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灭绝的警示灯,近年一直环绕着中华鲟.2017年至今,我国已连续4年未监测到"水中大熊猫"的自然繁殖. 中华鲟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1.5亿年.20世纪70年代长江中华鲟有近一万尾,80年代减少到2000尾左右,90年代只剩下200~300尾. "拯救"它们的方法是人工繁育.同样的手段已在大熊猫身上取得了成果——随着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的快速优质增长,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实现野外放归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  相似文献   

2.
4月初,戴着"卫星身份证"的16尾中华鲟将放流海鲜.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负责人李志远说,这标志着,三峡集团对中华鲟的海洋生活史研究就此开启. 自1984年以来,三峡集团已连续实施60余次中华鲟放流活动,累计放流503万尾.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21,(21):18-21
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里面一组数据令人惊喜:随着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快速优质增长,40年间,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经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实现野外放归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 与大熊猫一起"喜提降级"的还有藏羚羊,同时"东方宝石"朱鹮从7只增至5000余只,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总数突破8000只……这些珍稀动物"喜提降级"的背后,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4.
熊猫宝贝     
《科学大观园》2020,(6):44-47
正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萌宠滚滚大熊猫不仅仅是中国的国宝,还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黑白两色的皮毛,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圆滚滚胖嘟嘟的身体,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使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成为全球萌宠动物。  相似文献   

5.
2005年,对大熊猫壮壮在非麻醉状态下人工采精的培训取得成功.这在国内外均属首次.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980年代由"竹子开花"现象引发的"抢救大熊猫"活动进行基于科学传播视角的研究,关注在"竹子开花"事件中,科学传播的背景、机制和过程,呈现生态相关知识被社会建构的情况。大熊猫作为中国最为民众所认知的濒危物种,具有科学、政治和文化意涵。保护大熊猫成为一个值得分析的野生动物保护案例。虽然许多民众早已知道竹子是大熊猫的主食,但是,竹子开花作为一种自然界的现象,被认知的过程却复杂得多。本文通过对这场由自然现象过渡到社会活动、从"竹子开花"到"抢救大熊猫"的野生动物保护案例进行分析,试图呈现事件之中由媒体建构和主导的科学传播面貌,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之间多重且复杂的互动关系、及其对大熊猫和野生动物保护带来的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胡锦矗教授,中国著名的大熊猫专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大熊猫的调查研究,对四川大熊猫的分布、栖息地、种群数量、繁殖、食性和行为等作了深入的研究。胡教授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还出版了《卧龙的大熊猫》《大熊猫生物学研究与进展》和《大熊猫研究》等学术专著。吕植教授,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在大学时就师从潘文石教授开展大熊猫的研究保护工作。由于在大熊猫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被中国科协评为杰出青年科学家,编著有《秦岭——大熊猫的庇护所》等书。因前段时间大熊猫团团和圆圆赴台,引发了是叫"  相似文献   

8.
<正>10只大熊猫到上海"作客"一年,成为上海世博会的友谊使者。这10只大熊猫由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遴选,5只雄性,5只雌性,均为2008年汶川地震后出生于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为了更好地让海内外游客在参观  相似文献   

9.
2005年,对大熊猫壮壮在非麻醉状态下人工采精的培训取得成功。这在国内外均属首次。通过爱心培训,让大熊猫在无须麻醉的状态下即可接受肌注、采血、B超检查、涂  相似文献   

10.
<正>大熊猫目前还面临着诸多威胁,首屈一指的就是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出现的一种论调,认为受到种群数量持续下降、遗传多样性低、繁殖能力低下以及专吃竹子等生物学特征的限制,大熊猫必将走向灭绝,它们将走向演化的尽头,或者说演化的死胡同。时至近年,这一论调还不断地被提起。在2009年,BBC媒体人ChrisPackham就曾撰文表示,我们应该让大熊猫灭亡,从而把更多资源投入到其他的动物上。  相似文献   

11.
正长江流域内却再也难觅白鲟的踪迹,自2000年以来没有发现长江鲟自然繁殖,中华鲟也依然挣扎在灭绝的边缘。"我没法研究白鲟,因为已经没有可以研究的对象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危起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上世纪80年代,在葛洲坝下江段还能经常见到误捕死亡或被船舶打死打伤的白鲟,后来就不常见了。危起伟最后一次发现白鲟幼鱼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4):10-1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半滑舌鳎苗种规模化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成果是在国家863计划课题"半滑舌鳎生殖调控和人工繁育技术"、"海水养殖种苗培育技术标准的平台技术"、"重要海水养殖鱼类性别控制及全雌苗种制种技术研究"、"海水鱼虾性别控制技术研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半滑舌鳎种质资源及分子标记"等的支持下完成.  相似文献   

13.
胡锦矗教授,中国著名的大熊猫专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大熊猫的调查研究,对四川大熊猫的分布、栖息地、种群数量、繁殖、食性和行为等作了深入的研究。胡教授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还出版了《卧龙的大熊猫》《大熊猫生物学研究与进展》和《大熊猫研究》等学术专著。吕植教授,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在大学时就师从潘文石教授开展大熊猫的研究保护工作。由于在大熊猫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被中国科协评为杰出青年科学家,编著有《秦岭—大熊猫的庇护所》等书。因前段时间大熊猫团团和圆圆赴台,引发了是叫“大熊猫”还是叫“大猫熊”的热议,本刊特邀胡锦矗与吕植两位专家撰文,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它们回来了     
《科学大观园》2024,(10):12-13
<正>羚牛出游九寨沟,林麝现身富宁驮娘江,东方白鹳现身北京大宁调蓄水库,青头潜鸭成群现身梁园,黑颈长尾雉出现在茂兰。我国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实现稳中有升。其中,大熊猫野外种群从上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到现在的近1900只。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从40年前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现在的6群、37只。朱鹮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加到现在的1万多只。藏羚羊野外种群由上世纪90年代末的6万到7万只,恢复到现在的30多万只。野生攀枝花苏铁增加到38.5万株,成为欧亚大陆自然分布面积最大、株数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天然苏铁群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中国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15.
半滑舌鳎是我国特有的名贵海水经济鱼类,主要生活于我国的黄海、渤海海域,是一种广受市场认可的海水养殖品种,近年来随着半滑舌鳎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的成熟,其已成为我国北方主导海水鱼养殖品种之一.针对半滑舌鳎养殖中种群退化、雌性率低、病害频发和黑化现象严重等问题,收集与驯化了半滑舌鳎野生种质资源,构建了半滑舌鳎繁育种质库;研发...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14,(15):26-28
<正>作为一个物种的大熊猫,在自然繁殖方面能力都丧失殆尽人类却仍投入巨资去保护这个已经沦为人类"宠物"的物种。为了不错过大熊猫的发情期,研究人员要为它们做人工授精。就在大熊猫挥霍人们爱心和资金的同时,更多的物种却因为缺少资金  相似文献   

17.
核心提示:位于河南省许昌西北约15千米处的灵井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于1965年。但由于埋藏文化遗存的地层长期被积水所覆盖,直到2005年6月才得以发掘。2006年8月26日,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传来消息说,在许昌灵井遗址中有重要发现,现场发掘出的一颗化石经中国科学院专家确认是大熊猫牙齿化石。大熊猫化石在中原地区发现,尚属首次。大熊猫化石为什么会出现在许昌灵井遗址内?大熊猫在古代是不是曾经遭到过人类的捕杀?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熊猫在中原地区销声匿迹?大熊猫化石被晚发现了40年许昌灵井遗址发现于40年前的1965年…  相似文献   

18.
一只大熊猫一年的饲料费超过1.5万元,一年正常的生活费需要10万元。大陆宣布将向台湾同胞赠送一对大熊猫后,估计围绕这对大熊猫产生的费用在5000万元左右。大熊猫已经成为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大熊猫将带来数亿美元的销售收入  相似文献   

19.
大象回家了,熊猫降级了…… 近期,"网红"动物们佳讯频传,成为大家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网友们为动物"操碎了心"背后,也恰好证明了我国广大民众保护动物的意识在日渐提升. 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对物种濒危等级划分,由高到低划分为9类: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数据缺乏和未评估.此次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虽是降级,但仍属于受威胁物种,对其保护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2004年2月13日,在美国出生的大熊猫“华美”回到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安家落户,开始了新的生活。已经4岁半的“华美”是中国第一只在国外出生并回国的雌性大熊猫。它于1999年8月21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动物园,是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在美国出生并存活的第一只大熊猫幼仔,也是中国旅居美国的大熊猫夫妇“石石”和“白云”生育的第一个孩子。根据中美两国大熊猫繁殖合作协议,“石石”和“白云”生育的大熊猫宝宝归中国所有。刚刚回家的“华美”即将进入繁殖阶段,卧龙为此提前为其物色了4个年龄在10~15岁的大熊猫“情哥哥”。它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