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谈“从…到…”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到…”,有人认为是由两个介词结构组合的联合结构。邢福义同志在《关于“从…到…”结构》中说:“‘从…’和‘到…’意思并重。但是,‘从…’和‘到…’这两个部分之间不是横的联合关系,不是平面上的并列;而是纵的联合关系,具有时间上、空间上或某种逻辑关系上的系列性。”(《中国语文》1980年第5期)余大光同志在《“从…到…”是介词结构吗》中说:“‘…从…到…’则分明是两个介词结构:‘…从’表示起点,‘到…’表示迄  相似文献   

2.
巨菜怪地美国阿拉斯加州的麦坦纳加山谷和前苏联的萨哈林岛(库页岛)是两个神奇的地方。那里的蔬菜长得硕大异常:土豆大如篮球,白萝卜一个就重达20公斤,红萝卜约有20厘米粗、35厘米长,豌豆和大豆则长到2米高,牧草也可以没过骑马者的头顶。所以被人称作“巨菜谷”。  相似文献   

3.
库页岛不仅是北太平洋地区的战略要地,而且富有矿藏和动植物资源和丰富的水产资源。在地理发现史上,中国是最早知道库页岛的国家,从6世纪起中国便对包括库页岛在内的黑龙江下游地区开始行使行政管辖权。但是,自17世纪末沙俄到达堪察加法岛后便开始窥视库页岛,并多次派出“探险队”进行考察,并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与日本展开争夺库页岛的斗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较量,最终沙俄吞并了整个库页岛。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哥罗东北部的麦坦纳加山谷和前苏联濒临太平洋的萨哈林岛(库页岛)是两个神奇的地方。那里的蔬菜长得硕大异常:土豆如篮球,白萝卜20多公斤一个,红萝卜有20厘米粗、约35厘米长,一颗卷心菜重达30公斤,豌豆和大豆会长到2米高,牧草没过骑马者的头顶。  相似文献   

5.
班机进入苏联领空大约在1983年8月31日午夜,苏联驻美使馆临时代办奥莱格·索科洛夫接到助理国务卿理查德·伯特打来的紧急电话。伯特通告说,韩国航空公司007号班机在自纽约飞往汉城的航线上在萨哈林岛(即库页岛)地区某地失踪,机上载有包括一位美国众议员在内的269名旅客。他说,飞机可能偶然侵入了苏联领空,并做紧急着陆。当时美国监侦部队未能得到进一步的  相似文献   

6.
陈妍 《青年科学》2010,(1):25-25
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哥罗东北部的麦坦纳加山谷和前苏联濒临太平洋的萨哈林岛(库页岛)是两个神奇的地方。那里的蔬菜长得硕大异常:土豆如篮球,白萝卜20多公斤一个,红萝卜有20厘米粗、约35厘米长,一颗卷心菜重达30公斤,豌豆和大豆会长到2米高,牧草也可以没过骑马者的头顶。所以被人称作“巨菜谷”。  相似文献   

7.
我们一到乌拉圭,那里的朋友就对我们说:“我们也是东方人,我们彼此之间是应该容易了解和接近的。”原来,乌拉圭西部边境以乌拉圭河同阿根廷分界。乌拉圭位于河东,因此它的国名就叫“乌拉圭东方共和国”。乌拉圭人自称是东方人。“乌拉圭”本是印地安人的瓜拉尼语。关于“乌拉圭”的语意有两种传说:一说“乌拉圭”是“贝壳之河”,以前当地的印地安人叫一种贝壳类的水生动物为“乌拉瓜”,“乌拉圭”即此语相传而来;一说“乌拉”是一种五彩的乌,“乌拉圭”的意思是“乌拉鸟栖生之河”。  相似文献   

8.
北京大学郭锡良先生编的《古代汉剧》(北京出版社)上册文选有《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一文。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三个“美我”编者注为:“以我为美”;其“美”注为:“用作意动,认为……美”(见此书150页)。而且这一教材讲“词类活有”之意动用法时又特地以上述几句话为例以区别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说:“三个‘美我’都是意动用法,是‘以我为美(认为我美)’,而不是‘使我美’,(见此书273页)现行普通中学语文课本高中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也选了《邹忌讽齐兰纳谏》,其中三个“美我”的注释也是“以我为美”。江夏先生编著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将三个“美我”译为“认为我漂亮”,意思是与以上两家一致的,总之,这三种教材都是把三个“美我”视为意动用法的。  相似文献   

9.
读者何俭同志来信指出:“贵刊第2期在介绍美国国务卿的文章(亚历山大·黑格)中,把‘默默无闻’错写成‘没没无闻’。”我们以此询问该文作者王克勤同志。据他的答复摘要如下: 据我所知,“没没无闻”这一成语是有根据的,“没没”或“默默”,在中国最古老的书如《左传》之类中都出现过,但与“无闻”连用,则最早见于唐朝张彦远的名著《法书要录》,他说:“书之为用,施于竹帛,千载不朽,犹愈没没而无闻。”意思是埋没而不为人所闻。新出的  相似文献   

10.
1961年9月26日,茅盾同志在回答笔者问时写道:“钱杏邨说的《文学导报》上的对于‘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文章,署名为‘石萌’或‘石崩’者,我自己记不起来了.当时我写过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论文,但究在何处发表,用何笔名,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可能就是‘石萌’或‘石崩’的,也可能不是.我用笔名也是随手拈来,用过即不再用,因而也不能肯定我是否用过‘石萌’、‘石崩’的笔名.原因是我从来不写日记,也不把自己的杂文存留底稿,出版家把他们在公开刊物上为我发表的杂文辑为一编出版,故今天还有这些东西可以确定乃我所有,至于秘密刊物  相似文献   

11.
《庄子·养生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刀刃”句,传统的解释是“刀刃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谢质彬先生《“新发於硎”解》一文(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认为这个解释不妥,理由是“‘发’字并无‘磨好’之训,也不能解为‘拿起来’或‘磨出来’。”谢文引用有关材料论证“硎”当  相似文献   

12.
<正> “造园”与“园林”两个名词,虽只是一字之差,但含义上有主从之分,不能混为一谈,在学术上必须彻底澄清,以免长此混淆不清,影响科学及事业的发展。特撰此文,以就正造园界同志。 一、“园”及其有关词汇 在我国文字上“园”字及其类似的词汇为数甚多,拟分为单词及复词两项分别加以说明: (一)单词 1.园《说文》:“树果为‘园’。”今称栽果树者为“果园”。栽桃者称“桃园”,栽梅者称“梅园”,栽牡丹者称牡丹园”。亦称私人的庭园为“花园”。 2.圃《说文》;“种菜为‘圃’。”今栽菜者称“菜圃”,育苗者为“苗圃”。世称黄帝之园为“县圃”。 3.囿《说文》:“有禽兽曰‘囿’。”《孟子》:“文王之‘囿’方七十里。”  相似文献   

13.
有毒的鸟类     
沈阳的一位读者—赵丰同志来信说:“我是一名动物爱好者,也是《大自然》杂志的一名忠实读者。我读过很多有关鸟类的文章,从未听说任何一种鸟有毒,今天读了《辽宁日报》一则消息:‘巴布亚新几内亚有一种剧毒啄木鸟。’请贵刊代为解释:世界上是否有有毒的鸟,如果有,有多少种?中国有无分布?”根据赵丰同志要求,我们请庞秉璋教授撰写了《有毒的鸟类》一文,以答读者问。  相似文献   

14.
、洲戈二不‘刁两I对于下列微分差分方程的边值间题叫燕笋笠笋“间“’(‘一‘’‘’‘”“”(’一‘’‘’一’@,。‘’“ 岛粼螂金绷翻突黔’户(叮(一‘,e) )一尹伽),~1成二《o ~7其中函数叭劝,a(劝,月间,小(动和尹(劝假设是足够光滑的,且与。无关,为了简单进一步假设落与7是  相似文献   

15.
河南商丘市房产管理局张安平同志来信称:“我读了贵刊今年第3期‘阿斯曼特·萨达特案’一文后,很想了解该文中提到的‘埃及道德法庭’是什么性质的机构,它有什么法律根据和权限。”张安平同志:现根据埃及报刊报道的有关材料,就你来信提出的问题简答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说:“‘家’字也有词尾性质。中国古代早有‘法家’、‘名家’之类。但那和今天的‘艺术家’、‘建筑家’之类到底有些不同。‘法家’、‘名家’的‘家’是学派的意思,我们不能说‘一个法家’、‘一个名家’,可是我们现在可以说‘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建筑家’。不过‘艺术家’等的‘家’也是  相似文献   

17.
探究学生喜欢张扬个性但作文中又失去真我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的‘抗’创新”,二是“教师思想‘鲜’创新”,三是“学生思想‘惧’创新”。教师指导学生写“真我”作文的有效方法:一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真我”,二是在作文训练中要关爱“真我”,三是要注重学生做人与作文的“真我”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设为不宦     
“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矣。’田子辞。” (《战国策·齐策》)[译文]齐国有个人见到处士田骈,说:“久闻先生的高谓品德,主张不做官,而愿为人们服务”。田骈问道:“你这是从那里听来的?”这个人回答说:“我是从邻居的女儿那里听说的”。田骈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人回答说:“我邻居家的一个  相似文献   

19.
編輯室     
沈陽市工会鑫同志来信,請我們轉询“日本瑣記”的作者吳半农同志:“日本人为什么把一种用木制或泥制的‘人形’当作貴重礼物赠给人,这有何意义?”現将吳半农同志的解答照录如下: “日本的‘人形’有好几种,据我記忆所及:(一)用綢子做的人形,主要为艺妓,有大有小,表演各种舞蹈姿势,好一点的都装在玻璃架子里,(二)金属做的或貼有金片的人形,主要为神像,也是有大有小,大的非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一次闲谈之中,一名外国留学生问道:“老师,和西餐比较,我更喜欢中餐。可以说‘我宁可吃中餐,也不吃西餐’吗?”我不由反问:“你认为还有比中餐更好的饮食吗?——如日本的料理?”他回答说:“没有了。我只喜欢西餐和中餐。现在更喜欢中餐。”我不禁又问:“那你为什么要用‘宁可……也不’这个句式呢?”他略显诧异地问:“我是照词典中的解释使用的,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