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21,(11):10-11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截至 2020年年底,全国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104万人,志愿服务组织2.7万个,科普中国信息员达513万人. 一年来,各级科技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开展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为主的活动.在日常科普内容基础上,突出应急科普,以科学的精神、方法和知识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和安全生活,让更多的人相信科学、走近科学、传播科学.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科技期刊承担着传播科技创新成果的重任,同时也具有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科普责任。科技期刊承担科普责任不仅能够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公众对科技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提升期刊的影响力。科技期刊可以利用期刊自身以及诸多新媒体渠道开展科普工作履行科普责任。  相似文献   

3.
邱犇 《科学大观园》2023,(20):72-75
<正>先进的科技成果只有通过科学普及,才能为公众理解和接受,进而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们生活。科学普及的深入开展,也能让科学精神、创新文化更加深入人心。9月24日,第20届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落下帷幕。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在主场活动举办地北京首钢园,工业遗址承载着硬核科技,顶尖科技成果化身“触手可及”的科普展品,点燃了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崇尚科学的浓厚热情。  相似文献   

4.
正"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日前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并重点阐述了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去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  相似文献   

5.
正亲爱的读者,从今天开始,《科学大观园》将继续和您携手,走进2018年,拥抱一个新时代。1981年《科学大观园》创刊至今,我们已经和您一起走过了36个春秋。在此期间,我们始终秉持科学的严谨性,将科普工作的多样性、趣味性和灵活性有机融合,为您奉献了一份集科学、文化、艺术和生活于一体的科普期刊。现在,想必您已经发现,我们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和您见面了——是的,《科学大观园》改版了。2018,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科普工作也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弘扬科学精神,普及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有三个名称:科普、科技传播和科学传播,分别代表科学传播的三个群体和三种模式。由中国科协所主导的科普是主流和正统,拥有国家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三重特征,近20年来有边缘化趋势。科技传播的研究者主要是传播学家,主要关注传播手段和传播效率,与科普理念没有冲突。科学传播的倡导者主要是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挑战主流和正统科普的三大意识形态。以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为标志,形成了中国科学传播的批判学派。三种模式仍然处在剧烈的互动和融合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7.
去年底,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并在贺信中指出,从“蛟龙”号、 “深海勇士”号到今天的“奋斗者”号,你们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自立自强的勇气,践行“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为科技创新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8.
正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强调要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的科学家精神,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凝聚起精神动能。  相似文献   

9.
民间科学基金会是以推动科学发展为宗旨,利用捐赠及其他合法收入,支持非营利性科学活动的科技非政府组织,可分为科技奖励型、科学传播型、科学教育型、科研资助型、阿卡德米型和综合型等六种类型。它们能拓展科研经费来源、对科学进行"风险投资"、增加科学多样性、引领科研管理创新、丰富科技评价与激励手段、培育科学文化、开展科学外交和推动科技治理,有效提升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品质。我国应大力发展民间科学基金会,发挥其鲶鱼效应,激发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0.
1、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把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的主要载体,积极加以培育和扶持,形成社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全程化保障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推动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根据《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强素质教育和科普肖传,实施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的要求,沪杏科技阁书馆在上海市科委统一部署下,启动厂数字科普惠民的实事工程,在国内首创了多媒体视频科技图书馆,经多年完善,形成以自然、工程技术和人文为主要内容的视频科普网络服务系统,成为上海科普宣传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科技产业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火炬计划的指引下,作为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基础性服务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五"期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高新区发展建设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作为一种蕴藏着无尽新鲜能量的创新组织、一种有效率的制度产品,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冉冉升起,发出更大的光和热,真正成为我国科技与经济生活领域的"新世纪朝阳".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21,(11):8-9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5年来,我国部署建设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建设了 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31个国家生物资源库、98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闯创新"无人区". 做好基础研究,需要"十年磨一剑、敢坐冷板凳"的精神.当前,青年科技工作者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中流砥柱,成为科技创新队伍中的生力军.数据显示,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超过60%的完成人年龄不足45岁.  相似文献   

14.
11月3日,有“中国第一金融展”之称的第七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隆重开幕,本次博览会全面展示了“十一五”以来的辉煌成就和“十二五”的科技金融构想,重点突出了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建设成果.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紧密结合是社会变革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 要引擎.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兴起无不源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金融支持服务体系是支持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是支撑和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但如何构建区域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在该体系中,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主体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有效研究和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每一个时期的融资需求、资金来源、金融政策和服务要求,以全方位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融资问题?都是当前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东生院士几十年来致力于全球变化研究 ,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次、二等奖 3次 ,并荣获 2 0 0 2年泰勒环境奖和 2 0 0 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刘东生院士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和出色的科学组织攻关能力是他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 ;同时 ,刘东生院士的经历也说明一个科技工作者只要坚持不懈、努力进取 ,其科学创新之路长青。  相似文献   

16.
对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的哲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二者皆具生态进化特性,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在区域内具有其内在的一些表征:共生进化的统一性、投资的高风险性、区域产业发展的非平衡性等。科技创新在产业创新上的价值体现不仅是其本身的表现,还负荷着科学精神、科技创新文化等内在的价值作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增活力。不断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的环境与系统。提高以自主创新的核心创新能力,促进与产业创新的共生进化与优化。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为了拓宽气象服务领域,使得包括天气预报在内的各种要素预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一系列以气象科学为核心的气象服务指数,陆陆续续在大、中城市的新闻媒体上公布.这些指数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气象要素具象化(表现为数字和等级),无疑能提高和加深人们对气象条件的感受和认识,提高生活的科学含量,让人明明白白地生活.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大学哲学系暨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副教授周程博士所著《科技创新典型案例分析》一书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剖析了7个中、日、美、德科技创新的典型案例,试图引导人们思考: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是怎样取得的?影响科学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有哪些?怎样更好地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科学在世界科技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它在军事、宇航、数学等领域的成就仍然在世界领先.在前苏联解体前,它有着相当多的科技人力资源和机构资源.1990年,俄罗斯共有4646个各类研究开发机构(1999年缩减为4089个);工作人员194.3万,其中从事研究开发的专家为132.5万人,高校中从事研究的科教人员近10万人.  相似文献   

20.
科学文化建设拓展了传统科普工作范畴,成为未来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新目标。建设科学文化的目的是促进科学共同体的"内部文化"转变为社会公众的一种"公共文化"。对于中国的科学文化建设,需要从国家文化复兴战略的角度加以统筹规划,实施科学文化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推动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的协同发展,塑造科学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