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济宁煤矿区地表塌陷积水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济宁煤矿区地表塌陷积水的时空演变规律,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等手段,对煤矿区1984-2013年的塌陷积水面积进行测算,分析了近30年来济宁采煤塌陷积水区的扩展变化情况,并利用Logistic回归建立塌陷积水面积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随着采矿活动增强,煤矿区塌陷积水面积逐渐扩大,但由于"边沉陷边治理"等原因,从2007年开始塌陷积水面积扩张速度有所减缓;采煤塌陷积水区主要集中在兖州煤田中部和济宁煤田南部,现已逐渐连成一片;预计未来10年内在枯水期地表塌陷积水面积将不会超过52 km2;加强煤矿区塌陷积水面积的测算与塌陷积水区的实时动态监测,可为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矿区地表塌陷过程中难以获取全面的形变信息问题,本文以河南某采煤塌陷区为研究区,首先,基于多源多时相光学遥感影像采用综合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提取开采塌陷区积水的空间展布情况;然后,利用SBAS-InSAR技术处理63景2017年3月19日至2021年4月27日Sentinel-1A影像,获取研究区地表形变信息。结果表明:2010-2019年间年均塌陷积水面积新增幅度基本平稳,2019-2021年间年均塌陷积水面积新增幅度减小;研究区最大形变速率为-60.42 mm/a,形变速率小于-15mm/a区域均有煤矿井工开采作业。本文方法有效的提取了开采塌陷区较长时期内地表形变信息和空间展布情况,为矿区地表塌陷监测提供新的思路,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矿区地表塌陷监测工作方法和流程,提高了遥感技术在矿区地表塌陷宏观、快速、准确监测的目的,为矿区塌陷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选取贵州省封家营煤矿为研究对象进行生态环评,采用hpMSPS模式进行地表沉陷预测,结果表明:封家营煤矿地表沉陷最终最大值为6.6 m,地表变形影响范围为0.39 km2。由于矿区范围内地表坡度较大,煤炭开采所造成的地表沉陷表现形式主要还是以地表裂缝、局部塌陷、崩塌和滑坡等现象为主。在分析煤矿开采所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从而为贵州省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而水利工程灌溉系统对于促进农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有效保障了农业的增收增产。当前由于受水资源匮乏等因素影响,使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应大力开展农业水利工程节能型灌溉系统建设,以提升水资源使用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文中结合景电工程,分析了当前农业水利工程灌溉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提出了改进与完善节水型灌溉系统建设工作的相应措施与技术,希望对后续相似工程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研究区煤矿排污水和塌陷塘水微量进行采样分析,并且在淮南采煤沉陷区水环境现状和主要污染风险因素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微量元素在煤矿排污废水与矿区塌陷塘水的浓度差异和微量元素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认为煤矿排污废水可能是塌陷塘水中Cd、Cr、Mn和Cu元素的主要来源.据此对采煤沉陷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出实施水体中微量元素超标污染治理,构建多种功能类型人工湿地,利用塌陷塘调节蓄水作用缓解季节性缺水,建立健全沉陷区水资源监测、利用和协调机制等建议,为矿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采矿扰动下的矿区土地复垦、生态修复及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依据,以芦岭矿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18a五期Landsat卫星影像数据,借助3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理论揭示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再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采矿扰动情景下矿区2025a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18a耕地和塌陷水域是芦岭矿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和建筑用地主要以转出为主,分别减少了11.4%和8.9%,塌陷水域主要以转入为主,18年间增加了13.7%;受采矿活动影响,耕地、建筑用地、塌陷水域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斑块分布不集中,景观格局朝着多样性、均衡性发展;2025a芦岭矿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塌陷水域为主,大范围塌陷积水造成耕地毁损和部分农村居民点永久消失,严重影响矿区生态平衡及人居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7.
采用Landsat多期遥感卫星影像与单位面积当量因子法,对黄土高原典型矿区——轩岗矿区1986—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轩岗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86年的22.18亿元减少到2015年的16.86亿元;2006年是轩岗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重要节点,变化斜率由2006年之前的-0.02变为之后的-0.5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小速率加快;煤矿开采对土地利用的扰动是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期内工矿用地、城镇和居民点用地持续增加,耕地、草地面积显著减少;轩岗矿区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敏感度指数均小于1,最大值为0.55,这说明生态服务价值对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参数不敏感。煤矿开采对于生态脆弱区生态服务价值具有负面影响,且随着煤矿开采活动的持续推进而呈加剧态势,亟须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矿区生态服务价值流失。  相似文献   

8.
湘中恩口-斗笠山煤矿区是南方典型的大水岩溶矿区。由于多年的开采,矿区内已产生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其中岩溶塌陷最为普遍而且危害严重。文章系统分析并全面总结了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预测了6个主要塌陷区。这将有助于有效治理岩溶塌陷,有助于我们及时地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农田区和荒漠保护区植被协同发展,通过石羊河流域下游某试验场原位试验研究农田荒漠过渡带包气带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农田荒漠过渡带上,荒漠区土壤包气带水盐运移与农田区灌溉息息相关。灌溉后,农田区土壤盐分随灌溉水进入地下水中,继而流向荒漠区,引起荒漠区表层土壤盐分大幅升高。水位调控后,灌溉对农田区表层土壤脱盐效果更好,盐分随灌溉水向下运移更深。同时,不仅农田区侧向流入荒漠区盐分减少,而且减少了浅层咸水进入荒漠区包气带土壤中的盐分,有效缓解了荒漠区表层土壤聚盐效应。  相似文献   

10.
刊中报     
我国煤炭采空塌陷率创高纪录煤炭行业粗放的经营方式,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研究人员测算出我国煤炭平均采空塌陷系数为0.24(公顷/万吨)。仅2002年,我国新增采空塌陷造成的经济损失累计已超过500亿元。重点煤矿的平均采空塌陷面积约占矿区含煤面积的十分之一。以山西为  相似文献   

11.
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成功转型为出发点,借鉴其经验,通过分析单家村煤矿矿区的旅游化复兴条件,提出工业旅游区、农业旅游区和采矿迹地旅游区三大区的开发设想,并针对各区设计相应的旅游项目,为采煤塌陷区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2.
长壁工作面矸石充填开采沉陷控制效果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简要介绍长壁工作面矸石充填采煤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长壁工作面矸石充填开采沉陷机理和过程,提出了矸石充填开采的有效充填厚度和等效开采厚度的概念,建立了长壁工作面矸石充填开采覆岩破坏和地表沉陷的预测模式。并结合兖州矿区某煤矿3煤采区地质采矿条件,分析研究了矸石充填开采沉陷控制的具体效果。  相似文献   

13.
煤矿开采地表沉陷监测及预测对于煤矿地表治理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详细阐述了煤矿地表沉陷监测及预测方法,并对其监测及预测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与分析。指出地表沉陷监测及预测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基于互联网+技术以及CCD和GPS组合传感器技术,对矿区监测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并进行数据处理,对处理后的数据实时传送到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根据监测结果实时调整监测区域达到最优监测效果;未来地表沉陷预测发展应考虑开采地质条件、开采工艺、开采深度、开采厚度等因素对于地表沉陷的影响,在预测的过程中确定因素的影响程度,合理选择预测方法,提高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阳城县煤矿区中小煤矿土地塌陷数量、类型、程度以及塌陷破坏特征的调查,分析了造成土地塌陷的原因,探讨了黄土丘陵区中小煤矿在采煤过程中造成土地塌陷与上覆岩性、地层构造、地形地貌、煤层开采条件、采煤与顶板管理方法的关系,以及土地塌陷规律,为今后综合治理土地塌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兴柯  李晓伟 《科技信息》2011,(15):352-352
由于煤矿地下开采范围大、开采层数多而开采深度有限,开采的影响一般都能发展到地表,波及到上覆岩层与地表的一些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对象。在开采影响波及到地表以后,受采动影响的地表从原有的标高向下沉降,从而在采空区上方形成一个比采空区面积大的多的下沉盆地。本文以葛店煤矿11031煤柱回采沉降情况为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开发了利用计算机串口通信技术实现数据实时监测的关键技术,该技术简捷有效,改变了煤炭企业一般采用全站仪等设备进行观测的做法,解决了夜间观测难度大,无法及时提供线路的变形数据的问题,可为维护工作带来方便,排除铁路行车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7.
贵州发耳煤矿尖山营滑坡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陡边坡地形条件进行煤层开采,极易引发地质灾害问题,给地质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以贵州发耳煤矿三采区的尖山营边坡为研究对象,查明了采空区分布情况及斜坡裂缝体系发育规律,结合该矿区地形地貌特征,分析该滑坡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开采沉陷诱发山体滑坡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煤层开采后,上覆岩层发生应力重分布,采空区边界形成拉应力集中区;上覆岩层产生以沉降为主的弯曲变形,而在坡肩和坡脚部位产生较明显水平向外位移;变形过程中先在采空区后边界部位产生裂缝,回采煤柱后,裂缝贯通,形成潜在滑面,该滑坡变形机制为塌落沉陷-拉裂-蠕滑。  相似文献   

18.
煤矿区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土地生态复垦,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有效地恢复矿区生态环境,扩大生态环境容量,保障煤矿区持续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煤矿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从煤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发展生态农业是煤矿区土地复垦的主要方向。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我国部分煤矿区已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并依据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演变出了多种实用的生态农业复垦模式。最后介绍了淮北市刘桥煤矿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与经验。  相似文献   

19.
以古交市采煤区为例,根据调查资料统计了因煤矿开采造成的各种地质灾害,分析了各种煤矿地质灾害的特点以及煤矿地质灾害的环境效应,得出采煤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严重的结论,为煤矿地质灾害的研究及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晋城矿区垂直套管完井、U型裸眼井、U型套管压裂井等主要的完井工艺为研究对象,从设计、井身结构、抽采效果及成本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提出当前晋城矿区煤层气井完井工艺须与煤矿矿井建设相结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