系统中?损最大的设备依次是燃烧室、换热器3和太阳能重整器。  相似文献   

15.
针对已有负荷识别方法存在选取的负荷印记冗余度大及无法直接反映负荷功率信息的不足,提出一种多维数据图像化的非侵入式负荷识别方法.首先将负荷的电流波形、瞬时功率波形和电压-无功电流轨迹三个维度的负荷印记转换成灰度图像;然后将其分别加载到图像的红绿蓝通道上,得到带有功率信息的真彩色图像;最后通过简化的二维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负荷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提升图像的信息密度,使得所采用的人工智能网络在计算量和参数量都降低的情况下仍能在图像中找到最具有辨识力的区域进行高效的负荷识别;在PLAID(即插即用设备标识数据集)和WHITED(全球家庭和工业瞬态能量数据集)上分别达到了98.78%和99.50%的识别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非侵入式负荷监测仅能识别单个家用电器、多种家用电器同时运行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与K-means聚类结合的非侵入式家用电器识别方法。首先,通过改进的CUSUM边沿检测算法对获取的用户用电数据进行时间检测,提取负荷发生投切事件的功率波形;其次,通过高斯滤波法对提取的功率波形进行滤波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波形转化为像素图作为负荷特征库,一部分作为训练集用来训练K-means算法改进后的CNN模型,一部分作为测试集测试模型识别的精度;最后,利用搭建的实验平台进行实际测试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所用模型对7种家用电器的识别率均为100%,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通过K-means算法对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改进,增大相似特性负荷特征之间的区别,提高负荷辨识的准确率,为非侵入式负荷检测技术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零液体排放是高浓度盐水/废水处理的有效途径,其中非接触式太阳能蒸发是一种近年被提出的全新思路,兼具太阳能利用、结构简单、被动运行和不结垢的优势.针对非接触式太阳能蒸发缺乏有效预测模型用以指导实际装置优化的问题,首次构建了非接触式太阳能蒸发的稳态热阻网络模型,并对其蒸发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作为水体能量来源的辐射传热与空气层传热分别占比54.2%和45.8%,均对蒸发性能有重要影响.空气层厚度增加会对两种传热产生不利影响,10 mm空气层厚度下的蒸发率仅为4 mm空气层厚度下蒸发率的70%.此外,减小蒸汽扩散阻力是提升蒸发率的有效途径,当蒸汽扩散系数从5×10-6 m2/s增大至2.5×10-5 m2/s时,蒸发率提升了2倍.  相似文献   

18.
为准确预测旋转机械轴类间隙内的摩擦损失,对4种常见摩擦损失模型进行系统地验证,并对间隙内的流动特性进行详细分析。首先基于公开发表的间隙内摩擦损失和速度分布实验数据校验了数值方法,其次考核了在不同线速度和流体密度条件下4种摩擦损失模型的预测精度,分析了间隙内的流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雷诺应力湍流模型计算的摩擦损失和速度分布与实验结果偏差较小,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可靠性;当线速度为74~233 m/s时,模型2、模型4的预测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的相对偏差均小于10%,模型1、模型3的预测结果与数值结果偏差较大;当压力为0.1~2.1 MPa时,间隙内的摩擦损失随着压力升高呈线性增加;当雷诺数为104~6×104时,模型2的预测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接近,最大相对偏差为1.44%;当雷诺数大于6×104,模型4与数值计算的结果接近,最大相对偏差为6.15%;流场结果显示,间隙内会存在周期性泰勒涡,速度沿径向被分为3个区域,壁面处的涡量大于中心处涡量。研究结果可为摩擦损失模型的选择提供依据,为发展高精度损失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缝洞型油藏地质条件复杂,储层非均质性极强,虽然单井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矿场试验获得成功,但由于单井地质特征各不相同,使得注气效果差异大,注采参数需要进一步优化。为此,提出建立针对此类油藏的“一井一策”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政策,并以TA1井为例,在储层识别和预测基础上,构建储集体发育模式,采用“分类建模、分类数模”的方法再现油藏开发历程,表征剩余油分布特征,基于实体油藏模型优化转注时机、注气方式及注采参数。结果表明,TA1井洞顶存在5.28×104 t剩余油,注入氮气能够形成次生气顶动用洞顶阁楼油,进一步提高油藏采出程度,基于模型确定最优转注时机为含水率93%时,注气方式为气水混注,周期注气量为60×104 m3,注气速度15×104 m3/d,焖井时间10 d,采液强度40 m3/d,预测增油2 496.0 t,该技术政策为注气方案编制和矿场实施提供了参考,实施后增油效果显著,推广到不同岩溶背景注气井均取得较好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郭树贤 《河南科学》2023,(6):843-851
为有效掌握合河水文站径流量时序特征及其后续变化规律,以合河水文站1958—2021年径流量数据为基础,先统计分析合河水文站的径流量时序特征,再利用所构建的ISFLA-RVM-Arima模型对合河水文站开展径流量预测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958—2021年合河水文站的年径流量波动特征明显,其年径流量最大值为36.47亿m3,年径流量最小值为0.94亿m3,年径流量平均值为5.73亿m3.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构建的ISFLA-RVM-Arima模型具有较优的径流量预测精度,在径流量预测中具有适用性.利用所构建的ISFLA-RVM-Arima模型对2022—2024年合河水文站的年径流量进行了外推预测,该水文站2022年的年径流量预测值为1.023×108m3,2023年的年径流量预测值为2.781×108m3,2024年的年径流量预测值为2.477×108m3.本研究可为合河水文站的防汛防灾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