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忠良  张东宁  张国民 《科学》2001,53(5):23-26
地震预测试验场是针对特定的地震危险区,通过密集的、多学科的强化观测,研究与短临地震预测有关的科学问题.作为一类"大科学"项目,地震预测试验场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新技术的应用赋予地震预测试验场以新的内涵,并为地震预测研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
3.
地震预测研究的规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忠良 《科学》1998,50(5):30-34
  相似文献   

4.
Carpenter  B  周朗宁 《世界科学》1989,11(6):38-38
当人们开始对地震作出某种预测时,科学家们总是注意到震动的地面.但由于它的不准确性——甚至开始出现恐慌——使得科学家们不得不十分怀疑所公布的任何预报.在今年七月以前,美国地理调查局(USGS)采取了断然行动,向整个加利福尼亚州颁布了甚为重要的地震预测报告:在近30年来,对洛杉矶将发生较大地震的预测报告中有60%已经改变,对旧金山的预测也有50%的已经改变.  相似文献   

5.
地震预测是仍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流体地球化学是地震预测的潜在手段之一,近年来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与运用.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始终伴随着地下物质运移、能量传输和条件改变,从而导致流体中元素和同位素的迁移与演化,进而形成地表可观测到的流体地球化学异常.活动断裂带是地震多发区,同时也是深部流体运移和释放的有利通道.活动断裂带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地壳应力、温压条件和渗透率的变化极其敏感,可以作为指示构造或地震活动的良好指标.流体地球化学与断裂活动的密切关系使得流体地球化学不仅在地震预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解释地震过程中物质来源、能量交换和条件变化的有效手段.此外,新的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在研究地震前兆机理和地震物理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综述近年来流体地球化学在地震预测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团队的研究结果和认识,提出未来地震地球化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7.
时纬残差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辉 《科学通报》1995,40(21):2014-2014
云南天文台的光电等高仪经过现代化改装之后于1992年第四季度恢复了正常观测,开始定期提供时纬残差报告.云南天文台的时纬残差曲线相继出现了一些变化与异常.而正在此时,1993年1月27日在云南省普洱县发生了6.3级地震.随后,云南地震进入了活跃期,云南及邻区先后发生了8次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震情形势严峻.国家地震局与云南省地震局先后在云南召开了两次大型会商会,根据云南天文台的时纬残  相似文献   

8.
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与地震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注意到地震前和地震时井、泉水的宏观异常现象,但在一些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在另一些地震前可能并不会出现;在一些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在另一些地区出现了,却并没有地震发生,这说明地下水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的目的在于获取地下水物理、化学等要素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为地下水异常和地震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中诸如台网如何优化布设等科学技术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某些特定的地下水异常是否是地震前兆,地震地下水前兆与地震在时间、地点上对应关系的不确定性仍然是地震地下水研究和地震预测实践中最大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探索》2011,(7):7-7
美国宇航局一项新研究表明,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发生前数天,断裂带上空的大气层显著加热。在这次地震前,震中上空电离层(大气上层的一部分)中的总电子含量急剧增加,在地震前三天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0.
问:我们能预测地震吗? 答:不能.美国地质勘探局、加州理工学院或者其他任何科学家,从来部没有成功预测过哪怕一次重要的地震.他们都不知道该怎样预测地震,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指望能知道.  相似文献   

11.
大地震往往都是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猝然发生,造成人员重大伤亡.为什么人类很难成功预测地震?  相似文献   

12.
Juli.  BR 王永安 《世界科学》1991,13(7):17-17,22
1985年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曾预报,在1993年之前,很可能就在1988年1月左右,加利福尼亚Parkfield附近的圣·安德鲁斯断层上将发生一次6级地震.其根据是那儿曾发生过的地震的规律性.在历史上,大型地震曾分别于1857年、1881年、1901年、1922年、1934年和1966年在那儿爆发,而且虽然早期各次地震的规模和地点都是不确定的,但根据最近期地震的完好记录,却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技术预测     
预测将来的技术发展,对人类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预测要准确。科学家就怎样才能做得到这一点,进行了分析。 为什么要做技术预测? 这个问题似乎非常自然,但却暗示在预测与不预测之间仍然是有选择的。任何个人、团体或国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技术发展的影响,在他们要决定将资源分配到某一特殊项目时,都要进行技术预测。 然而,在做理论分析预测时,是要做出抉择的,进行简要的审查是值得的。  相似文献   

14.
毛宁波 《自然杂志》1999,21(6):325-327,328
人工地震技术是目前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工具。地震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地震技术已远远超出了勘探领域,已向油气开发领域发展。本文回顾了地震技术发展的历史,并介绍了三维地震、四维地震、多波地震等地震技术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赵勇 《科学之友》2005,(7):20-20
在国际空间站开展的一项实验将会证实关于在太空可以进行地震预测说法的正确性。研究者们希望可以通过对地球辐射带变化情况的跟踪调查来预测到其数百千米下地球内部的震动情况。如果实验成功的话,那么它将会为设计地震监测卫星系统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6.
GPS全称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译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主要在精确定时、工程施工、勘探测绘、导航、定位及授时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GPS也是我们个人旅游和野外探险的好帮手:最近,有日本的学者提出GPS具有另一大功用——预测地震。  相似文献   

17.
时间相依的活动断裂分段地震危险性评估及其问题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闻学泽 《科学通报》1998,43(14):1457-1466
时间相依的活动断裂分段地震危险性评便对具体地点进行长期地震预测的重要技术之一,这一技术以活动断裂的地震地质学定量研究为基础,采用随离逝时间增长的发震概率和预防测的震级共描这断裂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从技术预测到技术预见: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技术预测”(Technology Forecasting)与“技术预见”(Technology Foresighy)是两个相互区别而又紧密联系的概念。技术预测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末,定量预测方法已发展得相当成热,但在企业界,量化的技术预到却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吸引力。70—80年代,基于德尔菲法的技术预见开始流行。20世纪末,技术预见形成了一股世界潮流,不仅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酝酿开展预见活动。从技术预测到技术预见,反映了人类对未来的态度在变化——从“适应未来”到“塑造未来”;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在变化——从使用单一方法解决单一问题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解决系统性问题。技术预见的精髓是“着眼于远期未来,沟通、协商、合作与承诺”,这决定了预见活动的核心方法是德尔菲法。但技术预见不仅是对技术前景本身的展望,而且是对远期未来的系统性探索。未来的预见活动更加强调需求导向,强调相关利益主体的参与,强调预见结果的决策支持作用,强调对预见结果的跟踪和监控;因而综合使用多种有效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集成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9.
全球地震灾害预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大多数地震损失研究采取易损性清单方法,即通过评估研究区内各类建筑结构和设施的预期损失,并将分类损失累加得到总损失估值。这类方法需要建立详细的社会财富分类系统及其数据资料,但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并不容易搜集可使用的这种资料。因此提出了基于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地震损失预测评估的方法,并对搜集到的1980-1995年间全球震灾资料进行分析,立足于地震的破坏烈度得到GDP损失率与地震烈度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20.
2022年,中国大陆西部地区接连发生多次6级强震.1月8日青海门源MS 6.9和9月5日四川泸定MS 6.8左旋走滑型地震均造成了显著的财产损失,后者更造成了百余人伤亡.地震前,依据中国地震局在两震中周边地区观测的重力数据获得了区域重力变化.结合此前多个典型地震前重力变化,该变化可能表明2021、2022年在青海门源、四川泸定及其附近地区会发生强震.两次地震实际震中与不同年度预测的地震危险区中心距离均不超过55 km.这两次地震前地表重力正、负变化均围绕震中相间出现,重力变化总体呈现四象限分布特征,且震中破裂区处于重力无变化区域.两次地震前重力变化与震源机制对比表明:四象限重力变化分布的正变化区对应于震源机制显示的压缩区、重力负变化区对应于震源机制显示的膨胀区.该发现有助于地震前兆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