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离子液体--21世纪的绿色材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离子液体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室温离子液体是完全由特定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在室温或近于室温下呈液态的物质.与固态物质相比较,它是液态的,与传统液态物质相比较,它是离子的.因而,与其他固体或液体材料相比,离子液体往往展现出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一类值得研究发展的新型"软"功能材料或介质.  相似文献   

2.
离子液体——21世纪的绿色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温离子液体是完全由特定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在室温或近于室温下呈液态的物质。与固态物质相比较,它是液态的,与传统液态物质相比较,它是离子的。因而,与其他固体或液体材料相比,离子液体往往展现出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一类值得研究发展的新型“软”功能材料或介质。  相似文献   

3.
室温离子液体是现代化学中的先进液态功能材料之一,用作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具有导电性好、不燃烧和易回收等突出优点,是未来动力锂离子电池理想的电解液组分[1].然而,由于离子液体的造价高、粘度大且与电极活性物质的浸润性差,将其用于锂离子电池还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2]. 本文研究了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在室温离子液体电解液中的电化学嵌脱锂性质,选用多种有机电解液添加剂改善了离子液体电解液与石墨类负极材料的相容性,报道了一种在锂离子电池中有应用前景的室温离子液体电解液体系.1 实验部分 等摩尔的溴化三甲基己基铵(TMHABr)和二(…  相似文献   

4.
<正>离子液体是由阴、阳离子组成,在室温或接近室温下呈液态的有机盐.这些液体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引起了学术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近期研究表明,羧基功能化离子液体在金属氧化物和纤维素的溶解、催化反应等方面有较重要的应用前  相似文献   

5.
室温离子液体FeCl_3-BPC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充有高纯氮气的干燥手套箱内,将无水FeCl3和氯化正丁基吡啶混合,用称重法准确配制不同组成FeCl3和BPC混合样品,利用DSC方法绘制了FeCl3BPC二元体系相图·提出了室温离子液体窗口和室温离子液体深度两个概念,用来衡量形成室温离子液体的能力及其性质·根据相图,指出了这个体系能形成含过渡金属的室温离子液体,有一定宽度的室温离子液体窗口和室温离子液体深度  相似文献   

6.
室温离子液体的研究是近年来热门课题之一,但关于离子液体在分子溶剂中的聚集行为研究甚少.室温离子液体的聚集行为研究,有助于对离子液体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的特性做出合理的解释,从而为离子液体的分子设计和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室温离子液体是新兴的绿色环保材料,具有液态温度范围广、不易挥发、良好的导电性和导光性,是微流控技术和光电子器件中良好的流体介质。离子液体的驱动是其能否在这些领域中应用的关键技术,也是应用中常常碰到的瓶颈。本文提出了一种电磁驱动离子液体的方法,无需机械移动装置,可双向驱动,稳定性好,并从离子液体本身性质出发,进行了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理论分析及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方式驱动力大,驱动速度较快,只需几伏的低压,能耗低,同时给出了一个最佳通道高宽比,最后分析了本方法存在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的绿色溶剂--室温离子液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室温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的绿色溶剂,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迄今为止有关室温离子液体的研究状况,系统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室温离子液体的合成与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萃取、电化学、配位化学和新材料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室温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的绿色溶剂,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过氯代正丁烷与吡啶反应合成作为室温离子液体中间体的氯化N-正丁基吡啶(BPC),进而利用BPC与NH4NO3、NaBF4在丙酮中的复分解反应,合成硝酸N-正丁基吡啶(BPN03)、四氟硼酸N-正丁基吡啶(BPBF4)两种室温离子液体,并通过IR、^1HNMR等方法对室温离子液体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合成BPNO3、BPBF4这两种N-烷基吡啶类室温离子液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碳酸二甲酯是优良的甲基化、甲酯化和羰基化试剂.萃取精馏是分离甲醇+碳酸二甲酯共沸体系经济可行的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以氢键、电子特性分类的液态有机溶剂萃取剂分离甲醇+碳酸二甲酯的研究现状.离子液体兼具固体无机盐的盐效应和有机溶剂流动性的特点,同时克服有机溶剂易挥发的不足.文章同时阐述了离子液体萃取剂分离此共沸体系的研究进展.但离子液体的高成本、黏度大限制了它的工业应用,新的合成方法和分离方法、功能化的离子液体的研究和开发是离子液体实现工业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离子液体是由一种特定的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而且在常温下呈液态的熔盐体系,离子液体是实现绿色化学的必经之路。离子液体的主要特点是熔点低。稳定性能好,几乎没有蒸汽压,可用于多个化学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
以稀散金属铟的氯化物InCl3为原料,采用两步合成法合成了功能催化材料———室温离子液体[Bmim]Cl/InCl3(氯化正丁基咪唑三氯化铟),收率达76%.用元素分析、IR、超导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测定了离子液体的电导率,并用乙腈红外探针法考察了其Lewis酸性,定性地获得了其Lewis酸性强度.结果表明,得到的产品为室温下呈液态的酸性离子液体[Bmim]Cl/InCl3,收率达76%.将[Bmim]Cl/InCl3应用于催化二苯甲酮的合成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3.
四氟硼酸N-正丁基吡啶室温离子液体在甲醇中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吡啶和氯代正丁烷反应,合成了作为室温离子液体中间体的氯化N-正丁基吡啶.以丙酮为溶剂,用四氟硼酸钠和氯化N-正丁基吡啶合成了四氟硼酸N-正丁基吡啶室温离子液体.同时用紫外光谱法测定了在有机溶剂甲醇中四氟硼酸N-正丁基吡啶室温离子液体的含量.结果表明,离子液体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59 nm,且吸光度与浓度呈线性关系,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995 76.其回收率在99.9%~100.3%.  相似文献   

14.
室温离子液体在无机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温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溶剂,近年来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文章简要介绍了室温离子液的优点及在电化学、有机合成、聚合反应等方面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室温离子液的类型、合成方法,详细论述了室温离子液在无机合成应用中的具体进展,指出了室温离子液体在无机合成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能源及制冷技术领域,高性能的吸收式能量转换系统的开发有待在循环介质方面寻求突破。离子液体因具有“零”蒸汽压、呈液态的温度区间大、稳定、不易燃、室温下可流动等特性,有可能成为优于目前常规的金属盐类(如LiBr等)吸收剂,并与水构成新一代性能优良的吸收工质对。文中采用水溶性离子液体[BMIM]BF4和[BMIM]2SO4作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热稳定性、流动性、水溶液蒸汽压等进行了实验测试和分析,初步研究了这两类离子液体热工特性,为进一步研究用离子液体作为吸收工质的吸收式热泵和制冷循环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关室温离子液体在水体系中的聚集以及类似于表面活性剂在水体系中形成胶束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离子液体在材料制备、萃取分离等诸多领域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1].对于室温离子液体的簇集行为研究,有助于对离子液体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的特性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为离子液体的分子设计和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室温离子液体具有熔点低、蒸汽压低、电化学窗口宽、不易燃等优点,因此作为绿色溶剂在催化合成、电化学分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离子液体的尺寸相对较大,和体溶液相比,在受限区域内,离子液体的物化性质可能会发生改变,而且在与带电固体的界面处,其离子分布情况会比较复杂.对于离子液体来说,它在表界面的微观结构及行为会直接影响其物化性质,进而影响其在微纳尺度的应用等.该文针对离子液体在受限区域内的物化性质以及表界面结构的研究进展做一简单综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室温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可设计溶剂和功能电解质,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分离技术、先进材料制备、电化学研究等方面^[1,2],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含离子液体的混合体系中,除了离子液体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外,阴、阳离子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也是决定离子液体性质的重要因素.而离子液体的阴离子的溶剂化行为可显著影响离子液体在催化和反应过程中的活性.因此,更深层次地研究离子液体阴离子的溶剂化,明确阴离子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新型离子液体载体1-(6-氯己基)-3-甲基咪唑氯盐的简便、高产率的合成方法。先以氯取代醇和氮杂环化合物(N-甲基咪唑、吡啶)为原料,采用一步法合成了一系列带有羟基的功能化离子液体中间体,然后选择其中在室温下呈液态且对于空气和水稳定的1-(6-羟己基)-3-甲基咪唑氯盐,与氯化亚砜发生分子内的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新型离子液体载体1-(6-氯己基)-3-甲基咪唑氯盐。合成的4种中间体及目标产物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1H NMR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0.
室温离子液体作为吸附剂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以其效率高、能耗低、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而成为研究热点。介绍了室温离子液体吸附技术在空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讨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