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著作《代微积拾级》原始文献内容的分析和讨论,为研究19世纪末西方数学传播史提供文献支持。译著的主要内容有解析几何、微分学和积分学。通过内史研究,结果得出解析几何、微分学和积分学是第一次系统地在我国传播,首次从内史角度对其中的解析几何、微分学和积分学进行比较分析。结论得出《代微积拾级》的翻译出版是在中国传统数学的影响下与对西方数学半符号化的接受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代微积拾级》首次引进了西方分析学的内容体系,并使中国传统数学的发展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传统数学中很早就有了"微分"和"积分"二术语,在中国古代传统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注》中就多次出现,其意义是无限分割和无穷叠加。而作为微积分理论中表示无穷小分析的"微分"和"积分"二术语则是在1859年的《代微积拾级》中首次出现。"微分"和"积分"二术语是中国数学家李善兰和西方传教士伟烈亚力合译时共同选用的。通过历史文献的梳理,得出"微分"和"积分"二术语的翻译可以说是李善兰翻译西方数学著作中名词意译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西闻见录》中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的内容分析,其中主要以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医学和其它科学知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中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医学等科学传播的主要内容的分析为研究19世纪末中西科学技术传播史提供文献支持。采用原始文献考证和分析的方法,结论《中西闻见录》所传播的知识既有西方新进的科技知识又有中国传统的科技知识。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19世纪下半叶中国出版的汉译方数学著作在日本的流传情况,重点论述和讨论了《数学启蒙》和《代微积拾级》这两部数学著作的流播对当时日本数学的影响,认为汉译西方数学著作对于日本吸收和消化西方近代数学以及日本数学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是西方近代数学在中国的传入初期,高等数学著作开始译入我国.李善兰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历合作汉译了<代微积拾级,这是中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高等数学著作,其创造的大量中文数学名词被普遍接受并沿用至今.这个时期尚未进入中国现代数学研究开拓时期,汉译的国外数学文献多是中国人和外国人合作完成的,为中国现代数学研究开拓时期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比与考证,认为《代微积拾级》的英文底本应是美国人罗密士Elements of Analytical Geometry and of the Differential and Integral Calculus(《解析几何与微积分初步》)的1852年版,不是1851年版,也不是1850年版。  相似文献   

7.
《代微积拾级》是西方微积分著作的第一部中文译本。这部书由清代著名数学家李善兰与英人伟烈亚力(Wylie Alexander, 1815~1887)合作翻译,伟烈亚力口述,李善兰笔受,1859年在上海黑海书馆出版。此书底本为美国数学家罗密士(E. Loomis, 1881~1889)1851年所著的《解析几何与  相似文献   

8.
伟烈亚力在他与李善兰合译的<几何原本>、<代数学>和<代微积拾级>的序言里对几何学、代数学和微积分学的历史分别作了简介,它们是国外数学史知识在中国的最早介绍.文章参照今天的西方数学史有关著述,对其作了解释,并探讨其西方学术背景以及在晚清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夏鸾翔的微积分水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数学家夏鸾翔应用<代微积拾级>中介绍的微积分知识解决了一些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对中算近代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万象一原>是夏鸾翔在微积分应用方面的代表著作,通过对该书部分典型题例进行分析,概要地讨论了他学习、研究与使用微积分的情况,并探讨了他对微积分的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10.
基于李善兰传统数学著作和成果的研究,发现李善兰也在微积分理论方面,在数学思想上与近代西方微积分理论是保持一致的。李善兰得到了一些关于积分的数学表达式,这些数学公式与近代西方微积分中的公式是一致的,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虽然如此,但是这一理论对晚清数学的应用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近代西方微积分理论传入我国并且得以接受和传播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代数学》的主要内容分析,认为《代数学》中的语言系统采用了中国传统数学的语言模式,逻辑推理也是来自于中国传统代数学思想之中。并且,从科学史角度来看,《代数学》首次引进了西方符号代数学的内容体系,是在中国传统代数学思想影响下进行的一次西方半符号化的代数学传播,使我国传统代数学的发展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后来中国传统代数学的完全西化作了重要铺垫。  相似文献   

12.
李氏恒等式:李善兰在级数求和方面的研究成果.李善兰(1811—1882),号秋纫,字壬叔,浙江海宁人;清末数学家,任北京同文馆总教习.他撰写了数学专著《则古昔斋算学》,计13种24卷,翻译了《几何原本》、《代数学》、《代微积拾级》、《圆锥曲线说》等数学著作.他不仅向中国学者介绍了  相似文献   

13.
依据新发现的史料《凌百砚斋算稿八种》及已刻三种古籍雕刻版片,系统考察晚清岭南重要的布衣数学家凌步芳的生平事迹,简述版片和书籍并存的《割圆捷术通义》《衍粟布衍草》《算学答问》书版的保存现状,并提出进一步研究与科学有效保护的建议,从一个侧面揭示凌步芳运用微积分研究三角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应用代数方法进行借贷计算(原本、利率、收回数)取得的数学成就,展现其运用微积分解决问题的思想和素朴的金融数学思想,彰显其对晚清传播微积分、代数学等西方数学所做出的贡献,并藉此强调数学古籍版片在科学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明万历年间,西方数学随着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的到来而传入中国,徐光启等士人向传教士学习,并提出"会通以求超胜"的思想,试图融合中西数学.在进一步发掘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李笃培《中西数学图说》中方程解法的资料来源,指出《中西数学图说》中的方程解法参考了明代传统算书和《同文算指》中的方法,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李笃培误将一般二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当作西法,而事实上,此法来自明代算学家周述学的《神道大编历宗算会》.这对认识明清之际中西数学会通的历程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基于李善兰传统数学著作和传播西方近代数学理论历史文献的研究,得出李善兰在极限思想上与近代西方数学中极限理论是保持一致的。李善兰通过极限思想得到了一些关于极限和的数学表达式。这些数学公式与近代西方数学中的公式是一致的,然而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这一数学思想对晚清数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近代西方数学理论传入我国并且得以接纳和广泛传播都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探讨北京第一份近代期刊《中西闻见录》中的数学知识,对其内容进行研究。原始期刊文献整理与分析、分类法。期刊中对代数学,特别是勾股术和天元术的研究;数论特别是整数表示和整数的素数判定的研究;几何学特别是圆问题以及正余弦的求法的研究以及数学问题的问与答形式的数学交流的研究。《中西闻见录》既介绍了中国古典数学和中国学者的最新学术成就,也介绍了西方数学史,对推动当时数学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利玛窦是沟通中西数学文化第一人。他对中西教学文化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住传教士,而且是一住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在韶关传教6年。向瞿太素等国人系统地传播了西方的初等数学、欧氏几何和“非欧几何”等数学知识,并与瞿太素一起尝试翻译了西方数学巨著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卷,使韶关成为西方数学系统传入中国大陆最早的地方。他所传播的西方数学精华使沉睡多年的中国传统数学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使明末清初的中国传统数学在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发展之后,逐步走上了现代教学萌芽与发展的道路,也使韶关成为中国现代数学发展史上可以追根溯源的地方之一。  相似文献   

18.
17世纪初到18世纪初,西方初等数学开始传入中国,使中国数学研究出现了一个中西融合贯通的局面,标志性事件是欧几里得《原本》的首次汉译.这个时期为西方数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时期,涌现出了代表人物徐光启、利玛窦、李之藻等,其数学汉译开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数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在中西传统文化比较的大背景下,通过对《白马论》中"白马非马"这一特定思想的分析,阐述中国名辩学和西方传统逻辑学的不同。提倡把中国古代名辩学思想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分析,以还中国名辩学思想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厘清李善兰翻译出版西方天文学著作的主要历程,分析其翻译天文学著作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通过史料分析,得出李善兰是把近代西方天文学全面地引入我国的第一人,是近代西方天文学传播和研究的奠基人。通过翻译西方天文学著作为中国传统天文学带来了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天文知识,为落后的天文学教育和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中国传统天文学的西化作了铺垫。《谈天》的翻译出版为清末科学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影响着后来的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