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培养外向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首要的是进行跨文化语言训练。跨文化语言训练的基本内容是使学生学会得体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和沟通,实质是理解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主要包括对自然的态度、对个体与群体的态度、时间观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式是“1+3语言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2.
吴组缃是散文大家,他的小说采用了散文化叙事的技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审芙趣味,为散文化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其小说散文化叙事的特征为间接的隐淡式的抒情;淡化的情节、柔美的意象、乡土气息的语言;及以人物为中心的舒缓的场态化叙事.  相似文献   

3.
刘亮程笔下的西北风情,是他自己独有的世界.他不同于周涛的散文,也有别于马丽华的散文,他独步在新疆独特的自然环境中,独步在对自然、对乡村生活的独特感悟中,并以一种独特的姿态构建了自己的话语方式.他的登场带给中国散文界很多思考.  相似文献   

4.
中西文化交流在康乾时期达到历史上的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来华传教士中法国籍人数最多,将"中学"传入欧洲的内容也最多。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中法文化交流成为了主流、主渠道。康熙帝睿智好学,广纳外国传教士,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雍正帝严厉禁教,中西文化交流日趋滑坡,但仍有一些科技知识在进行交流。乾隆帝继续禁教,但仍留用宫中传教士,中法文化交流在个别科目上尚有继续和发展,在总体上呈现出停滞不前的局面。纵观中法文化交流史,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潮涨潮落、跌宕起伏,时而辉煌,时而凋敝。为后人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以诗而闻名,其实,他的散文成就不在诗之下.他的散文数量大、发端早,意象独特,舒卷自如,自成一体;情感浓郁,意境幽远,节奏明快,行文洒脱,开一代风气.  相似文献   

6.
人类为了交流的需要而创造了语言,为了记录的需要又创造了符号、记号、图形、文字等视觉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活动、社会活动日趋复杂,图形的符号也变得丰富多样起来.世界上有5 000多种语言,交流的障碍与不便可想而知,可跨越的只有借助图形符号与标志.标志以精练之形传达特定的涵义和信息.  相似文献   

7.
<正>人类为了交流的需要而创造了语言,为了记录的需要又创造了符号、记号、图形、文字等视觉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活动、社会活动日趋复杂,图形的符号也变得丰富多样起来。世界上有5000多种语言,交流的障碍与不便可想而知,可跨越的只有借助图形符号与标志。标志以精练之形传达特定的涵义和信息。  相似文献   

8.
散文的魅力乃是人格魅力的直陈.沈从文遵从"乡下人"质朴心灵的呼唤,自由无畏地在《从文自传》里说真话、讲实话,客观实录湘西故里的美、丑、善、恶;同时,他又是一个对人性满怀深邃温爱的人道主义歌者.在《从文自传》里,客观的写实与温暖的抒情水乳交融,他真正做到了理随事变,宽廓非外;事得理融,寂寥非内.  相似文献   

9.
李国文关于中国文人的系列散文,创造了一种开合自如融贯现实与历史语境的叙述方式,表现了丰富的历史人文内容,足以给读者以充分的阅读愉快,也体现了他的睿智.但同时他从文化的角度对农民的贬损也体出了他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偏狭.  相似文献   

10.
《漳州师院学报》2022,(2):106-112
在外国散文理论溯源的视域下,亚里士多德创作的《修辞学》站在古希腊散文实践与理论的发展视野上,力求全面、系统地创立一套真正意义上的散文理论。现代散文的纯文学审美评价标准下中国化评价视角研究者时常只注意到亚氏散文观对作家主体性造成破坏的局限性,忽略了亚氏所倡的散文有与中古古代文章学暗合的承载社会大道的价值。回归亚氏在马其顿宫廷教学的历史情境,就可以看出他对散文文质的规约着力于拓展散文文体不被边缘化的生存空间,也给后世散文理论、散文创作留下了实用、客观的散文特质。  相似文献   

11.
综观何其芳的散创作,他从早期刻意画梦的唯美主义转向后来的革命现实主义道路。这是时代的推动和他本人主观努力的结果,在现代作家中很有代表性,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归宿。但由于矫枉过正,使他放弃了自己原来对艺术美的追求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在当时为不少作家所共有的现象称为“何其芳现象”。其得失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对东西方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传统均有深刻理解。其独特的文化修养必然对他的生活态度和文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霞 《漳州师院学报》2006,20(1):138-142
鲁迅作为文学家与其他文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仅关注创作,还关注创作之后作品的传播,他非常自觉地利用传媒这个工具来推动当时新文化的传播与建设,将文艺事业与传播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作为编辑出版家的鲁迅从事文化传播事业的独特之处,则突出体现在他作为编辑出版人所具有的宏观视野,选题策划追求系统性,对作品进行整合组构,从而一方面不断瓦解不符合时代需要的文化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又不断缔造新的社会文化知识结构,进而优化整个社会文化结构,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家,于右任先后筹办四份报纸、发表数百篇诗文。阐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揭露和抨击满清政府的腐朽、卖国残民和预备立宪等,揄扬铺陈革命,为当时的民族民主革命舆论动员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历史层面考察苏曼殊的人格,我们不难洞窥其孤寂、飘泊的文化内涵。通过横向比较,这种人格类型可归结为转型文化的产物,并以此来阐释苏曼殊的文学创作、革命思想及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作品带着丰厚的本土性、浓重的楚文化色彩。像屈原一样,他始终对湘西故土怀有深深的眷恋,用充满想象、灵动的笔触描绘湘西绮丽多姿的风土民情;他的作品凸显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散发着一份淡淡的孤独和悲哀;他汲取楚文化的浪漫,抒写对乡村人生的浪漫主义追求。  相似文献   

17.
忠诚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发展生生不息,它是孔子非常重视的一个伦理范畴,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本文从分析孔子忠诚文化的内涵入手,对君臣之间及朋友之间的“忠诚”关系进行阐述,从而引伸出立人之本、交友之道、为政之基等方面的现代诠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卢仝的遗迹、行迹、遗作和大量史实的考证,可以知道卢仝是属于济源的,济源是卢仝“七碗茶歌”的创作园地,卢仝茶文化在日本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9.
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年轻时就号为“章四友”的说法并不可信,同时“崔李苏杜”的名次排列乃是依四人的诗在当时宫廷中的地位与影响来决定的。“章四友”作为以为友新风尚推就下形成的人集团,它的形成方式本身就全面反映那一特定的政治化环境中新兴士子以章致身的生动情态。反之。以为友的风尚也影响了四人的学创作,打开了唐人诗歌表现内容的一个新视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