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桢简论     
被誉为五言诗创作“妙绝时人”的刘桢,是建安诗坛上一位颇有成就的重要诗人。后世评论者往往把他与“建安之杰”的曹植并列,或者与王粲比并。从刘桢现存的数量不多的诗篇看,这种简单的比并,也并非毫无道理。至少可以见出他的诗歌创作在当时,或稍后一点的南朝时代是有一定影响的。  相似文献   

2.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在散文、辞赋、诗歌等方面所达到的成就都要高于同时代人。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其五言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樊文军 《科技信息》2009,(20):I0109-I0109,I0112
曹植是建安时期诗人的代表,文章阐述了曹植诗歌中生命价值的体现,以引用原文和详细解释文字意境这两种方式分析了曹植诗歌中所展现的其对生命意识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曹植是三国时魏诗人。他的诗、赋、各体散文,不论数量质量,都堪称当时之冠。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他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  相似文献   

5.
曹操和曹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他们是有名的所谓“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中坚力量。谈到“建安文学”,人们都盛赞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激昂慷慨的风格,认为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文心雕龙·时序》评建安文学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这些话准确地叙述了建安文学的主要风貌,同时也表述了曹操与曹植作品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6.
建安时代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发展史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时代。《诗品》说:“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诗文;平原兄弟(曹植封平原侯),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在蜂起的作家群中,首屈一指的便是曹操和他的次子曹丕、三子曹植。  相似文献   

7.
<正>曹操和其子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他们都亲身经历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内心充满了忧患意识,并通过诗歌表达了其悲悯情怀。然因为他们的经历、遭遇不同,其诗歌中的忧患意识是不尽相同的。本文主要从家国忧患意识和个人生命忧虑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和曹植诗歌中的忧患意识之异同。一、曹操和曹植诗歌中的家国忧患意识之同异作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亲历者,曹操和曹植的家国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消弭战乱、立志报国、平定天下、关  相似文献   

8.
对于曹丕、曹植兄弟文学成就的评价,论者较普遍的观点是抑丕扬植,认为曹丕文才“去植千里“。笔者辩证地对曹丕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考察,认为在文学上,尤其在文学理论方面,曹丕比曹植走得更远,更富开创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王燕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7):46-47,52
刘桢诗歌颇有"逸气",与曹植在建安文坛上并称"曹刘"。六朝时期一些诗人深受其劲逸诗风影响,创作了一批拟作。这批模拟之作可分为三类,有拟貌失神之作,有遗貌取神之作,有神貌兼得之作。  相似文献   

10.
正【名诗回放】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者名片】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  相似文献   

11.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文学的自觉的时代”,由于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特定的精神内涵而被冠之以“建安风骨”、“建安风力”,时至今日仍然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文心雕龙·时序》论建安文学说:“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帮之蒸。……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雅好慷慨”、“梗概而多气”,正是建安文学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而这一点,在曹植这位被钟嵘称之为“建安之杰”(《诗品·总论》)的命运多舛的文坛主将的作品中,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建安诗歌中运用风这个外物景象较多,而且都着上了诗人强烈的悲凉慷慨之情,由此构成“悲风’’意象。建安诗歌的“悲风”意象具有抒情的多样性和形象性特征。这一意象的形成与建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追求密切相关。“悲风”意象是建安文学的特色之处,也是建安风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从文学年代学角度看,建安十三年、建安十七年均是建安文学发展和转变的重要年份,文人心态、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前后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安十三年文人齐集邺城,建安文学开始进入创作繁荣期,建安十七年阮瑀之死对建安文人的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建安文人的心态由乐转悲;表现在文学题材上便是大量以寡妇为描写对象的哀悼之作的产生,由此拓展了建安文学的创作题材;文学风格上则是哀感之心大于雄深之气,伤生之意多于哀世之情,使建安文学展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倾向,在建安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巴人在一般的读者心目中,早期是小说家,中后期是杂文家兼文艺理论家,其实他还是有成就的诗人,散文家,还写过十个剧本,翻译多部著作,还有一百多万字的历史巨著。他著作等身,成绩斐然,为我们留下一千多万字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可算得上一个奇才。在巴人众多的文学样式中,我以为尤以小说创作最有成就,虽然他的杂文和文艺理论要比这影响大得多,在“孤岛”时被人称之为“活鲁迅”。  相似文献   

15.
西晋后期以至整个东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统治文坛达百余年之久,同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形式主义诗风又愈来愈泛滥,弥漫了所有文学领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杰出诗人陶渊明,却能摆脱这两股逆流,傲然挺立,完全不受污染,坚持走上诗歌健康发展的道路。他继承的是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接受了东汉古诗和曹植、阮籍、左思等优秀诗人的良好影响。他为空虚腐朽的晋宋诗坛扩大了诗歌境界,增添了现实主义的奇光异彩。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不能不算是奇迹。陶渊明的松菊似的人格和意境高远的诗篇,一直对后世有着深远不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唐朝是中国文学取得极高成就的时期,尤其是盛唐精神哺育了李白,使他成为浪漫主义诗人的典型代表。本文从李白诗歌具体的诗句入手,着重论述了数字的夸张艺术在李白诗歌中的运用,展现了李白诗歌非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魏源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改革家和诗人。他一生著述宏富,为我们留下了900余万字的作品,其中尤以经学、史学、文学等方面的成就更为卓著。然而终其一生,他却未能给自己留下任何传记之类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张九龄在文学上有很高的地位,又是一位清忠的贤相,他和张说等,是当时文士所敬仰的文综和时哲,对开元的诗风影响最为直接,九龄的思想人品陶冶盛唐诗人最深。他继承陈子昴的诗歌革新主张,而有所发展,陈、张标举汉魏风骨,而九龄则赋予建安精神新的时代特色,而且更加注重诗作的含蓄,词藻和韵味,在当时的诗坛上独树一  相似文献   

19.
刘桢与王粲是建安文学的两位代表作家。本文拟从二人身世、遭遇、个性、文学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来探讨刘桢与王粲这两位建安诗人不相同的人品和文品。  相似文献   

20.
“建安风骨”是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的作家群在创作中共同体现出来的悲凉慷慨的文学风格。它—直为以后的许多文人津津乐道。在这一作家群中,建安七子是难得的生力军,而王粲在建安七子中,因为诗赋的成就,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他生活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环境中,有“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詠,下笔成篇”的良好天赋和卓绝才华,在文学上,成绩斐然。《隋书·经籍志》记载,王粲诗文十一卷,可惜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