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苏秉琦是中国考古学上的一座丰碑,他是中国考古学"永远的导师",是"当代考古学思想家". 为爱国考古 1928年苏秉琦中学毕业,为了家族的纺织企业,他来北平报考了北平工业学院并被录取,但在北平的所见所闻,令他"深深感到国家的形势严峻,青年的责任重大,国不保家也难保",于是"决心改学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唤醒民众——教育救国,兴史救国".1934年8月,苏秉琦从北师大毕业.  相似文献   

2.
国家文物局最近线上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新石器时代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通报了5项重要考古成果. 成果介绍显示,早在新石器时代,各地各具特色的文化已出现交流与融合的蛛丝马迹;而考古学正在通过多学科合作,用一项项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创新解码历史.深入品味这些重要考古成果及其发现过程,不仅有利于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还有利于发掘闪耀在文化长河之中的价值理念,更能对今后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3.
淼淼 《科学大观园》2021,(20):44-47
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他是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一生致力于考古事业,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 来自父亲的期待 梁思永是梁启超的次子,可谓身出名门.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梁启超不断鼓励他们发挥个人所长,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早在19世纪中晚期,现代考古学已率先在欧洲诞生,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巨匠的梁启超,是最早将西方考古学理论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之一.1901年,梁启超首倡"新史学",那时他已注意到考古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正在兴起.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史的建制化略晚于中国考古学,并从中得到了许多滋养。尽管目前中国考古学对科技史的容纳程度有限,但从历史角度来看,两者曾经的密切关系也有迹可循。中国科技史与考古学的关系可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以1957年、1980年、2004年为节点。早期科技史家与考古学家保持着良好关系,王琎、梁思成、竺可桢、王振铎等是其中代表。夏鼐与柯俊的交往是中国考古学家和科技史家交往的典范:夏鼐撰写了许多科技史文章,与科技史家们来往频繁,促进了中国科技史与考古学交融;柯俊在其帮助下,开展了商代铁刃铜钺、晋代周处墓"铝片"等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工作。科技考古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科技史与考古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在新的历史时期,科技史与考古学将沿着各自轨迹发展,由"术"而"学",共同促进学术繁荣。  相似文献   

5.
考古学是通过分析古代物质遗存来研究人类历史的科学,其源头可以上溯至欧洲的古物学和中国的金行学.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考古学的成熟,地质学中的地层学和生物学中的分类学被引入到考古学中,形成考古地层学和器物分析的类型学,现代考古学从此开端.可以说,考古学与生俱来就与自然科学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正>从考古技术发展到公众考古创新,再到中外考古交流,中国正不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推动力。中国考古,在许多外国人甚至中国人看来,一度非常神秘。近日记者在与中国考古学家的交流中了解到,从考古技术发展到公众考古创新,再到中外考古交流,中国正不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杜佳慧  李洋 《中国科技成果》2014,(4):64-65,F0004
回眸岁月长河,总有一种情感叩击我们的心扉;聆听岁月流声,总有一个身影足以让我们守望一生。拨云寻意古道,倚树听韵流泉,当我们拭去历史尘埃,将目光停驻在考古学这方净土,有一位已过鲐背之年的智者唤起了我们对考古学那些年代的记忆,无数次手持青灯黄卷,秉烛探幽;无数次足踏山川荒野,远离尘嚣俗世,他将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考古这方热土,兀兀穷年,仍旧痴心未改。让我们一起追寻他的足迹,走进他的世界,感受中国考古事业的沧桑历程。他就是我国大学考古学科教育的开山鼻祖、我国考古学研究及教育的重要开拓者和集大成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宿白教授。  相似文献   

8.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好似奔腾不息的大河,长流不衰;又犹如皓月当空的天宇,星光璀璨。星移斗转,千年后的今天,沧海已变成桑田,面对物是人非的今日,我们只能从文化遗址中走进历史,感受历代王朝的变迁。考古探秘是我们认识历史最好的方法,享有盛誉的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有一支专注于探寻古迹的考古专家团队,作为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考古学教授的水涛在该考古专家团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第一、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从考古学和生产力的角度研究农业起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农业考古得到迅速发展。中国3000多处史前文化遗址的发掘,使农业起源的研究由神话推测逐渐变成科学探求。特别是70年代中期以来,相...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古代金属冶铸体系的形成是外来因素和本土创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关于中国冶金术起源“外来说”仍有争议。长期以来,学界将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作为文明形成的标志,因此冶金考古也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经过20年的工作,我们关于冶金技术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入和系统的认识。表现在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方面有新的发现与突破,检测分析方法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考古学解释方面有新的发展,多学科交叉的冶金考古研究模式更加得到重视。这些工作一方面丰富了手工业考古理论、技术与方法,另一方面为矿冶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支撑,因此也更加明确了冶金考古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相似文献   

11.
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观念在中国天文学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结合考古学和考古天文学的新发现和新的研究结论,并重新分析解读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得出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观念当产生于国家建立之际黄河中游两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尧都陶寺和禹都王城岗--的日影观测实践.这两个地点观测到的夏至日影分别为1.6尺和1.5尺,也就是<周髀算经>和<周礼>所记载的两个夏至日影长度;通过对早期长度和距离的分析证明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接近当时的1000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文明史上日影测量和大范围地理测量相继开始的特殊时期,由此产生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理论观念.  相似文献   

12.
武斌 《科学大观园》2007,(18):32-33
中国鞋文化鞋子是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鞋被泛称为"足衣"。鞋子除了具有装饰功能外,有的还是等级的标志,在古代甚至还对此有过极为严格的礼仪规范。从制作工艺本身来说,鞋子是一种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鞋文化与民俗学、工艺学、美学、考古学等学科  相似文献   

13.
刘江 《科学大观园》2021,(20):28-31
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陶寺考古队),有这样一对伉俪——冯九生、赵晔.丈夫冯九生从事考古发掘,对出土的文物进行绘图、拍照、修复等工作,先后参与了闻名世界的陶寺遗址古观象台、大城城墙、宫殿等重要遗迹的发现和发掘,是考古队的骨干.而妻子赵晔,虽是"半路出家",但是凭借多年的学习历练,成功修复无数破损文物,成为考古队文物修复、资料管理方面的主力.30余年来,他们夫唱妇随,在襄汾县陶寺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一起工作,共同奋斗,为考古事业挥洒汗水.  相似文献   

14.
湖南澧县彭头山出土的公元前6500年的含炭化稻谷的陶片,湖北红花套套出土的公元前4200年的石斧,河南洛阳王湾出土的约公元前2200年的镂空陶器座……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古代中国》第一单元"远古中国"中徜徉,我们即使对考古知之甚少,也可以感受到中国考古人近百年来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所做的努力.这三个遗址都是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当年带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学生实习考古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对于自然历史这一阿多诺哲学的核心概念,可以从阿多诺对同一性自然观的批判入手,寻找背后的渊源--马克思社会历史的自然观,进而理清其"自然历史"概念的特殊立场和内在机理;在这一梳理过程中,对"非同一性"、"启蒙辩证法"、"否定辩证法"等重要概念的理解,将会得到相应的深化,阿多诺思想从哲学到美学的理论路线,也将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多种学科知识、先进科技手段与考古研究实践深度融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科技手段就像可靠的“放大镜”“显微镜”,使研究者能够从同样的文物上捕捉到更多痕迹,提取出以前难以获得的海量信息。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05,(16):30
伊拉克全境遍布重要的历史遗迹。在考古学历史上,伊拉克的文明是独一无二的。很少有地方像伊拉克这样经历过如此悠久而复杂的历史,几千  相似文献   

18.
向没有科学的国度移植科学是一种文化转移过程,从文化入手向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中国移植西方科学文化应该寻找到中西文化的衔接点顺势而行。在传统文化中顺承科学文化基因,在青少年中全面开展科学文化教育是任鸿隽及中国科学社成员在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选择,但他们错过了这个历史机遇。近代中国推进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先驱任鸿隽所选择的文化虚无主义思想和横空嵌入的方式必然会发生"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19.
<正>在历史上,肺结核被称为"白色瘟疫",直到今日,结核病仍是疾病致死排名前十,传染病致死人数中排名第一位,全球结核防控仍是重大挑战。结核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细菌,历史上最早的考古发现是在1.5万年以前。在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发明之前,人类尝试了多种多样的方式应对"白色瘟疫"的挑战,有着各种各样的"古方"。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鲁迅的小说《药》中介绍的"人血馒头",痨病患者吃了以后"包好,包好"。有证据表明早在公元前1500  相似文献   

20.
从"电荒",再到"油荒",能源问题在短期内吊起了中国人的胃口. 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能源消耗速度开始高于经济增速.钢铁、水泥、建筑等资源高消耗产业高速增长,导致了电力、煤炭、石油的供求缺口剧增,能源供应出现了历史少有的全面紧绷局面.能源短缺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