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是引起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2600万人死于各类血栓性疾病.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已形成的血栓常使用溶栓药治疗,而抗栓剂和抗凝剂能防止血栓形成和发展,这些治疗血栓性疾病有效手段的应用,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07,(19):52-52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显示,感染性疾病死亡在世界人口死因中约占1/3,其中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是肺炎)在感染性疾病死亡顺位中居首位。1986-1994年美国平均每年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约560万,直接医疗费用支出约84美元,其中≥65岁老年人占1/3,但医疗费用超过1/2(48亿美元)。在美国因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平均延长住院日5.9天,增加医疗费用20亿美元。  相似文献   

3.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纤维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年播种面积540万公顷左右,约占世界面积的15%;皮棉产量6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1].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2005年出口创汇约1160亿美元.我国主要植棉区覆盖农业人口达5亿之多,农村劳动力2亿以上,直接从事棉纺及相关行业人员超过1900万人,间接就业人员达到1亿人左右[1].因此,棉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约有9千万HBV携带者,全国现有慢性肝炎病人约3000万人,每年有40多万人死于这一病毒慢性感染所致的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干扰素和药物疗法,每年治疗费用在300~500亿元之间,乙肝的免疫治疗方法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5.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7年度报告称,1996年全球58亿人口中因癌症死亡的就有630万人,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2%,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死因.目前全球存活的癌症患者约7600余万人.每年新增癌症患者约1030余万人.  相似文献   

6.
[法国《快报》周刊2004年12月6日一期文章]题: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之最人口13亿,地球上每5个人中就有一位是中国人。拥有20个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00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国拥有几乎无限大的劳动力资源,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达7.52亿。银行的坏账数额达3000亿美元。中国从国外进口越来越多:2004年是5000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达1万亿美元。对美国的贸易盈余是1240亿美计2010年将达1万亿美元。对美国的贸易盈余是1240亿美元。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08,(10):61-61
高血压是目前全世界流行最广的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世界各国的患病率为10%~20%。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饮食结构的改变(尤其是高蛋白和高脂饮食)、社会竞争的加剧和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生率也在不断地逐年攀升。据我国10个省市35~74岁人群的调查资料显示,高血压的患病率已上升到27.2%,预计我国高血压病人已超过1.6亿!目前我国有脑卒中患者500余万,每年新发病150万人,死亡20万人,其中76%的人有高血压病史t冠心病患者约有1000万,65%有高血压病史。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21,(16):20-23
目前,全球平均不孕不育率在10%~15%左右,我国约为15%.中国不孕夫妇约为1200万~1500万对,自然妊娠人群流产率高达10%.另外,我国婴儿出生缺陷率为5.6%,每年新增约90万例患儿. 与此同时,世界老龄化现象严重,我国也不例外,2015年,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约为1.6,远低于人口世代更替水平2.1,"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也没能明显地缓解这种情况.2018年65岁以上人口已达1.67亿.按此趋势,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预计将占总人口数的35%,远高于世界平均22%的老龄人口比例.  相似文献   

9.
张亮 《科学大观园》2006,(12):85-86
我国各型肝炎患者正在呈现上升趋势,每年有近40万人死于肝脏疾病。肝炎的感染者全球都有分布,从世界人口来讲,60亿人口,当中20亿曾经感染HBV,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20亿感染过HBV有慢性 HBV感染病人有3.5到4亿,占全球人口大概6%,亚洲占三分之二,我们国家占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0.
1我国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专利战[1]简析1.1专利战的筹备 目前,台湾企业每年支付西方大厂的专利金约100亿美元,相当于3200亿新台币.相比之下,台湾当局每年的科研预算仅约500亿新台币.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水资源整体上短缺,年均降水总量约6.188万亿m3,年水资源总量约2.7约万亿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250m3,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亩均计算只有1300m3,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全国已有6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城镇缺水200亿m3以上,而农业用水每年亏缺300亿m3,农村有8000万人口饮水困难.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之一.水资源"瓶颈"问题目益显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13,(9):68-69
1918年3月4日,一处位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军营发生流感,接着中国、西班牙、英国都发生了流感。当时的症状只有头痛、高烧、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而已。但到了1918年秋季则在全球大量爆发,至1920年春季,在全世界造成约10亿人感染,近4000万人死亡。其名字来源,因为当时西班牙有800万人感染了流感,甚至连西班牙国王也感染了此病,所以被称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在1918~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2千5百万到4千万人死亡(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其全球平均致死率约为2.5%  相似文献   

13.
乙肝是全球发病率最高、传染性最强、危害最大的一类疾病,据统计,全球约有3.5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这个数字占了世界人口的5%。在我国有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约1.2亿,慢性乙肝病人约3000万。仅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数字来说,差不多占了全民总数的十分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11,(17):76-77
我国盐碱地1亿公顷,盐碱荒废地约3000万公顷。山东省盐碱荒废地133万余公顷。盐碱地是生态建设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也是潜在的发展空间。造林绿化、生态恢复一直是盐碱地环境改善和经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白蜡是木犀科白蜡属树种的总称,是传统的生态、经济、用材树种,也是重要的盐碱地造林绿化树种。  相似文献   

15.
<正>这是1961年以来全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远早于此前有关机构预期的“十四五”末期或2028年前后。人口负增长时代提前到来,影响有多大?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人口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其中,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进入负增长区间。  相似文献   

16.
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技成果》2008,(6):39-39
食源性疾病是一个巨大并不断扩大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每年发生40~60亿例食源性腹泻,发展中国家每年有1800万人口死于食源性腹泻,即使是在工业化国家,亦有30%以上的人群患食源性疾病。针对我国在食源性疾病,特别是食物中毒报告与监测方面缺乏健全体系的现况,对微生物病原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开展了重要监控技术的研究,并在14个省级监测点的密切配合下,建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及监测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农作物病虫草害受害面积大约2亿公顷(次),每年需要生产和使用农药约25万吨(有效成份).生物农药具有生产原料来源广泛,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毒副作用小、对环境兼容性好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农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08,(20):61-61
当代科学认为:纳豆是食品和医药领域中正在崛起的一颗明珠。日本人民食用纳豆上千年,是消耗纳豆最多的国家,约有400多家公司生产,年产量约22万吨,并将每年的7月10日订为纳豆节。1987年、1996年先后发现纳豆中含有的纳豆激酶可溶解血栓和吡啶二羧酸能有效杀灭病原性大肠杆菌后,便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9.
瑞士再保险公司在苏黎世宣布,2001年世界发生的人为和自然灾害共造成1150亿美元的损失,并导致3.3万人丧生。最严重的首推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该事件造成190亿美元的物质和经营损失,如果加上民事责任和人寿保险,损失可能高达770亿美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13,(8):85-86
1研究背景 马铃薯和番茄的晚疫病是一种遍及全球的毁灭性病害,每年仅给马铃薯生产造成的损失可高达100亿美元,我国每年损失在10亿美元以上。该病菌在自然界中的超强适应性,不仅给抗病品种带来巨大威胁,而且致使多种特效药物如甲霜灵、乙磷铝等的药效迅速降低。探寻新型抗菌药物对挽回农业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寻找新型农药是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然而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从常规土壤放线菌中发现新型先导化合物的速率已明显降低,不断重复发现已知化合物的现象严重困扰着世界各国的科研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