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眠期间仿刺参生长、肠体比以及RNA/DNA比值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夏眠期间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的生长和生理变化,研究了夏眠仿刺参的体质量、肠体比以及RNA/DNA(简称R/D)比值.实验期间,夏眠组水温以每周5℃(0.7℃/d)由16℃缓慢升至26℃,然后在26℃后保持5周;对照组水温在16℃维持7周.期间每周称量仿刺参体质量并取样,测定仿刺参的肠体比比值以及肠、呼吸树和体壁中的R/D比值.实验结果显示,夏眠组仿刺参体质量和肠体比缓慢下降,当进入夏眠阶段后,夏眠组肠体比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夏眠组仿刺参肠、呼吸树和体壁中R/D比值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夏眠初期的R/D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夏眠过程中仿刺参肠道严重退化,R/D比值可以用于反映夏眠阶段仿刺参的生长特征.本研究丰富了仿刺参的基础研究,对于夏季仿刺参养殖生产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鲤(Cyprinus carpio)幼鱼的维持耗能、游泳能力与生长性能在单独和群体喂养间的差异。【方法】在25℃下,将鲤幼鱼分成单养组和群养组,进行为期21d的摄食生长养殖,然后测定每尾鱼的静止代谢率(RMR)、匀加速最大游泳速度(Ucat),同时计算每组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摄食率(FR)和转化率(FE)。【结果】单养组RMR明显比群养组RMR更低,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组RMR的变异系数(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3)。群养组的Ucat比单养组的Ucat更低,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两组Ucat的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但群养组的Ucat变异程度比单养组的Ucat高出约87.5%。群养组FR高于单养组FR,但群养组的SGR和FE均低于单养组的SGR和FE。【结论】群养组的静止代谢较高,在行为和生理上提高了维持耗能的分配;群养组个体间的竞争加强促进了鲤幼鱼运动能力的分化,同时能量底物含量降低可能限制了运动能力。群体效应可能推高机体的能量积累成本。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光周期对叉角厉蝽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在温度(26±1)℃,相对湿度(70±7)%的条件下,测定了7组光周期分别为24L∶0D, 16L∶8D, 14L∶10D, 12L∶12D, 10L∶14D, 8L∶16D, 0L∶24D条件下叉角厉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光周期对叉角厉蝽生长发育和繁殖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叉角厉蝽若虫发育历期和产卵前期缩短,若虫存活率、雌雄成虫寿命、产卵次数、产卵量和孵化率先增加后降低.当光周期为0L∶24D时若虫发育历期(19.02 d)和产卵前期最短(8.35 d); 16L∶8D条件下雌雄成虫寿命寿命最长,分别为50.81 d和47.47 d,产卵次数最多(15.76次),产卵量(663.1粒)和孵化率最高(85.77%).综上所述,光周期为16L∶8D时最适合叉角厉蝽生长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4.
日本沼虾体内RNA/DNA比值与其生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白洋淀野生日本沼虾不同生长阶段的体长、体重以及肝胰腺和肌肉中RNA/DNA比值,通过回归分析拟合得到体重与体长、RNA/DNA比值与体长关系的数学方程.结果显示,体重与体长的关系可用幂方程(W=0.004 5L3.985 9,R2=0.98,P<0.01)来表示,而肝胰腺和肌肉中RNA/DNA比值与体长的关系则为指数式方程(RL=-0.225 3e0.74L,R2=0.968,P<0.01;RM=0.051 2e1.195 1L,R2=0.974,P<0.01),与体重关系为RL=1.592 4e0.821 5w(R2=0.969 9,P<0.01)和RM=1.198 9e1.330 5w(R2=0.981 3,P<0.01).RNA/DNA比值能较好指示日本沼虾的生长状况,为日本沼虾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通过设置光暗比(L∶D)24h∶0h、12h∶12h和8h∶16h三个光周期处理组,对葛仙米(Nostoc sphaeroides Kutzing)依次开展了三个批次的培养,测定光周期对葛仙米生长和光合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4h连续光照对葛仙米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不适合应用于葛仙米的长期连续批量培养中.3个光周期处理组中,葛仙米叶绿素荧光Fv/Fm在第一个培养批次中降低,但是很快都在第二个和第三个培养批次中得到缓和.葛仙米PS捕光天线色素含量的变化表明,葛仙米能够通过下调该色素的含量来降低较长光照对葛仙米光合系统的光抑制和破坏,从而获得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正> 昼夜节律是指的24小时变化的生物节律。已经发现动物对许多化学物质的生物学反应和敏感性都具有昼夜节律性波动,其发生机理还不十分清楚。为了了解控制室温在23℃时正常光周期(06:00时到18:00时光照)和倒置光周期(18:时到06;00时光照)对动物生物节律的影响,对CF—小鼠肝脏谷胱甘肽(GSH)含量、肝重、肝中r—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r—GS)和r—谷氨酰转移酶(r—GT)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研究。  相似文献   

7.
几种因素对真刺唇角水蚤摄食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cta Giesbrecht)在室内条件下不存在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光周期对摄食率的影响不显著,摄食率随食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年虫无节律的饱和摄食率浓度约为100只/250ml,摄食率与食物浓度的相关模式因摄食潜力的不同而异.试验动物密度为1~2只/250ml的摄食率明显大于该密度以上,文中还对昼夜摄食节律机制及摄食率与食物浓度的相关模式间题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探讨 12h光照、12h黑暗交替 (LD)光制下松果体钟基因Clock是否存在昼夜节律性表达。在LD光制下饲养SD大鼠 4周后 ,在一昼夜内每隔 4h采集松果体组织 ,提取总RNA ,进行竞争性定量RT PCR ,测定不同昼夜时点(CT)样品中ClockmRNA的相对表达量。用余弦函数获取节律参数 ,并经振幅检验分析是否存在昼夜节律。结果是松果体Clock基因mRNA表达呈现昼夜节律性振荡变化 (P <0 .0 5 ) ,峰值和谷值分别位于CT18和CT6 ,峰值相位- 2 6 8.76± 2 7.6 3,振幅 0 .4 2± 0 .14 ,中值 0 .99± 0 .10。证实LD光制下Clock基因在松果体中存在明显的昼低夜高节律性表达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社会隔离能否导致雌性啮齿动物产生焦虑,将成年雌性大鼠分别进行单独隔离饲养(单养)和四只一笼群养,十周后进行行为学和生理测试。行为结果显示:与群养组相比,单养组大鼠在旷场中的直立次数减少,明暗箱测试中的暗箱停留时间增长,穿越次数减少;说明长期社会隔离使雌鼠产生了焦虑。虽然两组大鼠与应激和生殖相关的生理器官重量没有差异,但单养组血清皮质醇和孕酮水平比群养组低,说明长期社会隔离导致雌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异常,可能会对雌鼠的生殖生理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紫贻贝海区养殖技术,促进紫贻贝高产高收,以紫贻贝为研究对象,进行海区养殖技术研究。在挂养密度、挂养间距不同条件下,对紫贻贝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对紫贻贝在挂养密度梯度(1 600粒/串、1 800粒/串、2 000粒/串、2 200粒/串、2 400粒/串)、挂养间距梯度下(50 cm、70 cm、90 cm)的不同生长指标(生长率、增重率)的测定结果显示,随着挂养密度、挂养间距的逐渐增大,紫贻贝的平均生长率、平均增重率大致呈现递减的趋势,低密度养殖的个体呈现出了更高的生长率,与挂养密度、挂养间距相关的生长差异可能暗示因资源受限(生长空间、食物等因素)而出现种间竞争,因此要进行紫贻贝科学化养殖,必须采用一个不影响贻贝生长性能且较高挂养密度、挂养间距梯度进行养殖,同时综合考虑紫贻贝的商业效益,应选择挂养密度为2 000粒/串,挂养间距为70 cm为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为对象,研究其在不同溶解氧条件下的生长及生长指标的变化,探讨褐牙鲆幼鱼血浆激素的内分泌调节机制,为深入研究鱼类适应溶解氧变动环境的机制提供资料。【方法】采用实验生理生态学方法,研究水体溶解氧含量变动对褐牙鲆幼鱼生长、生长激素GH的分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Ⅰ的分泌、RNA/DNA比值以及糖原含量的影响。【结果】低溶氧(2mg/L-S2、4mg/LS4)胁迫的10d内,褐牙鲆幼鱼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但低溶氧胁迫导致的生长减缓可在溶解氧含量恢复至对照组(7.5mg/L-S7.5)水平后10d内获得完全补偿。胁迫期间,血浆GH和IGF?Ⅰ的含量在不同处理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恢复的第10天,S7.5的GH含量显著高于S2及S4,其他不同处理组的血浆GH和IGF?Ⅰ含量未出现显著差异。胁迫和恢复期间不同处理组的肝脏RNA/DNA比值均未出现显著差异。低溶氧处理的肌肉RNA/DNA比值在胁迫期间显著低于对照组,但在恢复生长的第20天显著高于对照组。胁迫结束时,低溶氧处理的肝糖原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恢复期间的第10天和20天时高于对照组,随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不同处理组的肌糖原含量在胁迫和恢复期间均未出现显著差异。在恢复阶段的第10天,GH含量出现显著差异,其含量与生长速率呈负相关关系,而RNA/DNA含量在实验期间与褐牙鲆幼鱼的生长未表现出明显相关性。【结论】受短期低氧胁迫的褐牙鲆幼鱼能够在恢复正常溶氧后短期内获得完全补偿生长,但相关生化指标未表现出与生长变化的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为优化碱解法测定中华鳖肝脏组织RNA-DNA含量比值的操作流程,选用中华鳖稚鳖的肝脏组织,在Buckley(1979)和Robbins(1990)方法的基础上,分别针对以往操作流程中匀浆介质、离心速度、碱解水浴时间和碱解量的差别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使用由0.05 mol/L Tris-HCl+0.005 mol/L EDTA(p H7.4)组成的匀浆介质,12 000×g的离心速率,37℃碱解水浴2 h以及0.56 m L 0.3 mol/L KOH+0.25 m L 1.5 mol/L PCA的碱解酸化组合能有效提高碱解法测定中华鳖肝脏组织RNA-DNA含量比值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草鱼单养(以下简称单养组)和草鱼-凡纳滨对虾混养(以下简称混养组)2种养殖模式下草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差异,为选择适宜的养殖方式、改善养殖草鱼营养品质提供参考。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2种养殖模式下草鱼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脂肪酸含量进行营养成分分析比较。单养组草鱼肌肉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混养组(P0.05),混养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单养组和混养组草鱼肌肉均检测出18种氨基酸,除胱氨酸、组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在两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氨基酸均是单养组显著高于混养组(P0.05),单养组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极显著高于混养组(P0.01),单养组必需氨基酸和半必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混养组(P0.05)。根据氨基酸评分,单养组和混养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根据化学评分,单养组和混养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色氨酸;单养组亚油酸C18:2n6和亚麻酸C18:3n6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混养组(P0.01),EPA、DHA含量显著高于混养组(P0.05),两者之和(EPA+DHA)极显著高于混养组(P0.01),单养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ΣPUFA)极显著高于混养组(P0.01)。本试验条件下,两种养殖模式对草鱼肌肉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含量、脂肪酸组成含量存在显著影响,单养组草鱼肌肉营养品质总体上优于混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蓝藻(Synechococcu elongatus PCC 7942)是最简单的原核生物钟模式生物,研究其生物钟基因表达模式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由于该蓝藻高质量RNA提取困难,目前应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qPCR)实验方案对其特定基因表达模式进行研究的报道较少.研究尝试通过对影响RNA提取质量的溶菌酶作用时间、起始细胞数量等因素,以及对影响qPCR反应特异性和重现性的c DNA模板浓度、引物浓度、引物退火温度等条件进行优化,初步建立了一套适用于S.elongatus PCC 7942的qPCR实验体系.结果表明震荡培养至OD750≈0.4时,取10 m L蓝藻细胞起始提取实验,使用3 mg/m L溶菌酶处理10 min后,再经试剂盒法提取总RNA的策略,RNA得率最高且质量最好.蓝藻的qPCR优化结果显示c DNA终质量浓度0.1μg/μL,引物终浓度4 pmol/L,并根据引物对Tm值调整退火温度是最佳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红壳色文蛤(以下简称“红文蛤”,red Meretrix meretrix)的代谢差异,以单养池塘(D组)和虾蛤混养池塘(H组)的红文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生态学方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技术对其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养殖模式下共筛选出151种差异代谢物,京都基因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注释富集到9条代谢通路(P<0.05,IP>0.2),这些通路与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代谢合成有关,其中涉及多条代谢通路的谷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是关键差异代谢物。氨基酸验证结果表明,两种养殖模式下的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这与代谢组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虾蛤混养模式下红文蛤氨基酸代谢水平优于单养池塘,不同养殖模式可能通过影响红文蛤的氨基酸代谢,进而影响其免疫及抗氧化能力。上述结果可为红文蛤在不同养殖模式下的代谢响应机制研究和科学健康养殖及养殖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深海抗风浪网箱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数量性状差异数量,结果表明:头长/体长、尾柄高/尾柄长、体高/体长两者之比值差异都极为显著.而鳃耙数、背鳍鳍条数t检验结果差异不显著.由此反映了深海抗风浪网箱养出来的大黄鱼头大、尾柄细、体形较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瘦长.  相似文献   

17.
探讨12 h光照、12 h黑暗交替(LD)光制下松果体N-乙酰转移酶(NAT)基因的昼夜节律性表达。SD大鼠在LD光制下饲养4周后,在一昼夜内每隔4h采集一组松果体组织,提取总RNA,进行竞争性定量RT-PCR,测定不同昼夜时点(ZT)样品中NAT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用余弦函数获取节律参数,并经振幅检验分析是否存在昼夜节律。结果表明松果体NAT基因mRNA表达呈现昼夜节律性振荡(P<0.05),峰值(mRNA水平为1.07±0.23)和谷值(mRNA水平为0.61±0.15)分别位于ZT16和ZT4,峰值相位-241.80±14.94,振幅0.23±0.13,中值0.84±0.11。证实LD光制下松果体NAT基因存在明显的昼低夜高节律性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急性光周期紊乱对斑马鱼(Danio rerio)成鱼繁殖行为的影响。【方法】设置1个正常光周期组(对照组,12h光照∶12h黑暗),1个短光周期组(6h光照∶18h黑暗)和1个长光周期组(18h光照∶6h黑暗),分别连续暴露雌、雄斑马鱼成鱼3d,暴露结束后统计斑马鱼的繁殖行为参数,并分析光周期紊乱对斑马鱼繁殖行为的影响及该影响的性别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的情况相比:1)光周期紊乱严重干扰了斑马鱼雌雄成鱼共同进入产卵区的时间和频次,其中短光周期的影响更为严重;2)光周期紊乱明显干扰了雌雄斑马鱼分别进入产卵区域的时间,而对它们分别进入产卵区域的频次没有明显影响;3)光周期紊乱对斑马鱼繁殖行为的影响没有性别差异。【结论】光周期紊乱明显抑制斑马鱼的繁殖行为,短光周期的抑制作用更为严重,但这种影响没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9.
动物体的鲜重(FM)、干重(DM)、灰分重(AM)及其比值在不同分类群和不同生态型的动物类群中变化很大,其中 DM/FM 和 AM/DM 比值反映了动物体水、无机矿物质和有机物三者之间的比例,是了解动物体化学组成的两个重要参数.我们在进行直翅目蝗总科昆虫整体痕量元素含量分析的同时,测定和计算了35种蝗总科昆虫的AM/DM 比值,现将结果以及其它主要动植物类群的有关资料一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探究不同鲢鳙配比对多品种鱼类混养池塘水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养殖效能的影响,筛选出基于优良水质和产量的多品种混养的鲢鳙配比,为其规模化生态化养殖提供科学参考。设置鲢鳙配比为1∶1 (A组)、3∶7 (B组)和1∶9 (C组)3个试验组,每组同时配养相同密度的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鲫鱼(Carassius auratus)、鲤鱼(Cyprinus carpio)、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和胡子鲇(Clarias fuscus),进行为期194 d的养殖试验,期间共进行7次浮游动物样本采集和2次生长指标测定,分析各组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养殖效能指标。结果发现,A、B、C 3组试验组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类30种,其中轮虫种类最多,均占55%以上;B组的浮游动物种数最多,比A、C组分别高8.00%、3.85%;各组浮游动物密度为57-253 ind./L,生物量为0.32-8.22 mg/L。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及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为B组最高,分别为2.1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