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对元代戏曲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以“自然”来概括。他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王氏评元代杂剧、南戏之自然特色,是避开剧本的思想内容而专指其曲词、宾白而言的。元代戏曲的“自然”何诠?王氏“亦一言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王氏举例以证:“添酒力,晚风凉,助杀气,秋云暮,尚兀自脚趔趄,醉眼模糊。他化的我一方之地都食素,单则俺杀生的无缘度。”(马致远《任凤子》第二折《正宫端正好》)他评之为:“语语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是一部恢弘的古典文学理论名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评诗论文,深从六艺,振叶寻根,观澜索源,内容极其丰富,以今人观点看可以涉及文学的许多部门,如文体论、创作论、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论、美学理论、修辞学理论以及南朝以前的文学史论等。从不同角度,都可探讨它的文学价值.对于这一庞大的理论体系,要深刻探讨和认识清楚,并非易事,近代学者已多有探索和讨论.本文拟在前人讨论的基础上,对其中几个问题,试再补充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一、《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纲”《尚书·盘庚》云…  相似文献   

3.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以来,波谲云诡的文学现象,常常使理论尴尬。现代派作家从传统文论的种种禁忌入手,花样翻新,创作出诸如《变形记》(卡夫卡)、《荒原》(艾略特)、《秃头歌女》(尤奈斯库)、《等待戈多》(贝克特)等这样一些被称为“至境的艺术品”。但是,这些作品中的艺术“至境”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作品根本不从实境描写出发,也放弃了景描和煽情手法。这种文学现象往前追溯,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可以找到一些例子,如远古神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是一位在国际文坛上有着显著地位的现代美国作家。他以著名的“冰山”理论开创了一代文风,他的创作风格在当代许多作家的身上都留下了痕迹。《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从《永别了武器》中截选了两小段,尝试运用文学文体学的基本理论,浅析海明威小说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6.
文化汇流的元代是一个具有多样性诗人的时代,对于元代,前人多关注于元曲,而于元代诗人的研究少有完整系统的研究综述。本文以《全元诗》为基础,以民国时期为背景,从集部著述、文学著述、丛书及年谱四部分出发,主要通过对民国时期作品和民国时期刊印前代作品所涉及的元代诗人小传与诗人年谱两方面来对元代诗人生平研究进行归纳整理,为进一步研究元代诗人做准备。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1932年的《祝中俄文字之交》一文中指出:“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从俄国文学里,“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鼓舞许多青年投身革命洪流。高尔基的《母亲》是进步青年的革命教科书。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不但在郁达夫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响,而且在新时期开始时的创作中也投下了自己的身影。苏联著名文艺评论家赫拉普钦科认为:“新的每一代读者  相似文献   

8.
北曲杂剧创作的最辉煌的时代在元代,因成就杰出而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文学,而元杂剧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元杂剧赢得了很高的声名。本文通过对元杂剧女性形象的抽样分析,揭示出元杂剧女性形象对前代文学形象的超越以及形成元杂剧女性形象性格特征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9.
明弘治、正德年间,前七子以复古论主盟文坛,蔚然成风,杨慎却提出异议、独树一帜。今人多认为杨慎在复古大潮中未能免俗,只是在一些具体的文学主张上与七子不大相同^[1](p291),实际上《升庵诗话》已经对当时的文学复古思潮有所修正,在诗歌审美论、创作论、师承方法等问题上都一反流俗,成一家之言,并对后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元散曲中很多作品以前代文人为吟咏对象。有些文人被元曲家们反复咏叹,比如王粲、白居易、屈原、陶渊明、刘伶、王子猷等。元代文人的特殊处境是元曲家们青睐这些文人的主要原因。从这些吟咏中不仅可以透视元代文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也可以体认元代文人心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元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