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柚子的老叶和嫩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差异,为柚子叶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无溶剂微波萃取法提取柚子老叶和嫩叶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以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个成分的相对含量.从柚子老叶和嫩叶的挥发油中分别分离鉴定出了59、51个化合物,分别占其挥发油总量的91.29%、87.45%,且2个部分的挥发性成分及含量差异性较大.柚子叶中的挥发性成分非常丰富,其中,许多化学成分具有芳香性或药理药效作用,在香精香料或医疗领域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另外,柚子老叶的得油率比嫩叶高,其挥发性成分也比嫩叶的丰富,故柚子叶的采收宜在生长后期. 相似文献
2.
对来自云南石林、德宏和西双版纳3个种植地薄荷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差异,为薄荷的种植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应用动态针捕集-气质联用法对3个种植地薄荷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探讨动态针捕集-气质联用法在天然植物挥发性成分分析中的适用性.从3个种植地的薄荷中共分离鉴定了44个挥发性成分,主要是单萜和倍半萜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发现石林和德宏种植薄荷的挥发性成分相似度很高,它们L-薄荷醇含量都达70%以上,西双版纳种植的薄荷与二者差别很大,主要成分为百里香酚(20.04%)、香芹酚(19.03%)和对伞花烃(12.19%)等.结果表明不同的生长环境对薄荷的化学组成有很大的影响,石林和德宏种植的薄荷中薄荷醇含量大,适合作为生产薄荷香型香精的香原料,可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和烟草等产业中,而西双版纳种植的薄荷含有很多的药理活性成分,可能更适合应用于传统中草药领域. 相似文献
3.
GC-MS 法分析姜属3种植物茎叶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紫色姜、黄斑姜、圆瓣姜3种姜属植物茎叶的挥发性成分.建立了同时蒸馏萃取 GC-MS 法对这3种植物茎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从3种植物的茎叶中共分离鉴定了139个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但挥发性成分的组成有显著差异.3种姜属植物茎叶的挥发性成分非常丰富,其中,许多化学成分具有芳香性或药理药效活性,在香精香料或医疗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灰绿黄堇挥发性成分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同时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灰绿黄堇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13个峰,并且确认了所含的全部化合物.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主要化学成分为: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46.80%);2—氨基苯甲酸—3.7—二甲基—1,6—辛二烯—3—酯(11.90%);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己烯—1—醇(10.66%);α—松油醇(8.31%)等,上述4种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77.67%.为进—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用渗漉法获取石油醚提取液,经活性炭脱色得到挥发性成分,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成分.结果表明:提取并分离出17种化合物,鉴定了其中14种化合物,占总油量的97.38%;岭南山竹子茎皮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以饱和的烷烃及脂肪酸为主,其中烷烃占6.93%,脂肪酸占78.97%.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云南西双版纳产的海南三七挥发性成分.采用同时蒸馏萃取GC-MS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从中分离鉴定了51个挥发性成分,主要的成分为α-蒎烯(6.83%)、茨烯(13.00%)、β-蒎烯(18.97%)、茨酮(5.80%)、沉香醇氧化物(5.11%)等.表明云南产海南三七挥发性成分较丰富,多为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其中蒎烯含量最高,且其中含有多种芳香性物质和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7.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GC-MS) 对浙江产石胡荽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鉴定出41种成分,并测定了其相对含量. 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反式-乙酸菊花烯酯 (42.18%)、4,4-三甲基-二环[3.2.0]-6-庚烯-2-醇 (6.85%)、石竹烯氧化物 (4.42%)、2-(2-甲基呋喃基)-5-甲基-呋喃 (3.76%)、棕榈酸 (3.55%)、2-甲基-5-(1-甲基乙基)-苯酚 (3.53%)、2-甲基丙醇酸-3,7-二甲基-2,6-辛二烯酯 (2.97%)、3,7-二甲基-2,6-辛二烯-1-醇 (2.93%)、麝香草酚 (2.88%) 及-葎草烯 (2.29%). 该研究为不同产地石胡荽的化学成分探索及其药用价值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桂南山姜茎叶和毛红豆蔻茎叶的挥发油,以不同的毛细管柱进行分析,找出最佳的分析条件,用归一化法测定各个成分的相对含量,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从桂南山姜茎叶的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了65个化合物,占其挥发油总成分的95.40%;从毛红豆蔻茎叶的挥发油中分别分离鉴定出了71个化合物,占其挥发油总成分的92.38%. 相似文献
9.
饶青青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1):61-65
采用蒸馏萃取法对湘西香醋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提取处理,利用气质联用仪测定了其中乙酸乙酯、乙醇、乳酸乙酯、2,3-丁二酮、3-羟基-2-丁酮、糠醛和2,3-丁二醇含量.分析测试条件为HP-INNOWAX毛细管气相色谱柱,进样口温度220℃,分流比40∶1,四级杆温度230℃,离子源温度230℃,SIM模式.结果表明,气质联用法测定湘西香醋中乙酸乙酯、乙醇、乳酸乙酯、2,3-丁二酮、3-羟基-2-丁酮、糠醛和2,3-丁二醇的线性关系系数在0.991~0.999之间,方法重复性小于10%,均满足测定需求,可用于湘西香醋中挥发性成分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黔产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的挥发油,采用GC-MS对其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测定研究,并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鉴别出56个挥发性成分,按峰面积比检出率占98.58%. 相似文献
11.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南京市紫金山24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24种植物中共检测出萜烯类、醇类、酮类、醛类、酯类、醚类、酚类及烷烃类等8类165种化学成分,其中,以萜烯和醇类为主。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的是白玉兰,其含量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71.99%;其次是扶芳藤(66.56%)、青桐(50.30%)及冬青(8.14%)。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的是冬青,其含量占挥发性物质总量78.53%;其次是黄连木(72.99%)、荚蒾(66.69%)、枫香(58.81%)、麻栎(56.10%)、香樟(54.46%)及白玉兰(7.48%)。 相似文献
12.
郁金和姜黄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对姜黄属中草药郁金和姜黄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郁金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大根香叶烯D、姜黄二酮和大根香叶酮; 姜黄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黄根醇、樟脑、- 姜黄烯、大根香叶酮、1- 甲基- 2, 3- 亚甲基- 4- 异丙基- 环己醇和桉叶油素.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3830/CC和分辨率为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对一次南支槽影响滇西南超级单体雹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 h以上深厚持久中气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和风速随高度增加等中尺度径向风场结构利于低层暖湿空气辐合进入云体和倾斜旋转上升,形成低层弱回波区(Weak Echo Region,WER)、钩状回波和中高层回波悬垂,北侧冷平流入侵形成“V”型槽口,保障超级单体雹暴持续4 h以上,冰雹粒子强烈散射作用形成旁瓣回波.径向风辐合增强并扩展至8 km高度,回波强度、顶高、50 dBz回波高度、-20℃层回波强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VIL)等参量波动增大,尤其中气旋非常利于超级单体发展和冰雹粒子生长,在中气旋到达强盛阶段(旋转速度≥10 m·s-1)26 min内5个特征参量先后出现最大值.南支槽前中层西南气流的汇合提供水汽条件,中低层强垂直风切变提供抬升动力条件,近地层中尺度辐合线创造对流触发条件,低层温湿度锋区提供对流不稳定,而上冷下暖及低层湿度适中、中层高湿、高层干的垂直结构加剧对... 相似文献
14.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检测合作猪肉挥发性风味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合作猪是我国特有的高原型小型原始地方品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合作猪背最长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该法共分离出93种物质,其中以醛类为主体,主要包括3-甲基丁醛和戊醛,另外醇类的(E)-3-己烯醇也有较高含量. 相似文献
15.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由于其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和高度可调的物理化学结构在气体吸附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与此同时MOFs的类半导体特性也使其成为了光催化领域内的研究热点.本文将MOFs的吸附与光催化两种作用过程结合讨论,提出MOFs材料基于两种作用协同去除室内低浓度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优势.从修饰MOFs的方法分类,综... 相似文献
16.
17.
稀土因独特的化学性质,在挥发性有机物(VOCs)催化净化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实际工程中应用十分广泛。综述了稀土材料在VOCs催化净化的研究机理和应用进展,并结合中国目前VOCs治理现状,探讨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云南124个气象站逐月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全球海表面温度(SST)资料以及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了云南2009—2012年连续4年干旱的气候特征,并从异常大气环流、海温、局地对流等方面分析了4年连续夏季干旱发生的成因.结果表明:①云南2009—2012年干旱是一次持续时间长,跨越春、夏、秋、冬四季、影响范围广的全省性严重干旱,最严重的区域主要是滇中及滇东南.并且是发生在云南降水减少的气候背景下.②2009—2012年夏季500 hPa欧亚地区高、中、低纬度的高度场分布不是很相似,但4年的环流配置形势表明东亚冷空气路径偏东,影响中国西南地区的冷空气偏弱,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云南.另外2009年和2010年副高位置偏西偏强,云南在其控制之下,不利于降水;而2011年和2012年副高位置偏北偏东,其外围的水汽不易输送到云南.③2009—2012年云南大部地区及其南侧的孟加拉湾地区高度场持续偏高,孟加拉湾附近的印缅槽不活跃或偏弱,也不利于南方水汽向云南界内输送.④El Nino事件发展期、La Nina事件衰弱期以及印度洋海温偏暖时都有利于云南干旱的发生和发展.⑤2009—2012年夏季云南局地及其以南大部地区基本维持低层辐散、高层辐合的垂直散度场配置,不利于上升运动的生成和发展.孟加拉湾及南海一带基本为西北或偏东气流控制,向北输送的水汽较常年偏弱,是造成云南连续4年夏季干旱少雨异常气候的直接原因之一.⑥2009—2012年连续4年夏季云南局地对流相对常年偏弱,这也是云南降水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