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海外华人历史理论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以来,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研究海外华人历史的理论,在二战前较有影响的有“华侨殖民论”、“华侨革命之母论”等,其特点是把海外华人的历史看作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二战后较有影响的有“华侨社会阶级论”、“同一民族论”、“华人同化论”等,这些理论开始关注华人与当地其它民族的关系。研究海外华人历史的理论是随着时代而演变的。  相似文献   

2.
"通事"是替不通汉语的外国人和中国人翻译语言的,在中外贸易中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通词"则是以翻译荷兰文和日文为职业。日本通词的社会地位明显要高于中国通事,并且中国通事所具备的西文水平是根本不能和日本通词集团相比的。  相似文献   

3.
历史是对过去事实的记录,而新闻是对现在事实的记录,因此对印度尼西亚华侨报业而言,它提供的资料能够很好地反映历史上的华侨,展现华侨丰富多彩的生活,是研究华侨历史的重要的依据,可以说,研究印度尼西亚华侨史就不得不研究印度尼西亚华侨报业史。本文试图对20世纪印尼华侨华人报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概括和梳理,以展现印度尼西亚"华侨报纸"的发展变迁。  相似文献   

4.
海外侨胞在抗战时期的作用不言而喻,学术界也有不少论述,遗憾的是对秘鲁华侨在抗战时期的支援与贡献较少人提及。,“九一八”事变以后,秘鲁华侨爱国热情高涨,虽在地理上远离故土但心系祖国,在秘鲁组建秘鲁华侨对日宣战筹饷总会等抗日团体,通过义演、义展、义售、认购公债、自愿捐款等各种方式筹款为祖国作出支援。  相似文献   

5.
在朝华侨多数分布在大城市和中朝边境城市,从经济地位看,始终未能发展成独立的经济实体,但在政治、文化方面相对自由。当代朝鲜华侨在身份上具有特殊性,他们为中朝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方面,朝鲜华侨是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曾在各个历史时期为祖国做出过  相似文献   

6.
菲律宾在东南亚各岛国中,与我国距离最近,最北面的雅米岛(yami)隔巴士海峡和我国台湾省相距只有40海里。中、菲两国来往的历史相当早,关系非常密切。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奥特累·贝耶博士指出,菲律宾人的血管中有10%的血液是中国人的。华侨对菲律宾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这么说,没有华侨就不会有今天的菲律宾。本文着重阐述华侨在反抗西班牙殖民压迫、争取菲律宾民族独立中的作用和贡献。西班牙殖民者在其统治菲律宾的300多年时间中,把华人当作眼中钉,肉中刺,排华是他们的一贯政策.一方面,殖民…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从西域历史人物、古代国名、地名等在唐边塞诗中的运用入手,来探讨西域历史对唐边塞诗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揭示在这种影响下,唐边塞诗取得了巨大成就,艺术上也有新的创造,进一步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秘书长、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安山所著的《非洲华侨华人史》,作为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丛书之一,已于最近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全书56万余字,定价42.80元。 国际上对于华侨华人历史的研究是极不平衡的。传统的研究多集中在  相似文献   

9.
“四唐说”的提出与完善,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一、宋代,“四唐说”雏形得以凸显;二、元代。“四唐说”骨架得以成型;三、明代,“四唐说”论说得以完善。“四唐说”的拈出,标志着人们对唐诗流程有了更合乎历史与逻辑的分期。  相似文献   

10.
张祜是中晚唐之交的著名诗人,在其宫词中留下了许多唐王朝由盛而衰转捩点上的标志性印记。安史之乱的爆发,陡然打断了大唐盛世霓裳羽衣的艳丽华章。曾经无比辉煌自信的皇朝只能沉浸在无限感伤的追思中,在“忆昔开元全盛日”的自慰声中蹒跚而行。而马嵬事变中的唐玄宗、杨贵妃无疑也成了诗人们反思历史、寄托哀思的最佳象征符号。在张祜宫词中,霓裳羽衣曲、华清池、马嵬坡,乃至玄宗时期的音乐、歌舞、乐伎、庆典等大唐历史转捩点上的重要意象,都成了张祜笔下盛唐情结的一种凭吊符号。  相似文献   

11.
名量词种类丰富、使用频繁,是《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的共同特点。两书在名量词的使用上表现为"大同""小异"。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在名量词的数量上、种类上,《朴通事谚解》都更胜一筹;表示同一事物,两书中所用的名词量词也有所不同。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和两书的内容有关,《老乞大谚解》内容相对较为单一,而《朴通事谚解》取材极为广泛。  相似文献   

12.
张辉 《科技信息》2011,(34):203-203,205
伴随着1972年中日友好条约的缔结,1978年名古屋和南京的友好城市关系的确立,来名古屋工作生活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华侨社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通过分析名古屋华侨的发展史、人口构成、经济生活、社会组织、民族认同等问题,对名古屋华侨社会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是与时代精神连结在一起的。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诗人对月亮的感受和反应不同,在月亮中所寄托的情思不同,月亮意象折射出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上半期,数万中国自由移民陆续进入古巴。受华侨华人人数变化、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古巴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等影响,古巴华侨华人经济经历了起伏兴衰。古巴华侨华人经济体现出鲜明特征:一、华侨华人商业高度集中在“衣食”领域;二、华侨华人商业地理分布范围极广;三、华侨华人多从事小商业,资本额不大;四、华侨华人经商者不断增多,但仍以做工为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华侨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历史作用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颂扬了华侨为抗战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华侨与抗日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侨与抗日战争裴耀鼎中国人移居国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大规模地移居海外,则是鸦片战争以后。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00多年中,中国的沿海省份及边境地区,有大量的穷苦人民到国外谋生,足迹遍及南洋、亚洲和世界各地,奠定...  相似文献   

17.
中唐悯农诗歌是兼具士大夫身份的文人写下的怜悯民生的诗歌,其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具有文学、思想价值外,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学价值:一方面悯农诗中的一些内容可与现存的史料相印证,以证史之不虚;另一方面悯农诗中的一些内容也可以弥补史料之不足,为研究中唐这一段纷繁复杂的历史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上世纪60年代,中缅关系被称为"胞波友谊",陈毅副总理曾为这种特殊的友谊作诗,其中的几句是:"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彼此是胞波,语言多同汇。"的确,在中缅关系史上,华侨移民缅甸历史久远,与缅甸人关系融洽、亲善。历史上,缅甸人习惯称呼华人华侨为"瑞苗"、"胞波"。在缅甸语中,"胞波"是兄弟的意思,"瑞苗"为亲戚之意。1960年,两国政府开始使用"胞波"这一缅甸人对华侨  相似文献   

19.
在鸦片战争中,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败了闭关锁国的清政府。面对祖国惨遭西方列强的侵略、杀戮、掠夺,近代海外华侨华人与国内同胞一样,以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书写了抗争外国侵略的悲壮历史。孕育与激励海外华人爱国情怀的精神动力不仅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同时还根源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振兴中华"是近代海外华人孜孜以求之的强国梦。鉴往知来,新时期重温华侨爱国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时代使命和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唐而变唐,是使诗歌形成自己风格与特色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金、元诗歌的变唐,是循着历史的脚步而行进的,因此从总的方面讲,可用“特色鲜明,成就突出”八字进行概括。金代诗人因变唐,而使其诗歌形成了三个表现在艺术方面的明显特点;金、元易代之际以元好问为代表的一批遗民诗人的变唐,则重点是“善学唐”于杜甫诗歌的思想与精神内涵方面;元代诗歌在初、中、晚三个时期之变唐,因时代不同而特点各异,并确立了其在诗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