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总统戴高乐9月21日开始了他的为时近四周的拉丁美洲十国访问。今年3月戴高乐访问墨西哥的时候,美国报刊就认为这是“对美国威信和影响的一个悍然挑战”。这次这样大规模的访问,更引起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的神经紧张。美国《纽约时报》在评论戴高乐拉丁美洲之行的一篇通讯里,一方面指出在“援助”拉丁美洲国家方面,法国今天的经济力量尚不足以同美国匹敌,竭力贬低戴高乐此行所能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警告法国要同美国的“争取进步联盟”计划合作,不要自行其是。英国《经济学家》的一篇通讯同美国报刊唱一个调子,同时故意强调,法国在它对拉丁美洲发动的“外交攻势’中,不能指望有一个“联合的欧洲”作它的后盾。但无论是美国报刊,还是英国报刊,都无法掩饰它们的不安,担心法国重新进入拉丁美洲,恢复它在这个地区的影响,会加强法国实现它全球战略中争夺“第三世界”的力量。下面是上述两篇文章的节译。  相似文献   

2.
这是欧洲国家元首第一次访问我国,也是戴高乐总统第一次访问一个拉丁美洲国家。为什么选中了墨西哥呢? 戴高乐代表着欧洲在对待拉丁美洲问题上坚决同美国力量分庭抗礼的力量。当然,戴高乐想在我们和莫斯科之间扮演塞子的角色,说什么从历史上来看“我第一个了解他们”。戴高乐访问墨西哥引起美国国务院的恼火。他不是来看查普德庇克的,而将穿着大口袋里装满美元的军装来。先生们,简单明了地说,戴高乐已经成为一个楔子,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对付美国的独特姿态,从双方得到好处。戴高乐是资本主义世界向我们推荐的一种“选择”,但是他不能使任何人摆脱美国的束缚。  相似文献   

3.
征服者?     
乘飞机和轮船访问十个国家、发表五十多篇演说和航行大约两万哩,从加拉加斯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然后继续航行到巴西东北部的累西腓,四个星期内走完全程。这就是戴高乐将军在9月20日开始的打破纪录的旅行。从来不曾有过一个法国总统计划离开他的国家这样长的时间,从未有过一个外国统治者一次访问这样多的拉丁美洲国家。他的日程看来不像是一位老政治家的日程,倒像是一位现代的、和平的、未来征服者的日程。他的旅行是经过周密准备的。他到墨西哥的访问是一场预演,既表明了法国政策的野心,也表明了它的限制,戴高乐将军一直热心地强调,法国具有世界范围的利益。不错,他在进行海外冒险之前,曾竭力巩固他的欧洲基地。但是,当他以为,美国政策显然在妨碍他的欧洲计划的时候,他才决定在美国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对美国进行反击。去年,他开始在亚洲宣扬明智。今年的标志是他的拉丁美洲之行,是用意在表明门罗主义已经死亡。  相似文献   

4.
法国,今天是个活跃自信、引人注目的国家。在欧洲,在世界,它都发挥着作用。回顾战后初期直到五十年代,法国还处于孱弱动荡的境地,被人们讥为“欧洲病夫”。二十多年来法国国际形象的巨大变化,根本原因是法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和政局的相对稳定,当政者的政策也从中起了作用。从22年前戴高乐东山再起迄今,法国总统已两易其人。蓬皮杜任期较短,带有过渡色彩;戴高乐和德斯坦则各具特色,内外政策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本文试图对法国外交从戴高乐到德斯坦的演变,作一粗略勾画。政治经济背景  相似文献   

5.
戴高乐将军对墨西哥的访问(3月16日到19日)是在拉丁美洲外交战中的第一着。他可能在9月份去巴西、阿根廷和智利。以前没有一个法国总统去过这个地区。墨西哥的报纸谈到了华盛顿—莫斯科—巴黎的三角关系(没有英国),在这三角形之外,拉丁美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法国用现金,特别是用给墨西哥的一亿五千万美元的贷款来支持它的活动。在这笔贷款方面,已同法国工程公司签订了建造好几家工厂的合同。在米纳提特兰建造三家石油化学厂,在马德罗建造一家苯乙烯厂,在契瓦瓦建造一所氨厂,在科萨科尔科斯建造一家氯化剂厂,在罗萨里托建造一家石油化学合成厂。预料加上其他化学定货,在这  相似文献   

6.
最近,法美代表在北大西洋集团雅典会議上剛剛顶了一陣牛,5月15日和18日戴高乐和肯尼迪又先后亲自出馬对对方的政策进行露骨的攻击。回想去年5月肯戴会談期間,肯尼迪亲自对戴高乐說:“美国是欧洲的女儿”,捧戴高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唯一在目前仍居于負責地位的重要領袖”。曾几何时,反目不认亲。这是一个多么鮮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7.
美国和西欧国家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矛盾日益深化。法国大资产阶级的《新贡第德》周报在5月20日一期中发表了一篇文章,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法国、在整个西欧的扩张发出了警报,并主张西欧的大公司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6月1日的一期中发表了一篇特别报道,野心勃勃地谈到美国公司在海外市场的好机会。这篇报道虽然也提到欧洲国家的竞争和民族主义情绪问题,但认为比起亚、非、拉丁美洲来,则“不必太担心”。下面是这两篇文章的节译。  相似文献   

8.
新恨旧怨     
正当美国当政人物大唱“和平自由大家庭”和“大西洋团結一致”的时候,法国总統戴高乐和美国总統肯尼迪忽然隔着大洋对駡起来,你一脚,我一拳,完全卸下了资产阶級紳士虚伪礼貌的画皮,連作为国家元首最起碼的“自制精神”也失去了。这場“大西洋对骂”的丑剧以戴高乐在上月15日記者招待会上的一炮开始。戴高乐在这次会上老实不  相似文献   

9.
自从一九六二年年中,美国总統肯尼迪撕破西方陣营“团結”的薄薄的幕幃,向法国总統戴高乐开火以来,大西洋两岸的爭吵无休无止,斗爭日趋激烈。最近,两国总統又針鋒相对地唱了一場对台戏。据路透社报道,巴黎认为,約翰逊今年五月七日的演說,“是美国迄今对戴高乐总統外交政策的最直接和最猛烈的批評”。《巴黎新聞》认为,“法美分歧正在慢慢地轉变为根本性的分裂”。  相似文献   

10.
战后以来美国拼凑的各种軍事集团,正处在分崩离析的过程中。在北大西洋軍事集团內部,戴高乐于一九六三年年初公开打出“欧洲人的欧洲”的旗号,同美国的“大西洋的欧洲”分庭抗礼。不仅如此,法国已經把它原属北大西洋集团指揮的武装部队和軍官逐步撤回。它不参加該集团的联合軍事演习。它更反对美国的核战略和核霸权地位,坚持发展自己的独立核力量,并反对西德拥有核武装。最近,它又要求美国撤走駐在法国的軍队和基地。使美国更头痛的是,法国要求彻底改組这个目前已經陷于瘫痪状态的軍事集团。今年九月十九日,戴高乐更进一步宣布,最迟到北大西洋公約期滿的一九六九年,該集团“所規定的被称为一体化的附庸关系将結束”。十月中旬,巴黎《外交政策》双月刊(今年第三期)发表了下面摘譯的这篇文章。文章端出了法国改組北大西洋集团的具体方案。它主张用双重体制的組織来代替現在的联盟。一个是所謂“总的体系”,它的作用仅仅是“协調联盟的战略”,而应当排除联盟对軍队或参謀部实施“一体化”的一切規定。这种新的体系将是徒具空架子的松弛的联盟,美国在这个联盟中的霸权地位将被打掉。另一个是西欧国家的“地区性的体系”,它比前者的“联合”要“紧密得多”。它要实行軍事“一体化”,并由法国的核武器来保卫包括西德在內的西欧的安全。这就意味着法国将充当西欧的盟主。这篇文章受到西方各国的普遍重視,并在美国引起很大的震动。《紐約先驅論坛报》气愤愤地叫嚷,这是“法国要把美国驅逐出欧洲的計划”,是美国决不能容許的。世界正处在大动蕩、大分化、大改組之中,以法美矛盾为中心的、围繞着北大西洋集团問題的激烈斗爭,正是这种形势的反映和組成部分。——編者  相似文献   

11.
“可怜的墨西哥呵!你离美国这么近,离上帝却又这么遥远。”这是墨西哥人民的一句谚语。其实,这不但反映了墨西哥人民,而且反映了所有拉丁美洲国家人民在美国帝国主义掠夺下的痛苦遭遇。一百多年前,美国强占了墨西哥一半以上的领土。五十多年前,美国强使巴拿马从哥伦比亚分裂出来,夺取了巴拿马运河的主权。1915年起,美国借口美国资本受到“威胁”占领海地达二十年之久。自美国独立以后,它对中南美国家曾经发动了一百次以上的武装干涉和战争。美国垄断资本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削弱的时机,终于在拉丁美洲占据了统治地位。拉丁美洲国家成了美国垄断基本垄断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美国垄断资本的  相似文献   

12.
自从约翰逊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由于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不断高涨和美国侵略政策的连遭失败,美国统治集团又喧嚷着要“全面重新研究”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了。现在,这种喧嚷已经发展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全国性辩论”。但是,正像毛泽东主席所指出的,“美帝国主义称霸全世界的侵略计划,从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  相似文献   

13.
修改宪法的“宿愿” 9月28日,在法国本土、阿尔及利亚和法国的海外属地,将要举行一次“公民投票”,对戴高乐的“宪法”草案进行表决。随着这个日子的临近,戴高乐推销他的“宪法”草案的活动也越来越加紧了。从8月20日开始,他到法国非洲属地和阿尔及利亚去作了一次为期十天、行程万里的巡回“旅行”。9月4日以后,他还要在法国国内四出奔走,到处张罗。修改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宪法,这可以说是戴高乐的一个宿愿。这个宪法,是在1946年10月13日由全国公民复决投票通过的。当时法国共产党曾参加了宪法的起草工作,因此,宪法里列入了一些有利于民主力量的内容,特别是由人民普选产生的国民议会拥有较大的权力。戴高乐在1946年宣布“退出政治舞台”,就是因为感到这个宪法使得他任意决定法国  相似文献   

14.
法国作为冷战时期美国的盟友,与其他盟友相比,法国对美政策经常提出批评意见,尤其是在50年代末戴高乐第二次执政后,在他的反美独立思想的影响下,法国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对美外交政策。研究戴高乐的反美独立思想的形成、表现及影响更能加深我们对法国现行政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法国作为冷战时期美国的盟友,与其他盟友相比,法国对美政策经常提出批评意见,尤其是在50年代末戴高乐第二次执政后,在他的反美独立思想的影响下,法国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对美外交政策.研究戴高乐的反美独立思想的形成、表现及影响更能加深我们对法国现行政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约翰逊政府上台以来,继续执行肯尼迪政府侵略和控制拉丁美洲的政策。它仍然使用反革命的两手:一手使用武力镇压,另一手使用欺骗手段,妄图以此扑灭拉丁美洲人民的革命运动。在拉丁美洲人民反美爱国斗争日益发展的形势下,约翰逊政府被迫在策略和侧重面上作出了一些调整,采取了更加露骨的做法,从而更暴露出美帝国主义的豺狼本性。所谓“强硬路线”约翰逊就任美国总统后一个多月,就对美国处理拉丁美洲事务的机构实行调整,将国务院的拉丁美洲司同国际合作署的拉丁美洲司合署办公,以便集中领导和加强对拉丁美洲的活动;他任命了他的同乡和朋友、原美国驻墨西哥大使托马斯·曼,担任负责拉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拉丁美洲“睦邻”政策之刍议韩和鸣“睦邻”政策是罗斯福总统上台后实行的针对拉丁美洲国家的外交政策,它构成了“新政”中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睦邻”政策虽然有“平等”、“不干涉”的高调,但它只不过是美国在控制、奴役拉丁美洲的手法上的改变,而其...  相似文献   

18.
三个约翰逊     
在墨西哥,阳光可能灿烂辉煌地照耀在戴高乐的身上,而对约翰逊总统来说,那个星期的天气却并不怎么太晴朗——事实上,在华盛顿,跟着春天来临的却是一场令人沮丧的暴风雪。尽管夸大法国总统这次访问所引起的激愤之情是错的,但是,对于这种难堪的对比是有一种不安的情绪。就约翰逊先生本人而言,不幸的是,他以公牛冲击斗牛士的那种灵巧来处理美国同拉丁美洲的关系,却恰恰便宜了戴高乐。在约翰逊上台后的头四个月当中,华盛顿看到了三个约翰逊:一个是作为主要立法者的约翰逊,另一个是作为外交家的约翰逊,再一个是作为国家  相似文献   

19.
美国总统约翰逊通过他选拔的新泛美事务助理国务卿托马斯·曼,在拉丁美洲推行所谓“强硬路线”。但是推行“强硬路线”的结果,却使美帝国主义在拉丁美洲处于更加孤立的地位。因此美国统治集团内部,最近展开了主张推行“强硬路线”和仍以“争取进步联盟”为基础的外交政策辩论。美国参议院民主党副领袖、参院外交委员会成员汉弗莱在今年7月号的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他的主张。汉弗莱在文章里承认,由于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以及西欧反对美国控制斗争的发展,对于美帝国主义来说,保持住对拉丁美洲的控制具有生命攸关的重要性。他特别耽心古巴的革命影响,耽心拉丁美洲人民同亚洲、非洲人民一起结成强大的反对美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汉弗莱主张,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基础,应当仍然是“争取进步联盟”。他并且认为,在采取“强硬路线”时,要更注意伪装,更隐蔽些,以免激起拉丁美洲国家人民更强烈的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怒火。他主张能利用美洲国家组织施加压力时则利用之,否则美国尽可以放开手单独行事。汉弗莱的文章和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辩论表明,面对着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的局势,美国统治集团焦虑不安,并且意见纷纭。事实早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争取进步联盟”也罢,“强硬路线”也罢,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它们都不能挽救美国侵略拉丁美洲政策从失败走向失败。汉弗莱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主张对拉丁美洲更多强调美国私人投资和更注意进行文化欺骗和收买。这一部分从略,下面是该文的节译。  相似文献   

20.
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二世界,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毛泽东文选》第八卷,第441~442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在这里,毛泽东明确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