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钻孔试验分析了自贡红层分布区地下水水化学的水平及垂直分布特征,探讨了该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而探讨红层水资源开采等引起的咸淡水混合、水质变化等相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岩溶环境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的分析,确定普定县南部地区地下水的化学类型及微量元素的本底值。结合地下河水量变化与矿化度等的相关性,了解了水化学成分的迁移变化规律,为该区岩溶发育规律的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综合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孔隙水中宏量组分、硬度及TDS升高、Cr^6+、酚、CN等人为环境物质检出及NO3^-含量迅速上升等方面分析,总结出泰安第四系孔隙水化学环境总体上显著退化的演化规律;指出孔隙水化学环境的演化主要受地下水系统水文地质结构、纳污河流、农业活动等的控制和影响,孔隙水化化学环境演化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宝鸡市地下水水化学指标间的内在关联度,揭示地下水水化学的基本特征。方法按照《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采集地下水水样,室内测定各水化学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分析宝鸡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结果 1)宝鸡市地下水总硬度与Ca2+的关联度优于Mg2+,引起本区地下水的总硬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Ca2+,属钙硬型地下水类;2)总碱度与HCO3-的关联度非常密切,相关系数达0.968(P<0.01);3)地下水矿化度与主要离子的关联度按HCO3-,Ca2+,K++Na+,Mg2+,SO24-,Cl-依次减小。结论宝鸡市地下水水化学指标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5.
张家口坝上地区存在高氟地下水,对当地居民饮用水安全造成潜在危害.本文基于坝上地区299组潜水(井深≤50 m)样品的水质分析结果,通过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结合ArcGIS软件对研究区地下水氟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法、水化学分析法、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进行水化学特征与高氟地下水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HCO3-Mg型、Cl·HCO3-Na型为主,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岩石风化溶解作用影响;地下水氟的空间分布从补给区到低洼地带的排泄区呈逐渐增大的趋势,高氟地下水(ρ(F?)>1.5 mg·L?1)广泛分布于康保县南部和尚义县北部地区的洼地排泄区、沽源县西北部的湖淖排泄区以及张北县北部的隐伏玄武岩地区;含氟矿物的水岩相互作用与离子交换作用是研究区高氟地下水形成的主要机制;蒸发浓缩作用、蒸发岩(如岩盐、石膏)的溶解、含钙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的沉淀以及碱性环境黏土矿物表面的吸附解吸过程都是坝上地区地下水F?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南缘诺木洪地区地下水具有西北干旱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受盆地地貌、强烈蒸发极干旱气候条件控制和含水层岩性、埋藏条件、地下水渗流场的共同影响,形成了高山深盆特有的地下水水化学水平分带性。文中对地下水水质类型的形成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并就此类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缺失硫酸盐型水环带的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采用环境同位素和水化学等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研究西北某区地下水的环境同位素特征和化学特征,确定了该研究区内地下水的起源及其相对年龄,明确了地下水的相对补给区与排泄区。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的化学类型主要为SO4.Cl-Na.Ca型,地下水赋存的环境属于弱碱性强氧化环境,最终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大部分属于古老地下水,且地下水同位素δ值高程效应明显。地下水的补给和更新能力很差,呈现出研究区含水系统水循环交替速度很慢,更新周期很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拉萨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水化学及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利用水化学资料分析了不同水体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特征,并探讨了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结果表明:拉萨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不同水体中主要离子含量均较低,矿化度较低,呈弱碱性,水化学类型均以HCO_3·SO_4(SO_4·HCO_3)-Ca·Mg(Mg·Ca)型为主。不同水体的水化学组成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且以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溶解风化为主。水化学及同位素分析表明:水样点可分为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混合区三个区域,说明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力联系密切,存在明显的转化关系;地表水、地下水、泉水的主要来源均为大气降水,不同水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蒸发作用影响;支流地表水主要受地下水补给,拉萨河中下游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地段性互补关系,拉萨河是区域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通道。  相似文献   

9.
为查明察布查尔县地区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地下水水质情况,选取2016年50组地下水水样测试数据,综合统计分析方法和水化学方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对察布查尔县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地下水水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察布查尔县地区地下水中Mg~(2+)、Ca~(2+)、HCO~-_3离子含量较高。地下水水样pH为7.55~7.7,均值为7.63,地下水整体呈弱碱性,溶解性总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 TDS)为103.8~1 139 mg/L,均值为254.8 mg/L;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Ca·Mg)和HCO_3·SO_4(SO_4·HCO_3)-Ca(Ca·Mg)型水为主。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水岩作用控制,少部分浅埋区受蒸发作用影响,几乎不受大气降水的影响;经F值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察县地区进行地下水水质评价分析得知,该区域的地下水受污染程度轻,但也存在严重污染区域,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也要注意水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咸阳市区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及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区域地下水化学分析资料,揭示了咸阳市区高氟地下水呈带状分布的规律和水化学特征,并从岩土条件、地貌、气候及地质构造等方面分析了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赤峰沙漠区是一个农牧业基地,其地下水量较丰富,井涌水量一般100—500t/d。主要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并以地下潜流形式排入西拉木伦河和达来诺尔。水化学类型复杂,且含铁量普遍超标,一般1-5mg/L,最高达60mg/L。水中铁量与pH 值基本上呈非线性负相关关系,与总硬度、耗氧量、矿化度呈线性相关关系。基岩和第四系中含铁矿物是水中铁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龙口─莱州地区海水入侵的发展与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量的野外观测资料出发,总结龙口─莱州地区滨海含水层海水入侵的发展、演化规律;分折该地区海水入侵的基本特征与其水化学特征.研究区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是过量开采地下水。地质因素对入侵地点、途径和方式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海水入侵的发展由孤立的点开始,最终成为连续的面状入侵,其发展和强抽水中心密切有关、有两种类型的界面。过渡带地下水化学成分不是淡水和海水的简单混合,阳离子交换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助于地下水管理模型中有约束优化模型响应矩阵法,引入水势最低原理,基于水文地质试验资料,分析和确定了含水系统的进水口,特别是集中进水口,并对一假设模型进行了试算和灵敏度分析,计算结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4.
岩溶含水层由于其本质脆弱性,对土地利用变化极其敏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下水的水质和水量.以典型岩溶单元—贵州普定后寨河流域为例,分析了流域水文地质背景下的岩溶含水层本质脆弱性,结合流域地下河水近20年的水化学资料,分析了含水层脆弱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农业活动、城镇建设及居民活动都对地下水质变化有明显影响.因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恢复岩溶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是保护和改善岩溶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陈盟  吴勇  高东东  吕利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4):5506-5513
利用矿物风化系统分析、离子相关性分析及因子分析等方法分析德阳市旌阳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矿物的溶滤作用、阳离子吸附交换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等天然水-岩作用主导区内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演化进程,碳酸盐岩和岩盐矿物溶解是主要因素,形成以HCO_3-Ca·Mg型为主的地下水化学类型;黏土矿物的风化溶解是影响水化学演化的另一主要因素,多稳定于高岭石阶段;离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验证了天然水-岩作用是区内浅层地下水水化学演化的主导因素,并且进一步指出人类活动(生活污水、农业施肥与农药等)对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影响作用。研究成果可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是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悖牛川上、中游区详细的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离子比值法、同位素等方法对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地下水总溶解性固体(TDS)含量在170~1034 mg/L之间,随着TDS含量的升高,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Mg)型转变为HCO_3·SO_4-Ca·Na型、Cl-Na型。溶滤作用是控制区域地下水化学组分形成的主要作用,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于碳酸盐、铝硅酸盐和蒸发岩的溶解。此外,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脱硫酸作用和混合作用也对区内水化学组分形成存在一定影响。煤炭开采使赋存于煤层以上的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趋于一致,地下水TDS含量升高,水质趋于恶化。  相似文献   

17.
大坝坝基水质与渗流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运用水文地球化学原理,对坝基水质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坝基水化学场是坝基渗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的pH值、化学成分和化学类型的形成均受制于坝基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可依据水质的特征将坝基划分出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即强径流带、缓径流带和孤立水体带。  相似文献   

18.
石灰岩损伤演化的化学热力学及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隧道开挖排水后 ,地下水动力学及化学环境的改变可能使石灰岩围岩化学损伤的演进过程加速 ,为定量化评价此作用 ,引入了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建立化学热力学模型 ,通过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判定隧道水化学损伤能否自发进行 ,为在工程中是否需要考虑化学损伤及进行损伤场的计算提供依据 .将轻微改造后的裂隙概化为平行板模型 ,采用Plummer Wigley Parkhurst方程建立定量评价化学损伤的化学动力学模型 .根据实际情况取定化学反应的阶数 ,通过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裂纹在迹长及隙宽方向的变化 ,得到化学损伤定量演化的公式 .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对后寒喀斯特流域结构进行分析,并划分了4个水文地貌功能区,然后通过流域内进行的大型放水脉冲试验,探讨了人工放水脉冲水文稿响应过程与流域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