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常规天气图以及数值预报产品,结合卫星云图和D opp ler雷达回波资料,对2009年"4.19"暴雨天气过程中天气系统演变及其物理量场进行分析,意在了解此次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2.
2010年7月19日安阳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安俊 《河南科学》2011,29(9):1076-1080
利用天气图资料、物理量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气象资料,对2010年7月19日安阳区域一次典型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进而对我市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特征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①造成此次区域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西北侧的西风带低槽和西南低涡,属于典型的北槽南涡型暴雨天气类型.低槽引导西南低涡东北上,...  相似文献   

3.
针对2009年8月20—21日发生在山西省中部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运用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资料,结合卫星云图以及micaps提供的数值预报产品,对造成此次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演变以及卫星云图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为此类天气过程的预报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首先运用气象学与物理量诊断方法,分析了2008年6月30日~7月1日发生在昭通的罕见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境;再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结合FY-2C卫星资料及区域自动站雨量资料,对此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此过程具备有利的大尺度条件,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处于前倾疏散的高空槽槽前,高空辐散,低空辐合,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动力条件.②这次降水过程具有强度大、突发性强、时间尺度小的特点,强降水的集中持续时间基本为3~5h,地面降水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③暴雨发生前对流层低层有西南—东北走向的湿舌,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高空干冷平流与低空的暖湿平流形成的差动平流,造成大气的层结不稳定度增强.④对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回波图进行分析,发现在大尺度的环境风场中,存在着β中尺度对流系统,而β中尺度对流系统由2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合并而成,具有椭圆形结构特征,中尺度云团内部的流场辐合带与强的雷达回波带基本对应,强盛阶段雷达回波呈现出典型的人字形回波形态.  相似文献   

5.
针对1702号台风"苗柏"在广东省登陆减弱后福建东部沿海的强降水,利用物理量、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等多源资料进行分析,并综合模式降水预报结果,探讨此类天气过程的特征和预报着眼点。通过大尺度背景流场和探空资料揭示了此次湿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不稳定的气层在低空急流快速发展形成的动力强迫下,激发出了此次对流天气,结合卫星云图、雷达、风廓线和上游地区天气实况可以提高临近预报质量。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卫星云图、加密自动站资料和一些物理量场资料,对2016年6月19日和7月16日2次典型的主汛期赣北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次暴雨过程的高空环流均为两槽一脊型,赣北处于高空副高西北侧和中低层西南急流的前沿;2)块状对流回波和带状对流回波是2次暴雨中尺度特征;3)以强降水为主是主汛期赣北暴雨的一个重要特点;4)稳定的切变辐合、强盛的低空西南急流和高空小槽东移的共同作用,有利于不稳定区超强对流单体的发生、发展和维持;5)低空西南急流的移动、强度变化和维持时间是赣北暴雨的重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7.
大理州“2010.8.22”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TBB资料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对2010年8月22日大理州突发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切变线是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大暴雨发生在中尺度对流云团-52℃的冷云区范围内;物理量场与暴雨天气配合较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导致暴雨天气的发生;风廓线雷达的负垂直速度和信噪比变化可以揭示出中小尺度系统变化过程,降雨强时负的垂直速度和信噪比也加大;对提高中小尺度的监测预警有很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T213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晋中地域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冷低槽、中低层切变线、副热带高压、地面的冷锋是造成晋中地域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前期不稳定能量、水汽的积累和过程中物理量场的良好配置有利于产生暴雨;触发暴雨落区位于高能舌与对流不稳定重合的区域;中尺度辐合线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自动站雨量等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09年7月20日出现在山西省南部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向南摆动是造成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系统;700hPa和850hPa切变线是此次暴雨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卫星云图能够较好地监测中尺度系统的发展及移向,同时中尺度系统的发展和移向与雨团的移动和自动站的雨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05.07.02"临汾局部大暴雨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2005年7月2日临汾局部大暴雨降水过程特征,并对暴雨发生时的天气背景、主要影响系统、云图和雷达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暴雨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副高北抬与西风槽结合、高低空急流耦合、700hPa主导系统低涡串西南东北上的条件下产生的;时效性强的卫星云图和雷达图是对天气图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王法清  钟春华  罗葳 《科技信息》2010,(31):I0411-I0411,I0420
0引言 受低层低涡切变东移南压影响,2010年6月21日全县出现了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表1),全县18个乡镇有13个乡镇的降雨量大于50毫米,最大降雨量在铁长乡108毫米,超过80毫米的站点有馆前、庵杰、铁长、古城、大同、新桥、南岩、河田、举河、三洲。此次暴雨过程造成全县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及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图、卫星云图等资料对此次全县性暴雨天气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城区暴雨的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研究及其概念模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使用武汉数字化雷达回波、GMS卫星云图、武汉市城区自动雨量站和湖北省地面中尺度观测资料,分析了武汉市1987 ̄1996年5 ̄8月发生的所有暴雨过程,概括了武汉市城区暴雨的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以及中尺度系统活动等,建立了武汉城区暴雨短时预报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3.
对2011年5月29日发生在通辽市的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合天气图、雷达回波图、卫星云图,旨在对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进行决策、确定飞行方案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丽江机场2008年6月9日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靖新  潘娅婷 《科技信息》2009,(27):I0035-I0036
本文利用丽江机场2008年6月9目的雷达回波、卫星云图及MICAPS2.0资料,结合丽江机场特殊地型及天气特点对整个过程进行个例剖析。分析形势场、雷达回波及卫星云图等资料得出:500hpa高层的弱冷平流和低层700hpa辐合相配合以及丽江以南和川滇一带相对高湿区为此次强对流天气提供了有利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然而不利的水汽输送条件使得当日强对流天气持续时间较短。发展快而移动慢的小块云团、消散中的云块在有利的条件下再次聚合及正弧型指状回波的生成,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利用自动加密观测资料和雷达云图等资料对2016年6月29日赣东对流性暴雨成因和漏报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低层急流配合垂直抽吸作用使副热带高压边缘产生强降水过程,露点锋上激发出对流性降水是此次过程最主要原因。另外,强降水落区与发展旺盛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强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强度和中气旋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此外漏报主要原因是对低空急流核和高空辐散的分析得不够深入,对误差较大的模式预报未进行不断的订正,以及对中尺度物理量资料和雷达卫星云图资料等未能充分使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实况资料、天气图、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10年7月19~21日发生在招远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成因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雨是由高空槽、底层切变线和副热带高压西北边缘的暖湿气流共同影响所致.西南急流对此次暴雨输送了较强的水汽,低层高能量形成对流性不稳定层结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特殊的地形对此次强降水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使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述回波资料分析1998年8月12日主要发生在巴彦淖尔市及包头和呼市的降雹天气,分析得出:(1)这次降雹天气发生在08时500 hPa大风轴强中心、沙氏指数SI负值中心及850 hPa与500 hPa θ(so)差值正中心的下风方,对应备中心低层的湿比有效位能为高能舌;(2)卫星云图上是一个边缘整齐光滑的对流积雨云团;(3)雷达回波有明显的V型缺口和悬挂回波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杨珂玲  陈跃清  郑稻根 《科技信息》2009,(24):262-262,256
今年第一个影响漳州市的早台风“莲花”于6月21日登陆福建省晋江,造成我市南部沿海特大暴雨降水过程。本文针对此次台风影响特点,从物理量分析,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等方面对特大暴雨产生机制做全面剖析,总结规律。  相似文献   

19.
“20030816”云南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应用天气图、卫星云图TBB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云南2003年8月16日的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大尺度天气形势为中尺度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不稳定条件、能量条件和动力条件;在卫星云图上切变线云系在西南移过程中发展形成飑线,其上诱发产生的3个中-α尺度云团和1个中-β尺度的云团直接造成了强降水;在多普勒雷达上偏东风和偏西风之间的中-β尺度的切变线和逆风区对中-α尺度飑线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还诱发产生出了超级单体和中气旋,中-α尺度飑线导致了这次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一次典型MCC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月19日夜间,贵州北部普降暴雨及大暴雨,分析认为,这是由位于贵州中北部、重庆南部的一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造成的.利用常规的micaps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及卫星tBB和雷达资料分析了这次MCC的云图和回波特征,结果表明,这次MCC系统造成的降水范围大、雨强强、分布较集中,卫星云图上tBB最小值达-90℃以下,-80℃冷云区面积和MCC的总降水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80℃冷云区面积越大,MCC总降水量也越大.MCC在雷达回波上表现出一条类似飑线的带状回波和零星的块状回波,带状回波造成的降水强度大,常常造成暴雨和大暴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