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洞穴动物     
正"黑暗、潮湿、恒温,寂静的洞穴中并非死气沉沉,很多物种栖息其中,世代相传。它们究竟为什么来到阴暗的溶洞中?这其中又有多少秘密没有被人知晓?"洞穴是指人能进出的天然地下空间,而世界上绝大多数洞穴都是发育于碳酸盐岩中的喀斯特洞穴。这类洞穴系统具有独特的地下空间环境,从而产生了与地表完全不同的景致。特殊的洞穴坏境还塑造了别具一格的洞穴生态系统,黑暗、潮湿、令人感到可怕的洞穴也存在着生命的喧嚣、自然界的新陈代谢。形形色色的洞穴生物在这里生息、繁衍和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一组考古科学家在以色列北部一处穴居人洞穴中,发掘出了5.5万年前现代智人的头盖骨化石。科学家称,这说明现代人与穴居人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共同生活过。根据科学家的判断,这个头骨的主人生活的时期,正是非洲现代智人向其他大洲迁徙的时代。据悉,此次发现这块头盖骨的地方位于以色列北部一处洞穴中。此前就有考古学家发现,这块区域正是史前文明聚居的场所,他们在这里发掘到了大量的燧石和用骨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无边无际的撒哈拉沙漠曾把古埃及和非洲其它部分隔绝。这也就是说,尼罗河中下游一度非常昌盛的古埃及的石器时代文明,同非洲其它部分的关系不大,而约在二千年前开始的西非和中西非的金属时代的文明,只不过是尼罗河和北非文明扩散的产物,是横贯沙漠的贸易和接触的结果。但是,最近几年来由于发现了一些有关古代撒哈拉的材料,使这种看法动摇了。撒哈拉的塔西里地区多岩壁,岩壁的底部有很多洞穴。这些洞穴是古代居民的天然藏身  相似文献   

4.
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在我国广泛分布,在长期的水溶解作用下,地表形成奇特山峰,地下发育出各种通道洞穴,也称"喀斯特洞穴"。洞穴内接近恒温,可谓夏凉冬暖,因此曾是原始人和很多野生动物的"五星级"栖身之所。7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3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以及我国境内许多智人、新人,其化石或遗迹均发现在各类喀斯特洞穴中。此外洞穴中还发现了灵长目等多种动物的骨骼化石。如今人类早已舍弃洞穴,在舒适的建筑内安家,但是仍有很  相似文献   

5.
洞穴传奇阿富汗人与洞穴有着密切的关系,各地都有自己的洞穴传说,年轻人经常听父辈讲述“进入洞穴寻找金块的村民永远出不来”的故事。阿富汗洞穴最早是作为阿富汗人在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公元前4世纪)和成吉思汗入侵时的隐蔽所出现的。流传下来的阿富汗洞穴既有天然的,也有人工的,大洞穴有数千个,中小洞穴更是多得难以数计。  相似文献   

6.
刘演 《大自然》2015,(2):26-31
洞穴植物又称为洞穴弱光带植物,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洞穴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多。直至近些年,独特而丰富的洞生蕨类植物及种子植物才广泛被人们关注。随着新种不断被发现,最让人挠头的难题却出现了:我们到底该怎么给它们命名?岩溶洞穴,是指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碳酸盐岩,包括石灰岩和白云岩)被水溶蚀,或因机械侵蚀和崩塌等系列过程形成的洞穴。岩溶洞穴分布最集中的是我国南部及西南部,即黔、滇、桂、川、渝、  相似文献   

7.
在远古时代,洞穴是人类最佳的住所。而在今天,洞穴又是人们休闲游览和搜奇探险的理想去处。洞穴还与我国先辈发明火药(大约在公元808年)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火药的基本原料硝石就是从洞穴中采集的。我国是一个洞穴大国,早在公元前的数百年,便有有关洞穴的文字记载,是世界上文字记述洞穴最早的国家。三国时代(公元前206~公元265年)即有关于洞穴成因的分析。明末的徐霞客(1587—1641),通过在全国11个省区数百个洞穴的探测,更把对洞穴认识的科学水平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可惜他的著名著作《徐霞客游记》因长期未得到传播而很少…  相似文献   

8.
在对山东沂源螳螂河流域岩溶洞穴进行调查探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流域内洞穴发育特征探讨其内在的地学涵义.认为:1)流域内洞穴发育在纵向上分为三层,并与区内经历的地质时期与之对应;2)区内在华北唐山期(N1)的隆起比临城期(N2~Q1)隆起幅度较大;3)鲁山隆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地壳抬升的间歇期持续缓慢地进行,并由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弱.根据水平洞穴成因机理和区内洞穴展布特征,提取相关参数试探性建立流域地下水位演变的二维数学关系,这对流域喀斯特地下、地表水在空间上的演化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研究都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丹霞洞穴"作为丹霞微地貌形态在人类文化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石窟艺术、宗教寺院、悬棺墓葬、人居古寨等都是丹霞洞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对丹霞洞穴文化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故值得深入研究。以丹霞洞穴景观为例,分析悠久绵长丹霞洞穴文化的成因和其蕴含的人文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秦岭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的选择机制。方法对产仔育幼洞穴的性能和构造等物理参数及洞穴外部环境因子进行样方调查,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对所调查洞穴的物理属性进行分类。结果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选择的主要影响生态因子是坡型、干扰高度和隐蔽性等。结论洞穴内外生态因子的异质性是影响大熊猫洞穴选择的主要因素:大熊猫对偏岩型和隧道型两种洞穴具有较为相近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西南的滇、黔、桂地区,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云南的石林、广西的桂林、贵州的黄果树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在那些奇异、裸露的石灰岩石下面,有众多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溶洞和地下河,在这些地下河中生活着极其稀有而古老的活化石——洞穴鱼类。洞穴鱼类是特指那些  相似文献   

12.
当前国际岩溶洞穴学界研究热点——袁道先院士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16届国际洞穴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peleology,ICS)于2013年7月21日至29日在捷克举行,大会内容涉及洞穴及岩溶研究史、洞穴生物、洞穴调查开发与环境保护、岩溶气候及古气候记录、岩溶发生学等方面。当前国际岩溶洞穴科技创新的若干亮点有岩溶洞穴微生物、洞穴古水文重建、深源溶蚀作用岩溶(Hypogene karst)、水下洞穴次生沉积物(Phreatic overgrowths on speleothems,POS)与海平面变化、洞穴气候与古气候记录、锶(Sr)的地球化学运移、洞穴保护理念的发展、非碳酸盐岩洞穴中的碳酸盐岩次生沉积物的形成和古气候记录、洞穴雾气循环、冰川地区岩溶洞穴的形成机理等内容。通过大会的参与,意识到目前中国相关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国洞穴探险队伍较少,且没有形成规模,不利于岩溶科学知识的推广;同时中国岩溶洞穴研究学者的研究范围基本上都局限在地表或已探明洞穴,几无擅长探洞者,这大大限制了洞内岩溶科学问题的发现和研究工作的开展,是中国岩溶研究领域的一大缺憾。二是在探索岩溶形态发育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机理及研究技术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ICS是世界各国岩溶洞穴学研究者进行交流的大舞台,提交成果、口头展板报告、开设展台、广泛参与活动是展示本国岩溶洞穴学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和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但中国学者对此次大会重视程度不够,表现为提交研究成果少、口头报告展板报告少、没有开设展台等,这与中国丰富岩溶资源现状极不相称。建议国内广大岩溶洞穴研究者做好准备,积极参与2017年的第17届ICS,力争取得较大突破,为树立中国岩溶大国、强国形象而努力。  相似文献   

13.
《奇闻怪事》2012,(5):18-19
在大海的底部有不少洞穴,其中有些奇妙的洞中喷泉涌出,有的洞穴泛着蓝光,有的洞穴栖息着原生动物,有的洞穴成为海龟的坟地,还有的洞穴能使凶猛的鲨鱼变得异常温柔……海底洞穴的奇妙景象吸引了人们。近些年来,欧洲兴起洞穴潜水热,尽管有人进去后因迷了路找不到出口而丧生,但人们还是愿意带上潜水器,手持罗盘,腰拴通讯绳,头盔装上聚光灯,不断地往洞里潜,  相似文献   

14.
悬棺悬谜     
江西龙虎山,沿着卢溪河顺流而下,两岸的千尺绝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天然洞穴。由于这些洞穴都在距离水面20~100米的悬崖峭壁上,人们无法上去看个究竟。20世纪70年代,一些用于封闭洞口的木板因风化而掉落,洞里的秘密才露出端倪。原来,这是一种崖墓葬。随着更多的封门板跌落,越来越多的棺木重见天日。有的是群葬,仅一个洞穴里就放置了十几具棺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洞穴众多,洞穴作为一种资源已被广泛利用于人类的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洞穴旅游是洞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目前中国的旅游洞穴大多以观光旅游为主,而洞穴的特殊环境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旅游开发。除观光旅游外,还可开展体验、休闲避暑、疗养、探险等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16.
关键词     
《华东科技》2014,(7):10-11
洞穴生物新种:钩虾6月中旬以来,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对成都地区一些无人区的洞穴进行了一次针对洞穴昆虫的科考活动。考察活动中发现了大量洞穴生物。龙门山洞穴沟虾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物种。这种洞穴沟虾体长仅一厘米左右,与常见的虾外形差异很大,没有扇形的尾巴和长长的触角,身体里没有色素,几乎透明,甚至连眼睛也没有。  相似文献   

17.
《大自然》2020,(3)
正喀斯特洞穴是可溶性岩石因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下空间,内部常年黑暗无光,是一个与地表完全不同的地下环境。由于洞穴与外界的隔离性极高,所以几乎每一个洞穴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黑暗,也为那些生活于洞穴深处的生物蒙上了一层未知且神秘的面纱,洞穴蜘蛛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群体。  相似文献   

18.
黑方台自1968年以来共发生滑坡200余次,已发生的黄土滑坡中,多数滑坡后缘发育有黄土洞穴。黄土洞穴不仅使地表水快速入渗,同时也影响黄土斜坡的稳定性。通过现场调查与室内实验,并结合多期影像对比,数值模拟等方法对黄土洞穴发育特征、类型和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洞穴主要分为冲蚀型、潜蚀型和湿陷型且沿台塬边缘分布;黄土洞穴的发育主要受到灌溉水、裂缝和黄土崩解性影响。灌溉水沿裂缝等优势通道下渗可在局部形成小型洞穴,裂缝部位含水率明显较大。党川3#滑坡裂缝沿滑坡边缘分布,裂缝走向与黄土洞穴长轴方向基本一致。该研究可为黄土洞穴发育与滑坡防治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洞穴调查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洞穴发育因其特殊地质地理环境而居世界前列。但限於研究手段及探查设备,致使洞穴研究发展缓慢,洞穴资料较少,且不完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科学院的资助与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寿越研究员等与法国、比利时等国科学家合作,调查了湘、鄂、川、黔等省百余个洞穴,累计测量制图长度达140公里,对洞穴的形成与发育、洞穴沉积物、洞穴环境等作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创造了洞穴调查的新记录。在调查的洞穴系统中,长度1~5公里者20个,5~10公里者5个,大於10公里者3个。若以深度计,深100~200米者10个,200~300米者5个,300~400米者2  相似文献   

20.
从洞穴碎屑堆积物特征探讨洞穴发育及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岩溶洞穴碎屑沉积物结构特征及其矿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探讨岩溶洞穴的发育和形成的古环境.对洞穴石英砂表面微结构作扫描电镜观察研究,表明贵州构皮滩早期洞穴碎屑是在水动力较强的条件下形成的;对洞穴湖相沉积物作了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从而获得不同的古气候环境.如洛塔洞穴堆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早中更新世时为温暖湿润的气候,而晚更新世时为较干旱气候;通过洞穴砂的矿物成分分析,探索了洞穴本身的展布,为四川彭水岩溶区东西向洞穴系统的存在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