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之友》2004,(11):15
北京时间10月19日9时20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业务型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C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相似文献   

2.
士元 《科学之友》1997,(11):4-4
今年6月10日升空的我国第1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于6月17日定点在东经105°赤道上空轨道上,它是我国第二代气象应用卫星。细心的读者会问,第一代气象卫星"风云一号"与它有什么异同?这还要从气象卫星的种类谈起。气象卫星通常按照轨道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的极轨气象卫星;另一类则是与地球同步的静止气象卫星。它们在功能上各有所长,在  相似文献   

3.
风云四号辐射成像仪及其数据在卫星气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淦泉  沈霞 《自然杂志》2018,40(1):1-11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气象观测密不可分,通过气象卫星观测气象是气象预报的重要手段。气象卫星主要分为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两类。辐射成像仪一般是各类气象卫星的核心载荷,用于获取目标不同光谱波段的辐射数据。卫星气象是指对气象卫星获取的辐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利用分析结果进行气象和气候预报。本文重点介绍了中国最新研制发射的第二代地球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辐射成像仪的性能和技术特点,并介绍了辐射成像仪数据产品在卫星气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斯公望 《科学通报》1985,30(8):608-608
气象卫星的发射,给气象资料的收集开辟了新的纪元。气象卫星对大气的遥感探测正在气象业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欧洲和日本已开展了静止卫星测定云风的业务。云风是热带海洋区域重要的气象资料。一些研究证明:低云风与常规3000呎高度的风相当一致,而且能很好地代表天气尺度环流。许多研究也证明,云风在研究热带环流和数值  相似文献   

5.
笑傲苍穹     
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或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他担任工程总师;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他再次挑起工程总设计师重任……  相似文献   

6.
正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静止气象卫星,综合体现了中国气象与航天科技水平,是“智慧气象”的重要成果之一。这颗承载了几代人心血和梦想的卫星实现了多个“世界之最”:全球首次在静止轨道实现了干涉式高光谱大气垂直探测,全球首次将成像辐射计、大气垂直探测仪、闪电成像仪等多个载荷装载在一颗卫星上。  相似文献   

7.
秋夜星空,群星争辉,有一颗“星星”从北半球升起掠过太空,从而引发新一轮的登月热,这就是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已成功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返回式卫星、资源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等一系列应用卫星,卫星门类比较齐全,是世界上发射卫星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已成功地发射了4艘无人试验飞船,并非常成功地进行了首次载人飞船的发射和返回。我国以后还将向月球、火星和其他外星发射探测器。我国空间飞行器(卫星、飞船等)研制和发射的事业方兴未艾,看未来的宇宙空间,到处驰骋着我中华的航天器,我国在宇…  相似文献   

8.
《科学之友》2020,(8):12-13
正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地球中圆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三种不同轨道的卫星组成,包括24颗地球中圆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相对于灵动活泼的地球中圆轨道卫星、飘逸优雅的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此次发射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被抓总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北斗人亲切地称为"吉星"。因为在"吉星"家族中排行老三,大家也亲切称呼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为"嚞(音zhé)星"。这些北斗"吉星"高高地驻守在距离地球36000  相似文献   

9.
前沿     
<正>我国或在2020年建成全球导航定位系统2020年中国将推出自己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这套系统被命名为"北斗"。"北斗"系统正在部署区域导航并组网测试,在轨运行的卫星,数量在20颗左右。按照计划,到2020年,"北斗"系统将建成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地球静止轨道  相似文献   

10.
1990年9月3日,我国又一次成功的发射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运行至今已有100多天了.带着对“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升空后的运行及研制过程中诸多大家想了解的情况,去年底,我们来到了我国气象卫星研制基地之一的上海卫星  相似文献   

11.
2012年7月25日。我国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从西吕卫星发射中心起飞,成功地发射了天链一号03星,把卫星送人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数日后该星顺利定点于静止轨道预设位置。这标志着天链一号3颗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我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并有力地拓展了中国航天测控通信网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2002年5月15日上午9时45分,在黄土高原航天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火箭”把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和第六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D”捆绑在一起,成功地送入太空轨道。这颗海洋卫星是由我国科学家自行研制的。“海洋一号”卫星上天,从此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这标志着我国海洋卫星研究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海洋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为美国"铱星"系统提供的发射服务,于1997年12月8日漂亮利索地拉开了序幕。15时16分49.5秒,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腾起一条火龙,"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托举着两颗"铱星",顺利升入太空。由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实施的此次发射,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9次发射。用于发射的"长二丙"改进型火箭共三级,全长约40米,直径为3.35米,起飞质量为213吨。它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大气照片,可以作为大气脆弱平衡状况的指标;得益于这种脆弱的平衡,生命能够在地球上存在——对于大气科学来讲,2006年无疑是“云团之年”。4月28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了两颗旨在研究各种云团上升和下降之结构因素和具体过程的气象卫星(代号为CLOUDSAT  相似文献   

15.
前沿     
<正>我国成功发射2颗北斗卫星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经过约3.5小时飞行后,"远征一号"将2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的2颗卫星均为地球中圆轨道卫星,也是中国发射的第18和第19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发射的圆满成功,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覆盖  相似文献   

16.
1992年10月23日,美国航天飞机在太空发射了一颗鲜为人知的测地卫星,名叫激光地球动力学卫星。其实,它是人类发射的第2颗同类卫星,1976年5月4日美国曾发射过一颗激光地球动力学卫星。 测地英豪 测地卫星是专门用于大地测量的人造地球卫星,可测定地面点位坐标、地球形体和地球引力场参数,属卫星测地系统的空间部分,可作为地面观测设备的视测目标或定位基准。其他类型的卫星也能用于测地研究,如GPS,但精确性不够,而测地卫星有明显的专长:①提供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地联测的全球统一地心坐标系;②卫星轨道运动  相似文献   

17.
动态点击     
<正>第35、36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北京时间8月25日7时52分,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了第35、36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也是中国"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第11、12颗组网卫星。这两颗北斗卫星经过3个多小时飞行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18.
郭磊 《科学24小时》2001,(10):36-37
自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沉寂了几亿年的浩瀚太空,就再也无法平静了. 起初的航天器比较简单,发射上天一般不能收回,更谈不上军事应用.1960年8月10日,美国的"发现者13号"照相侦察卫星被成功收回,开创了军事利用空间的先河.1962年,美国"电星l号"利用中继通讯技术,开创了卫星通信的新纪元.从70年代~90年代末,各种军用航天器如侦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测地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全球定位系统等,迅猛发展,竞相问世.目前世界各国发射的4000多颗航天器、卫星等,星罗棋布于蔚蓝色星球上空,使军事侦察、通讯、测绘、导航、预警、定位、监视和气象预报能力空前提高,一个崭新的太空时代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19.
正2020年6月23日,我国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二十载漫漫"北斗路",至此立下历史性的里程碑。这颗收官之星在北斗三号全球星座组网"大棋局"的落子定盘,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星座的部署已经全面完成。  相似文献   

20.
<正>探测器可对朝向地球的灾难性太阳风暴发出预警。欧洲计划发射一颗新的太空气象卫星,这让人感到兴奋,因为该卫星将大幅提升对太阳风暴将如何影响地球的预测。欧洲航天局(ESA)希望在2023年左右将该探测器送入太空中被称为拉格朗日点(L5)的重力稳定点,在那里它将提供一个针对飞向地球的带电粒子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