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利用微生物将棉籽中游离棉酚脱毒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通过添加棉酚的培养基进行微生物的自然筛选和诱变育种,获得5株对棉酚有高脱毒率而不产黄曲霉毒素的霉菌,对未经榨油的棉籽仁粉的微生物脱毒率达60%—74%。它们分别属于梨孢帚霉属(Scopulariopsis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串珠霉属(Monilia sp.)和红曲霉属(Monascus sp.)。通过测定经固态发酵脱毒处理后棉籽仁粉、饼粉中游离棉酚的残留量证实棉籽饼脱毒后游离棉酚含量达到安全标准。对发酵后棉籽仁粉、饼粉的动物毒性试验和营养分析,结果也表明发酵后的棉籽仁粉、饼粉毒性大为减少而营养价值却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甘薯为无性繁殖作物,已查明受多种病毒感染.造成严重减产,本试验选取带有l-2个叶原基的甘薯茎尖,经组织培养谤导出试管苗。试管苗脱毒率高达86.7%,取脱毒试管苗快繁,繁殖系数达每月5倍以上。试管苗在大棚内多次扩繁后,移栽到大田.增产效果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3.
超低温保存脱除两种马铃薯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超低温保存的方法对马铃薯病毒PVY和PVS进行了脱除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超低温保存后,材料的存活率可达71.6%,比传统的茎尖培养脱毒材料的成活率在52%左右高;超低温保存后PVY病毒脱除率达到83%,比传统脱毒方法脱毒率(62%)和热处理脱毒率(65%)要高,且操作上也较简单;对于马铃薯PVS病毒脱除率在47%左右,而采用茎尖培养病毒的脱除率仅有17%左右.  相似文献   

4.
通过单菌种,多菌种的复合固态发酵筛选,建立了一种高效降解金针菇栽培袋料中棉酚的方法: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单菌种发酵.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确定金针菇栽培袋料发酵脱毒的工艺条件,单因素最佳条件为:接种量15%,含水量60%,培养温度40℃.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脱毒条件,响应面分析结果为三个因素两两之间的交互影响作用并不显著,一个因素对棉酚脱毒率的影响不会随着另一因素的改变而有明显变化,并得出金针菇栽培袋料发酵脱毒的最优条件为接种量14.85%,含水量60.70%,培养温度40.15℃,金针菇栽培袋料中的棉酚从287.563mg/kg降至33.685mg/kg,脱毒率达到88.286%.  相似文献   

5.
菜籽粕发酵脱毒的一些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了菜籽饼粕发酵脱毒的菌种复壮方法及脱毒辅助剂.应用芥子甙的酶分解产物异硫氰酸酯类,通过产物耐受性筛选法,获得提高了脱毒率的曲霉(Aspergilussp.)菌株.从饲料添加剂中寻找到一种可增强发酵脱毒效果的脱毒助剂,并试验了影响发酵脱毒的各种因子.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发酵对棉籽壳营养成分及游离棉酚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由纤维分解菌、乳酸菌与酵母菌等主要有益菌组成的复合菌发酵棉籽壳。测定发酵前后游离棉酚及主要营养成分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的变化,对发酵后微生物细胞数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棉籽壳发酵后游离棉酚含量降低,脱毒率达75.4%,CP提高了2.29%,NDF降低了18.21%,ADF降低了16.04%,微生物细胞数量达到9.85×109个/g,与发酵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用该方法处理棉籽壳,棉籽壳营养价值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平菇脱毒菌株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平菇脱毒菌株进行熟料栽培研究.测试其菌丝体生长状况、生物转化率等.试验结果经方差分析可知,脱毒菌株发菌期较组织分离菌株平均缩短2.5 d,生物转化率提高了8%.其菌丝体长势、发菌期、出菇时间、菇形、生物效率显著的优于组织分离菌株.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茎尖脱毒、复壮及病毒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研究不同激素组合处理对马铃薯茎尖诱导成活的影响,不同直径大小的茎尖对脱毒率的影响,以及植物生长延缓剂B9对试管苗复壮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0.1mg/L+GA30.02mg/L的激素组合对茎尖的诱导成活率最高,为50%.以直径大小为0.2mm带1~2个叶原基的茎尖为外植体,其成活率与脱毒率较高,分别为68%和56%.当B9浓度为15mg/L时,马铃薯壮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湖北麦冬脱毒苗的生长发育与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对比试验对湖北麦冬茎尖脱毒苗与未脱毒苗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茎尖脱毒苗的产量极显著地高于未脱毒苗;单株分蘖数、块根数、根系活力均显著地高于未脱毒苗;茎尖脱毒苗和未脱毒苗的折干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芋的脱毒快繁及栽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山东省芋种植区的主要栽培品种进行的病毒病害调查,根据国内外有关报道和受侵染叶片病症,及生物学方法检测,确认了侵染芋的主要病毒种类。利用梯度热处理和茎尖脱毒技术获得脱毒苗,经过检测,脱毒效果良好,然后进行组织培养。通过试验种植,脱毒苗子芋数、单芋重均高于未脱毒的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纳米硅对三峡库区柑橘青霉菌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峡库区柑橘果实贮藏期间携带微生物进行了分离,青霉菌(Penicillium)为主要的致病菌;不同药剂处理接种青霉菌的柑橘果实,实验表明多菌灵抑菌效果最好,防效达到65.4%,其次是纳米硅达到53.4%;对青霉菌的抑菌■试验表明,多菌灵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为90%,纳米硅为88%.说明纳米硅对柑橘青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并因其无公害有施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马铃薯脱毒种薯的质量,使其从根本上不含有马铃薯主要病毒,对马铃薯脱毒苗的质量检测尤为重要。本文应用国际通用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对6个品种的96份脱毒苗进行了6种病毒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共有20份材料不含有6种主要病毒,能够应用于马铃薯的脱毒种薯生产。检测结果还表明在脱毒苗中PVS的含有率最高,应提高脱除马铃薯S病毒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马铃薯脱毒的最佳方法,提高马铃薯脱毒效率及脱毒苗成苗率,采用超低温疗法+茎尖剥离技术和热处理法+ 茎尖剥离技术 2 种脱毒方法进行脱毒效果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相比于超低温疗法,热处理法处理的马铃薯成苗率和脱毒 效率更高,其最佳处理方式为 38 ℃温度条件下热处理 6 h 后再进行茎尖剥离;同时,在该处理条件下,进一步探索了缩短脱毒 苗培养周期的最适激素配比,并发现 MS 培养基中添加 0.50 mg / L GA3+0.50 mg / L 6-BA+0.01 mg / L NAA 激素后茎尖成苗率 较高,达到 84.62%。  相似文献   

14.
插条粗度、节数与NAA对啤酒花脱毒苗绿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啤酒花脱毒苗一年生枝条作插条,研究了插条粗度、节数与NAA对啤酒花脱毒苗绿枝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插条粗度、NAA处理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可极显著影响啤酒花脱毒苗的生根率,其作用大小依次为:NAA>插条粗度>NAA×插条粗度,而节数对啤酒花脱毒苗生根率的影响不显著;愈伤组织诱导率与插条粗度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怀地黄试管苗脱毒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怀地黄试管苗的脱毒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以MS为基本培养基并附加适宜浓度细胞分裂素(6-BA0.5 mg.L-1或KT0.5 mg.L-1)时,茎尖成苗率最高(75%),出愈率较低(20%);切离的茎尖大小为0.2~0.5 mm时,既能保证较高的脱毒率又可保证较高的成苗率;两次切离茎尖并与热处理相结合,试管苗的脱毒率最高(96%~100%),建立了一种有效的怀地黄脱毒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确定了稀硫酸水解条件下的最佳试验条件为:水解温度110 ℃,水解时间1.5 h,料液比1∶10,硫酸浓度3%.并在此最佳试验条件的基础上添加了有机酸或金属盐离子来提高稀硫酸的水解效果.实验研究表明,一些金属盐离子和有机酸对水解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使还原糖得率提高了6.7%,而某些盐离子有抑制作用.采用了活性炭吸附、有机溶剂萃取、蒸发浓缩、原位脱毒、过碱化处理等脱毒方法来提高混菌发酵制酒精的产率.  相似文献   

17.
韩峰  高雪 《贵州科学》1995,13(3):40-43
本文报道了利用挤压膨化机在瞬时、高温、高压下,对菜籽饼粕进行脱毒研究。结果表明:在加入20%碱性添加剂,温度162-168℃,时间5-6秒的条件下,菜籽饼粕脱毒率可达到89.30-93.30%。  相似文献   

18.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害及脱毒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对人畜有害的霉菌毒素,介绍了玉米赤霉烯酮的毒害及其脱毒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从海南澄迈油井周围污染的土壤中采集样品,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经初筛、复筛得到13株具降解石油性能的微生物,其中J-2、J-4、J-12、J-13菌株在培养10 d后,其石油降解率分别可达到27.92%、37.36%、30.98%和14.10%.选择这4株菌进行2株菌、3株菌、4株菌的混合培养,构建了11个降解石油的微生物体系,研究发现J-2与J-4混合菌群降解效果最好,高达71.58%,明显优于其他的混合菌群体系和单菌株的降解效果.根据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对这4种菌株进行鉴定,初步确定为粉红头孢霉属(Cephaesosp),青霉属(Penicillium),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制氢技术具有良好的环境性和安全性,是最具潜在应用前景的制氢方法之一。综述了秸秆的预处理方法和秸秆水解液脱毒处理方法,进而介绍了利用秸秆微生物制氢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