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凌夫 《科学之友》2002,(12):18-19
1867年,著名的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在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曾经预言了100多年后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凡尔纳说在1969年,宇宙飞船将会把人类送上我们的卫星月球上去。凡尔纳关于登月计划的工程设计和物理原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些知识帮助人们制定出了登月计划的具体步骤,而不仅仅只是想像总而言之,科学幻想可以为未来提供一个可能实现的视野——今天的科学幻想也许就会成为明日的科学。《星球大战》便为这种尝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凡尔纳科幻小说的主人公借助热气球用80天的时间环游世界.而在现实中,美国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们正在计划让无人气球去太空探险。目前,喷射推进实验室正在研发一个成本较低的太空探索新技术,即用无人气球探索其他星球。据悉,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科幻文坛超级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从《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吸收灵感而创作出的科幻巨著《基地》系列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而把这部不朽的科幻巨著搬上银幕的想法,在电影行业中从未停止过,但原著小说中抽象的意境和深邃的思想,很难用电影手法准确而全面地表现出来,所以一直令许多编剧和导演感到望尘莫及。可喜的是,曾执导过《后天》、《2012》的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采  相似文献   

4.
正1818年,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出版了一部名为《弗兰肯斯坦》的长篇小说。小说中,一名叫弗兰肯斯坦的青年科学家利用死者的器官"组装"出了一个怪人,并用闪电电击让他获得了生命。这部作品被视为现代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在这部小说中,玛丽·雪莱虽然肯定了人已经拥有了造物主的能力,但对由此带来的危害还是表现出了忧虑。而从此,拥有智慧的新人类就成为科幻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5.
海洋发电场     
正利用海水温差发电的探索,为人类向海洋发展描绘了美好的前景。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隐藏在海洋中的能量可以供给世界运转所需的能源。早在1870年,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就在《海底两万里》中有这样一段充满想象力的描述:"就人类信仰而言,全世界最大的能量是光与爱;而就无限能源而言,非‘海洋能’莫属!"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的话:太空探险、星际宇航、发现生命,甚至与其他世界的智慧交流……这些都是科幻小说中永恒的主题。而在俄罗斯和前苏联科幻文学传统中,这些题材又格外受到垂青。 早在1878年,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就开始创作有关宇航的科幻小说,他的作品科学可信性极强,但在文学上难免失之枯涩。十月革命后别里亚耶夫成长为苏联著名的科幻大师,其《跃入虚空》(1933)从外太空的侧面记录下当年的社会变革。而叶菲莫列夫在其《仙女座星云》(1957)中更将共产主义推广到宇宙的尺度上,即便是西方科幻界也不得不赞叹这是一本对未来社会给予理想描述的好书。 “飞天:一个女宇航员的故事”是乌克兰科幻作家安·德米楚克的一系列宇航探险作品,其《奥林奇那星》(自本期开始连载)中的科幻构思令人拍案叫绝:早年的宇航探险艰辛而缓慢,在旅途中还充满了危险;可在这些英雄离去之后,地球上的人类并没有停止探索,科学进步使得新型的宇航技术被发明——于是,后来的探险队员居然超过前期的探险队员,先行来到奥林奇那星等候他们……  相似文献   

7.
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1905)生于法国西部海港南特,他在构成市区一部分的劳阿尔河上的菲伊德岛生活学习到中学毕业。父亲是位颇为成功的律师,一心希望子承父业。但是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11岁时,他曾志愿上船当见习生,远航印度,结果被家人发现接回了家。为此凡尔纳挨了一顿狠揍,并躺在床上流着泪保证:“以后保证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童年的经历,客观上促使凡尔纳一生驰骋于幻想之中,创作出如此众多的著名科幻作品。  相似文献   

8.
镇国重器     
<正>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讲述了主人公阿龙纳斯一行人随同尼摩船长的"鹦鹉螺号"潜水艇周游各大洋,经历许多惊险奇遇的故事。别以为这只是一本老少皆宜的科幻读物,其实小说中叙述的环球潜航早已变成了现实。而且在不断的演进中,核能也加入了潜艇的动力系统。早在1960年,美国"海神号"核潜艇就历时83天零10小时,首次完成了环球潜航。接下来,一轮深海较量就在艇体下潜翻起的泡沫与漩涡中宣告开始。前苏联、  相似文献   

9.
由于人类始终没能建立起一个有效地保卫和平的机制、因此战争主题也成为科幻作家难以割舍的情结。只不过在许多科幻小说中,交战双方已不再同属人类,而是人类与外星人侵者一决雌雄。 英国科幻先驱威尔斯的巨大功绩之一,就是几乎开拓了后世所有的科幻题材。最初的星际战争科幻当推威尔斯的《世界之间的战争》。在这部作品中,拥有发达的大脑袋和萎缩的小身材的火星智慧生物乘宇宙飞船入侵地球,利用“死光”等一系列先进武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最后火星生命却因不适应地球上的微生物而退兵。  相似文献   

10.
想象未来     
正在科幻小说和一些短篇故事中,小说家们虚构了未来会影响人类和整个社会的技术,从而推进了整个科幻小说的故事情节。然而,科幻并不是科学,甚至绝大部分都不是科学。相反,科幻小说家们利用他们的揣测来进一步揭示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人类。我最喜欢的科幻小说家伊恩·班克斯(Iain Banks,1954-2013)便展现了想象的魅力。在他的九部小说和三个短篇故事中,班克斯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星系大小的文明世界,叫做《文明》。《文明》中  相似文献   

11.
从科幻到现实 人可以与机器人恋爱、结婚、生育,这一天方夜谭式的神话,过去只能在科幻作品中见到.如今,随着微电脑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紧密结合,这种神话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2.
从科幻到现实 人类与机器人恋爱、结婚、生育这一天方夜谭式的神话,过去只能在科幻作品中见到.但随着微电脑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紧密结合,这种神话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3.
正朋克是看待社会的钥匙,它用符号学的方法解读过作家菲利普·迪克的"赛伯朋克"作品《血钱博士》。本季"小小科幻家,来了"的三篇作品充分体现了朋克科幻作品的精神内质。朋克宇宙的开启要真正了解朋克类科幻作品,需要认识它的起源。19 8 4年,"朋克"一词被美国作家威廉·吉布森使用在处女作《神经漫游者》中,这部被誉为"赛伯朋克"鼻祖的作品为读者呈  相似文献   

14.
早在1968年,英国科幻大师A.c.克拉克就创作出一部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科幻作品——《2001:太空奥德赛》(2001:A Space Odyssey)。这部史诗般的作品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展现出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与另一位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分享硬软科幻最佳作品的宝座。  相似文献   

15.
对于科幻作品的出版来说,1997年是一个硕果累累的大丰收年,全国各大出版社纷纷出版了大量的国内外科幻作品。但出于某些特殊考虑,有些出版社在图书的版权页上将1997年出版的图书划归1996年,因此在此不得不将两年的出版情况一起进行讨论。 根据有关资料,1996年正式出版的较大型科幻新作系列丛书有两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丛书”(1996年8月)——《生死第六天》(吴岩)、《网络游戏联军》(星河)、《星星的使者》(苏学军)、《星空的诱惑》(江渐离)、《复活节岛上的海神梦》(苗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天狼星丛书·中  相似文献   

16.
方方 《科学之友》2016,(4):64-67
正2015年,刘慈欣凭借小说《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文学界最高奖项——雨果奖,在中国掀起了一股"三体热"。据了解,以《三体》为剧本制作的科幻电影正在紧张的后期制作中,相信不日即可看到它的上映。近期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大会发言人在回答朝核问题时,引用《三体》中的情节阐述国际安全形势,科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十分钟     
衡量一部作品的好坏,人物刻画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而人物刻画的关键,又在 于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科幻作品自然也不例外。 在中外科幻史上,宏篇巨制的优秀长篇科幻总是使人心动,这一方面是由于它那恢 宏的场面,另外一方面,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篇幅更有利于铺张地描摹人物。可是有时 候,我们会发现在短篇作品中,依旧能够找到这种描写细腻同时又震撼人心的佳作。《十 分钟》无疑是这样的作品。 另一篇《时空寻呼机》是一篇反映年轻人心理问题的科幻。当今社会,许多优秀的学子表面坚强、内心却十分脆弱;对待某些事物不以为然,而有时又过于敏感…… 我们也许会为《时空寻呼机》的主人公感到难过,但是不健康的心态毕竟不代表人类的全部,困惑和迷茫终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逝;我们也许会为《十分钟》的主人公感到悲哀,但是毕竟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战争只是一个暂时状态,和平才是永恒。  相似文献   

18.
由于很大一部分科幻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都是未来,因此对于未来的可能性和思考也就融进了科幻小说。 既然是对未来进行预测,那么就会有乐观和悲观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许多科幻小说当中,对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及其对人类社会的不良影响多有强调,因而产生了许多“灾难”题材和“反乌托邦”题材的科幻作品。比如英国作家福斯特在《大机器就要停止运转了》中就表达了人类对自己所研制的“大机器”的深刻忧虑,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的《造房子!造房子!》则  相似文献   

19.
史前世界     
这里要给读者几个有关“第一”的史料:世界上第一部近代科幻小说的作者是英 国女作家玛丽·雪莱(著名诗人雪莱的妻子);中国第一位评介国外科幻小说的翻译 家是逸儒;中国第一位提倡科幻文学的人士是鲁迅;中国第一位写作科幻作品的作家 是顾均正;而新中国最早创作科幻小说的,则是郑文光。 郑文光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的研究员,他一生致力于科切与科普创作,是一 位享誉国内外的知名作家。他在一生中创作了《火星建设者》、《太平洋人》、《飞向人马 座》、《战神的后裔》等100万字的科幻作品,无不精彩优美,脍炙人口。 这里我们选发郑文光的一篇旧作。大家都知道,描写复活恐龙的《侏罗纪公园》是1993年美国最受欢迎的科幻影片,可郑文光不但也曾写有科幻短编《侏罗纪》,而且早在1980年就写出了这篇复活古生物的科幻小说——《史前世界》。 郑文光出生于1929年4月9日,本月正好是他的70寿辰。让我们借此机会祝郑文光先生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20.
<正>叶永烈先生走了,哪怕是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奉献给了写作。他是我们熟悉的科普大家与科幻大师,许多读者是通过《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科普作品而认识他的,殊不知他还是《科学24小时》杂志的创刊人之一。从20岁就开始写作的他,一生出版的作品逾3500万字,从科普文学到纪实文学,洋洋洒洒的文字里,倾注了叶老对写作、对科普的无限热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