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石斑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蛋白质适宜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探讨了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配合饵料对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增重的影响。试验设五组,配合饵料组的蛋白质梯度分别为42.25%、47.46%、52.55%和56.02%,对照组则投喂鱼类(巴浪鱼)。在水温20.0~27.5℃,比重1.0185~1.0220的条件下,经35天的试验得出:在配合饵料组中,蛋白质含量为52.55%的试验组在鱼体相对增重率(16.20%),蛋白质效率(61.60%)和饵料转化率(32.36%)等试验指标均为最佳。经回归方程分析,青石斑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蛋白质适宜含量为50.91~54.78%。 相似文献
2.
大鳍Hu臂鳍和脂鳍均是皮肤特化的产物。臂鳍的组织结构可分为表皮层、胶原纤维层、胶原下层和鳍条4部分;脂鳍可分为表皮层、胶原纤维层和脂肪层。 相似文献
3.
设置4组配合饵料蛋白含量分别为48.23%、51.43%、54.09%和56.22%的试验组研究点带石斑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蛋白质的适宜含量.经过40 d的试验,得出饵料蛋白含量为51.43%的试验组的日均增重量为0.93±0.06 g.d-1、特定生长率为3.72%±0.12%d-1、饵料系数为0.54±0.01,蛋白质效率为363.0%±3.8%,均为最佳.经回归分析,点带石斑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蛋白质适宜含量为52.1%. 相似文献
4.
大鳍鳠臀鳍和脂鳍均是皮肤特化的产物.臀鳍的组织结构可分为表皮层、胶原纤维层、胶原下层和鳍条4部分;脂鳍可分为表皮层、胶原纤维层和脂肪层.臀鳍和脂鳍的表层均与皮肤的表皮相似,而发达的胶原纤维层与皮肤真皮的致密层相当.臀鳍的胶原下层、脂鳍的脂肪层与皮下层相当,而鳍条则是矿化的结缔组织.从特化程度来看,脂鳍的特化程度不如臀鳍高,表明脂鳍应是奇鳍褶的痕迹器官. 相似文献
5.
6.
大鳍鳠成鱼静止代谢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于2001年6月至2001年7月,采用封闭式呼吸仪,在27.5℃水温下测定了24尾采集于嘉陵江的大鳍鳠成鱼(体质量范围为52.5~149.6 g)的静止代谢率,其中雄鱼11尾,平均体质量(93.8士7.8)g;性腺发育到Ⅱ和Ⅲ期的雌鱼8尾,平均体质量(80.2±7.8)g;性腺发育到Ⅳ期雌鱼5尾,平均体质量(115.6±6.6)g.大鳍鳠静止代谢率与性腺成熟系数相关不显著,与体质量显著相关,相关关系为M=e4.711m0.80.根据该方程的体质量指数(0.80),以实验鱼的平均体质量为标准体质量对各实验鱼的代谢率进行调整,得到雄鱼和Ⅱ,Ⅲ期雌鱼及Ⅳ期雌鱼的标准体质量代谢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74.5±9.9),(182.7±9.7),(191.4±9.6)mg/kg.h.性腺发育到Ⅳ期雌鱼的标准体质量代谢率高于发育到Ⅱ和Ⅲ期雌鱼的标准体质量代谢率,但统计检验表明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雌雄鱼间静止代谢率差异也不显著(P>0.05).还对影响大鳍鳠成鱼静止代谢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8.
体质量及温度对大鳍鳠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以嘉陵江大鳍鳠(MystusmacropterusBleeker)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封闭式呼吸仪,分别在12·5℃,17·5℃,22·5℃,27·5℃和32·5℃水温条件下,测定了114尾鱼体(体质量13·0~400·4g)的代谢率.各体质量组的代谢率与温度之间均呈显著的双对数直线相关.协方差分析表明:各回归方程的温度指数(B)间差异显著,各水温条件下大鳍鳠代谢率与体质量均呈双对数直线相关;协方差分析表明,各回归方程的斜率(体质量指数b)之间差异不显著,截距a值差异极显著.回归分析表明,体质量和温度对大鳍鳠的代谢率交互作用不显著.并对代谢测定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青石斑鱼配合饵料中脂肪节约蛋白质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在适宜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下降低蛋白质含量的配合饵料对青石斑鱼生长的影响。试验设5组,在适宜蛋白质含量(52.55%)下设脂肪梯度9.87%和16.25%;在降低蛋白质含量(42.25%)下设脂肪梯度9.66%和16.04%;对照组投喂冰冻科鱼类。在水温20.0~27.5℃,比重1.0185~1.0220的条件下,经35d的试验得出:青石斑鱼配合饵料中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脂肪含量能使更多的蛋白质用于鱼体的生长,而不是作为能源物质被消耗,从而提高蛋白质利用率,起到节约蛋白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鳍鳠个体生殖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鳍绝对生殖力(F)为1643(218~3966)粒,相对生殖力(F/L)为53.83(11.49~120.89)粒/cm,F/W_0为10.38(3.61~19.78)粒/g,龟体长范围:17.0~38.3cm:体重范围:54.0~509.0g.绝对生殖力和体长(L)、净体重(W_0)、年龄(t)和成熟系数均呈直线正相关,而与卵径与肥满度无关。生殖力与体长的关系较之与体重的关系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大鳍鳠早期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鳍早期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发现卵原细胞时期细胞器丰富 ,线粒体发达 ;初级卵母细胞早期 ,可见到卵黄核和颗粒细胞 ,细胞外具有质膜和结缔组织膜 ;初级卵母细胞后期 ,在滤泡层下面可见到放射层 ,该时期线粒体、卵黄核的形态和数量以及细胞膜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对采集于信阳市浉河的31尾大鳍刺鰟鮍的年轮特征、长重关系、食性和繁殖力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鳍刺鰟鮍多为一年生,环片间平行,多呈开阔的U型轮纹;体长与体质量的相关数学式为W=0.018L3.0945,雌性个体的平均肥满度较雄性略高;食物组成复杂,能摄取动、植物,同时摄取一些有机碎屑,植物在饵料中比例较高;卵径呈多峰状分布,绝对繁殖力在1101.6~4470.2之间.大鳍刺鳑鮍的年轮为闭合切割型,呈等速生长,属于偏植物性的杂食鱼类,分批产卵,绝对繁殖力与体长的关系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14.
大鳍鳠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组织切片技术首次在显微水平对大鳍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特点作了系统观察研究 .结果表明 :食道内侧纵行肌纤维属于粘膜下层 ,而不是肌层 .胃腺的分化较早 .食道胃衔接处环肌在成鱼为横纹肌 ,仔、稚鱼及幼鱼期发育不完善 ,横纹不典型 .肠上皮的纹状缘出现较早而且发育较快 ,1~ 3日龄时就可见 ,7~ 8日龄时很发达 .5日龄仔鱼肝后部开始贮存脂质 .胰腺为弥散型 ,主要分布于肝脏边缘、胆囊和肠道周围、肠系膜上和脾门部及其周围等处 ,少量随肝门静脉入肝 ,分布于肝叶的边缘实质中 相似文献
15.
对大鳍刺鰟鮍的消化系统进行解剖观察,发现消化道可以分为口、口咽腔、食道、肠和肛门等5个功能区.口腔内有咽及鳃耙,鳃耙形成了对食物颗粒的屏障,面向食管保护鳃丝.短的食管起源于咽腔,终止于肠.肠发达,分前肠、中肠和后肠,肠终止于肛门.消化腺有肝和胰,胰弥散在肝中,与肝合称肝胰脏. 相似文献
16.
用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的方法对大鳍鳠卵巢滤泡细胞的发育及精孔细胞的形成进行研究,结果为:①大鳍鳠卵巢滤泡细胞来源于卵巢基质细胞,由围在卵细胞外围的卵泡膜细胞层和其内侧的颗粒细胞层组成,滤泡细胞从发生到退化的全过程可分为7个时期;②大鳍鳠仅有1个受精孔一个精孔细胞,精孔细胞由1个滤泡细胞发育而成. 相似文献
17.
大鳍(鱼艹隹又)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组织切片技术首次在显微水平对大鳍Hu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特点作了系统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食道内侧纵行肌纤维属于粘膜下层,而不是肌层。胃腺的分化较早。食道-胃衔接处环肌在成鱼为横纹肌,仔、稚鱼及幼鱼期发育不完善,横纹不典型。肠上皮的纹状缘出现较早而且发育较快,1-3日龄时就可见,7-8日龄时很发达。5日龄仔鱼肝后部开始贮存脂质。胰腺为弥散型,主要分布于肝脏边缘、胆囊和肠道周围、肠系膜上和脾部门及其周围等处,少量随肝门静脉入肝,分布于肝叶的边缘实质中。 相似文献
18.
大鳍鳠头骨形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鳍鱯的头骨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与鲶科和鮡科鱼类头骨进行了比较.发现以大鳍鳠为代表的鲿科鱼类头骨既有相似于鲶科的一面,又有相似于鮡科的一面,从而肯定了鲿科的演化地位介于鮡科与鲶科之间.从大鳍鳠头骨上枕棘后端圆、不分叉,由于髓弧间板插入而不直接与背鳍第一基鳍骨相连等特征,确认大鳍鳠属Osteobagrus亚属.其头骨形态与南方鲶的相似性被认为是一种适应趋同 相似文献
19.
青石斑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脂肪适宜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探讨了不同脂肪含量的配合饵料对青石斑鱼(Epinephlusawoara)生长的影响。试验设五组:配合饵料组中在蛋白质最适含量(52.55%)下分设脂肪梯度为:6.31%、9.87%、13.17%和16.25%;对照组投喂冰冻科鱼类(巴浪鱼)(脂肪约16.56%)。试验期间水温20.0~27.5℃,比重1.0185~1.0220。历经35天的喂养试验得出:在配合饵料中脂肪含量为9.87%的试验组鱼体相对增重率最高(16.20%)、饵料系数最低(3.09)。因此认为,青石斑鱼人工配合饵料中脂肪适宜含量为9.87%左右。 相似文献
20.
张其中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
杜父鱼驼形线虫的总感染率为10.8%.年平均感染强度为1.5(1~3),相对密度为0.2.该线虫在宿主种群中为聚集分布.水温在16℃左右时.感染率、平均感染强度和相对密度最高,分别为40%,3和0.6;宿主年龄对该线虫的种群数量有明显影响.该线虫种群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它使被感染的低龄(1~3)鱼的肥满度平均下降6.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