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当代著名的乡土作家,莫言不遮蔽乡土世界存在的一切苦难和悲剧性的生存状态,苦难和悲剧是莫言乡土小说始终不变的主题。莫言充满个性化风格的形成有其复杂原因,少时经历、民间故事和传奇以及西方文学在不同程度上对莫言的创作产生过影响。  相似文献   

2.
小说中的刑罚书写绕不开中国新时期刑法的转变与影响.余华、王小波和莫言等作家都在小说中透过刑罚书写呈现暴力,并侧重表现精神的刑罚.对这一现象进行探析,如果将1979年《刑法典》的颁布作为现实背景,那么法律的缺失与文学的填补是不可忽视的原因.莫言发表于2001年的《檀香刑》则以历史小说的形态解构历史,书写重刑的惨烈与人性的幽微.从余华到莫言,文学上趋于频繁的刑罚书写与法律上呈现的"重刑"趋势形成同构与补充关系.从刑罚的几个关键词暴力、荒诞、历史文化入手,能对这一关系有更加深入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创新科技》2012,(11):1
<正>中国作家莫言10月11日获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来,互联网上立刻轰动。按说中国人应以"平常心"看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的诺贝尔文学奖与世界顶级文学成就的相关度,比科学奖在同领域的相关度要低很多。更重要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以往表现常有政治化倾向,有点向"和平奖"学。莫言是中国本土作家,也是大陆主流作家,是在中国及世界华人社会被阅读最多的华语文学大师之一。他获奖至少在这一次驱散了中国人心头对  相似文献   

4.
莫言一直是站在中国先锋文学最前沿的作家.他在80年代的现代主义艺术实验和先锋写作中脱颖而出,并在其以后的创作中始终坚持扎根于民间的先锋写作.回顾其创作历程,可以印证莫言走过了一条"物极必'返'"的创作道路,具体而言就是一种对西方现代主义特别是欧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民间化改造.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家莫言和美籍作家赛珍珠同为以描写中国题材见长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在题材、人物、主题、形式等方面双水分流,各尽其妙。两位作家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都做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毋庸置疑西方欧美现代主义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对莫言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小说与文化小说传统对莫言的文学创作的影响亦不可小觑。前者使莫言找到了创作的突破口与自信,后者使莫言获得了传统文化/文学的内在支撑。而且,两者彼此所共有的相似性,使得莫言的小说既能够对外与西方欧美现代主义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相关联,又能够对内与中国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的血脉相连通。二者对莫言文学创作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之初,前者的影响以显在的形式存在并凸显,后者以看似缺席的方式潜隐存在于莫言的创作之中;21世纪之初至今,后者以显在的形式存在并凸显,而前者则以看似缺席的方式潜隐存在于莫言的创作之中。总之,两者明暗相继,互为主宾。  相似文献   

7.
莫言沉默地走上文坛,但却象大地活泼的精灵,神出鬼没,任性恣情,全不顾艺术的成规戒律,一支笔呼风唤雨,赋灵于草木众生,于是,出现了北方古老的土地,土地上颓败而喧嚣的村镇,村镇里形状各异的人生,人生中历久弥新的故事——这就是莫言的小说。他呼唤着众多在现代生存的困扰中日趋萎缩的生命,以原子裂变般的冲击力,震荡得人们头晕目眩,这一切使我们不得不关注其创作的个性。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借鉴,而真正的借鉴即是一种继承,不是一种创新,“许多伟大作家觉得所谓独创性,并不仅仅包括,甚至主要并不在于内容、风格和方法的创新,而在于创作  相似文献   

8.
《潍坊学院学报》2017,(3):14-20
迄今为止,莫言共创作了十一部长篇小说,虽然形式上各种各样,艺术表现方法多姿多彩,但写作内容无外乎两个,一个是历史,一个是现实,莫言总是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辗转腾挪。这一点,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学高度一致,而且表现出了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崇尚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高尚追求。  相似文献   

9.
莫言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其作品已被翻译成50余种语言,200多个外文版本,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个成功范例。在莫言作品的诸多外文版本中,日文版本是最多的,莫言的几乎所有重要文学作品都被翻译成了日文,在日本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认可。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大致经历了发端期、发展期、繁盛期、成熟期四个阶段。莫言作品本身的文学魅力、优秀日文翻译家的出色译介、作品电影化与国际获奖、毛丹青的“穿针引线”等是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成功传播的重要因素。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成功传播,对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要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要为合适的作品找到最适合的译者,要推进优秀文学作品影视化,要有优秀海外文学代理人助力。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新文学中,鲁迅是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的先行者和奠基者.他在此类小说中所坚持的创作倾向,对台湾作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台湾作家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不仅在民族灵魂的发现上沟通了与鲁迅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内在联系,而且显现了一种深深的"鲁迅情结".这种"鲁迅情结"既影响了台湾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风貌和主题流向,有力表明了两岸文学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又从海峡彼岸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王朔是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涉猎文学创作、影视创作与文艺批评,在 20 世纪末的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也成为文艺界近年来关注的一个焦点,从而形成一种有趣的“王朔现象”。王朔现象是和一个时代联系在一起的,是我们进入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叙述无法绕开的主要文学、文化现象。针对王朔及其创作评论界可谓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2.
他拔出一棵“透明的红萝卜”,他种下一片“红高梁”;他因前者震动文坛,因后者声誉鹊起。在不长的时间里,莫言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以其鲜明的特色独树一帜,引起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他是新时期小说创作中比较突出的青年作家。对莫言小说的成就,已有诸多评论。论及其语言的,大都囿于宏观和整体考察。本文拟从宏观和微观、总体和部分的结合上,论述莫言对小说语言的贡献。莫言在早期创作中,对语言的创新已显露端倪,《红高梁》则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许多作品,在语言的生成、叙述方式、表现手法等方而都有所突破创新,裹挟着感觉想象的神灵  相似文献   

13.
鲁迅、沈从文、赵树理是深切关注着底层乡土中国而风格迥异的三位乡土小说作家 ,不同的家庭背景、人生阅历及思想艺术资源对他们理解与表现乡村社会及乡村人物产生了不同的制约与影响。通过分析他们关注乡村的不同起因 ,可以尝试建立起对这三位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及其意义进行新的理解与阐释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4.
从泰戈尔莫言现象看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戈尔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东方乃至世界文坛有着深远影响。他们文学成就的取得主要归因于在本土文学话语处于弱势地位的背景下坚守的文化自觉;而这种文化自觉的关键是在文化杂糅时代对本民族文学的扬弃和对外来优秀文化的认同,本土与外来的结合,使他们作品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而具有普世价值的人性书写则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对其民族文学拔秀于世界文学之林具有非凡的意义。泰戈尔和莫言现象为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文化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英国作家狄更斯作品《大卫.科波菲尔》和中国作家老舍作品《牛天赐传》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进行比较.并赏析大卫和牛天赐这两个世界文学长廊中熠熠闪光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力图通过对二十世纪初影响中国文学的三位俄罗斯作家的分析,探讨中俄文学和文化传统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关系,及在变革时代与西方文化天然联系的俄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借鉴意义.正是俄罗斯在东西方文学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造成了其对中国文学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7.
彭雅琴 《科技资讯》2010,(36):220-220,222
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话语意识的形成受到创作主体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文学观念及审美个性等因素的影响。张爱玲这位女性主义作家,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出了她对人生的特殊感悟以及对新旧时代交叠下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新感觉派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现代主义创作倾向的团体——新感觉派,在当时的中国文坛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长时间存在的简单化、粗暴化的趋势使得对这一流派的正确、全面认识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目前对新感觉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日本新感觉派的关系研究及影响并把它归结为心理小说,文章通过对新感觉派主要作家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的梳理,得出以下结论:新感觉派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出现并借助于现代主义的文学技巧取得成功的。  相似文献   

19.
张炜的文学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虽然评论界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对其具体文本的研究仍然极其薄弱。因而对张炜的整体创作态势予以关注,客观地分析作家的文学成就,进一步促进这方面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正是中西方文化激烈撞击与整合的活跃时期,这一对话过程对文学的影响尤为明显。就侦探小说而言,从翻译介绍到本土作家开始创作本国的侦探小说经历了一个融合的过程。吴趼人创作的《中国侦探案》虽不成熟,融合之中又有分裂的特质,但这又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学从近代向现代过渡的特征。因此,对《中国侦探案》的研究也就有助于认识侦探小说如何在中西融合中找到一条民族化和现代化之路,对于研究近现代中国文学的转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