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厂高频导向座车三结合小组在党委领导下,以阶级斗争为纲,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在上海科技大学和上海科技情报所协作支持下,在75年12月试制成功了第一台铅酸蓄电池简易快速充电机.经过三个多月的使用实践,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76年五月中旬又试制了第二台铅酸蓄电池快速充电机.经测试,效果较好. 以6-Q-54铅酸蓄电池为例.电瓶充电时间由16小时左右缩短到50~60分钟.充电电流54A,放电电流80A,放电时间11毫秒.快速充电比常规充电可节约用电15%左  相似文献   

2.
以磷酸铁锂为正极、人造石墨为负极,制备高倍率锂离子电池。本研究通过对人造石墨负极与锂电极进行电化学预锂,得到负极预锂的锂离子电池,并进行了一系列电化学性能对比测试,研究了负极预锂对高倍率磷酸铁锂电池首次效率、倍率放电、存储自放电及循环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负极预锂可以弥补电池在化成及使用过程中活性锂的损失,提升电池首次充放电效率和循环寿命,降低存储自放电衰减速率。  相似文献   

3.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胶体电解液对PbO_2和Pb电极放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bO_2电极阴极还原机理为:PbO_2→PbO·PbSO_4·H_2O→PbSO_4;硅酸胶体对铅酸蓄电池正、负极充放电的电化学反应无影响,对蓄电池的放电容量和电流等有影响。加入添加剂后,可使电池的电动势和电流接近或超过纯硫酸蓄电池。探讨了硅酸钠含量,添加剂和温度对胶体触变性能与胶化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阀控铅酸蓄电池具有密封好、无泄漏、无污染、可循环充电、成本低廉、使用安全等优点,但在使用中铅酸蓄电池经常出现鼓包现象,降低了其寿命。本研究从铅酸蓄电池的结构、工作原理分析其鼓包原因,找出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般铅酸蓄电池在充电时,由于化学反应,极板上将吸附大量的非导体的气泡,结果使蓄电池的内阻增加,有效的充电电流减少. 如果每隔10到20秒在极板上加上一个逆向大电流脉冲,这些吸附在极板表面的大量非导体气泡,就会被驱走,然后从排气孔中逸出,结果将使充电电流均匀一致,充电时间缩短;并且还可以降低蓄电池中的热量.  相似文献   

6.
针对免维护铅酸蓄电池因内阻增大,无法用一般设备和方法充电的问题,分析了蓄电池损伤的原因,提出了在蓄电池并未完全物理员坏情况下的修复方法,研究了80C31单片机控制的铅酸蓄电池修复器及该系统的硬件,软件的设计原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大容量集装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通常由成百上千只电池单体串并联而成,由于木桶效应,储能系统中任一电池单体出现故障会导致系统容量衰减,严重时还会引发安全事故,及时甄别储能系统中的故障电池尤为重要。【方法】本研究以电力储能用磷酸铁锂电池组为对象,研究全充全放及脉冲充放电过程中电池组动态电压特性,通过分析故障电池在全充全放及脉冲充放电过程中电压变化特征,提出储能电池组故障电池快速识别方法。【结果】储能电池组全充全放过程中,故障电池仅在放电末端电压出现大幅下降,脉冲充放电过程中,故障电池电压随充放电功率的增大快速降低。【结论】通过脉冲充放电方式,能够快速识别并定位储能电池组中的故障电池。  相似文献   

8.
1.及时充电,避免过度放电. 电动车在使用过程中,尽量做到及时充电.否则电池的寿命会缩1短1/3.等电池显示缺电时再充电会严重影响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为避免电动车在使用过程中蓄电池过度放电,在骑行过程中,若看到仪表显示欠压时,尽量人力助动,不要依靠电池回升的虚电骑行;同时尽量减少超载或爬陡坡,避免电池长时间大电流放电对电池的损坏.  相似文献   

9.
在1mol/LLiPF6/EC+EMC(体积比1:1)电解液中,用恒流充放电池测试系统测试了2-甲氧基萘对磷酸铁锂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剂对电池容量特性基本没有影响.过充实验结果则表明添加5%的2.甲氧基萘表现出最优的磷酸铁锂电池的耐过充性能.  相似文献   

10.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合成了氧化石墨(GO),再通过水热法合成了还原氧化石墨(RGO)-InVO4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等手段对样品的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分别考察了RGO-InVO4和InVO4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和循环稳定性能.结果表明:RGO-InVO4电极的首次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分别为1 047.5和599 mAh·g-1,而InVO4电极的首次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分别为994.2和482 mAh·g-1;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经过50次循环后,RGO-InVO4的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分别为472.4和456.7 mAh·g-1,而InVO4的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则分别为138.4和132.9 mAh·g-1.可见,RGO的引入能极大地改善InVO4的电化学性能,尤其是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低温充放电性能,以某型特种车用磷酸铁锂电池组为研究对象,采用自限温伴热带方法进行辅热设计,分析并建立了该车电池组辅热模型,通过ANSYS有限元热仿真分析表明该辅热方法符合设计要求,最后通过电池组低温放电试验,验证了辅热方法设计符合该车的工程需要,该方法对其它电动车辆的电池组低温辅热设计同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昕  张伟娜 《松辽学刊》2009,30(3):113-114,117
二次锂电池由于比能量高和使用寿命长,已经成为便携式电子产品的主要电源.本实验以LiNO3和Mn(NO2)2为原料,应用溶胶一凝胶法制备出了LiMn2O4粉体,通过XRD方法测试了不同温度下灼烧的晶型,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颗粒经历了由疏松到团聚,再到均匀分布的过程,其中700℃时制备的材料具有最佳晶型.还研究了产品的充放电循环性能,经过50次循环后容量降只有4.21%,说明制备的LiMn2O4粉体具有优良的充放电循环可逆性能,这对材料更好地发挥其电化学性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设计了一种既可直接使用太阳能,又可利用太阳能及外接电源给蓄电池充电的混合供能式洒水车,重点介绍了该洒水车各系统的设计思路,包括太阳能转化控制系统的设计、电路布置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电池组参数的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纯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研究了由蓄电池、超级电容组成的复合电源,分别制定了复合电源的逻辑门限控制和模糊控制策略。利用软件搭建了仿真模型,对所制定的两种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复合电源中蓄电池SOC、蓄电池电流和超级电容电流特性曲线。为验证复合电源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搭建了实验平台,对纯电动汽车的驱动与制动过程进行实验分析。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电源及其控制策略能显著降低蓄电池充、放电电流,回收制动能量,提高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15.
过去,铅酸蓄电池的充电一直沿用常规方法,由于其充电时间较长(一般需15-20小时),给用户带来一些不便.为克服这一缺点,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均很重视蓄电池的快速充电方法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果.目前国内研制出的快充装置能在不改变蓄电池结构和生产工艺的条件下,约需1小时即可将蓄电池充至全容量.最近,我们在吸取外省市兄弟单位经验的基础上,试装了一台快充装置.下面把试制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以蓄电池和超级电容构成的纯电动汽车复合电源系统为研究目标,利用汽车专用仿真软件ADVISOR2002对其进行二次开发,搭建了复合电源二次开发的仿真模型,并与原车的单一蓄电池系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此复合电源系统的二次开发是可行的,基于模糊控制策略的复合电源系统能够有效地分配蓄电池和超级电容之间的功率,比单一电源车辆的续驶里程及整车的动力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拉网铜板栅作为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VRLA)的负极,组装了“两正三负”式实验电池。研究了拉网铜板栅对负极活性物质转化过程及对VRLA电池放电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倍率放电情况下,拉网铜板栅VRLA电池可以明显提高电池负极的放电容量;通过EIS研究发现,拉网铜板栅负极具有更好的电化学反应活性;SEM检测结果表明,充电状态下,拉网铜板栅电极中海绵铅结晶颗粒小;放电状态下,拉网铜板栅负极的PbSO4结晶颗粒较小。  相似文献   

18.
<正>评估蓄电池的优劣有很多指标,其中使用寿命是用户十分关心的问题之一。而电池的过充电、过放电和充电不足是引起电池故障最主要的原因,其中过充电、充电不足主要是充电方法不当而引起的。常用的直流充电器只是用恒流定压的方法给蓄电池充电,这样不但不容易使电池充满,更严重的还会造成充电不均衡的情况,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野外自动站大多利用太阳能充电,如果充电器  相似文献   

19.
目前,通信开关电源监控单元对蓄电池的充放电管理功能已经比较完善,但前提是蓄电池的连接关系、参数设置要满足监控单元对蓄电池自动管理的要求,需充分了解监控单元控制电池充、放电过程的原理。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一例因蓄电池与开关电源的连接关系问题导致监控单元电池管理功能紊乱的案例进行分析,强调电池电缆正确接入电源系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蓄电池是变电站、发电厂直流系统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蓄电池在发生紧急断电的情况下为断路器、继电保护装置提供后备电源。为延长蓄电池的寿命,需定期对其进行充放电实验,在实验中如何判断退出蓄电池组是关键操作步骤,误操作可能会导致电网大面积停电。本文在对传统判断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直流卡钳表判断法,经过现场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