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假木豆脂溶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假木豆(Dendrolobium triangulare(Retz.)Schindl)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六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为正三十三烷醇(1),正二十八烷酸(2),正三十二烷醇(3)正三十四烷酸(4),正三十二烷(5),正二十九烷(6).化合物1-6均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线纹香茶菜(Isodon lophanthoides)地下部分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层析方法对线纹香茶菜地下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现代波谱学技术与理化性质等手段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线纹香茶菜地下部分70%丙酮-水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5个甾体类化合物和2个神经酰胺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4-烯-3-酮(1)、豆甾醇(2)、7α-羟基谷甾醇(3)、胡萝卜苷(4)、5α,6β-二羟基胡萝卜苷(5)、(2S,3S,4R,8E)-2-[(2′R)-2′-羟基-二十四酰氨基]-8-十八烯-1,3,4-三醇(6)、(2S,3R,4E,8Z)-1-O-β-D-葡萄糖-2-[(2′R)-2′-羟基-二十四酰氨基]-4,8-十八二烯-1,3-二醇(7)。结论:化合物1、3、5~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地下部分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人参茎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人参茎叶进行提取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对其中11个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分别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十六烷酸(3)、20(R)-原人参三醇(4)、20(R)/(S)-人参皂苷Rh2(5,6)、20(R)/(S)-人参皂苷Rh1(7,8)、20(S)-人参皂苷Rg3(9)、20(R)-达玛-3β,60α,12β,20,25五醇(10)、20(S)-人参皂甘Rg2(11), 其中化合物3为首次从五加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南海海域采集的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 sp.中分离了3个化合物.经IR,FABMS,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它们的化学结构为:(24S)-麦角甾-5-烯-3β,7α-二醇,Δ4,5(E), Δ8,9(E)-鞘胺醇-正十六碳酰胺,(2S,3R,4E,8E)-1-(β-D-吡喃葡萄糖甙)-N-[(R)-2′-羟基-二十碳酰基] -9-甲基-4,8-二烯-1,3-二醇-2-氨基-十八烷,其中第3个化合物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在体外抗癌活性筛选结果指导下,通过粗提、萃取、反复柱层析及重结晶等方法,对滇产柄果海桐(Pittosporum podocarpum Gagnep)枝叶的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出7个单体的结构,分别是二十四酸甘油酯(1),β–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2),β–豆甾醇(3),咖啡酸(4),(2S,3S,4R,8E)–2–[(2R)–2–羟基二十五酰胺]–8–十八碳烯–1,3,4–三醇(5),楤木脑甙(6),葡萄糖(7).单体1-7均属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细胞毒试验表明,单体2,3,5,6具有细胞毒活性,对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的IC_(50)分别为12.0、4.6、20.0μg/mL和14.0μg/mL.  相似文献   

6.
从采自于海南岛三亚附近海域的扭曲肉芝软珊瑚 Sarcophyton tortuosum Tix.-Dur中,分离提取得到5个纯化合物,通过综合波谱解析和化学转化鉴定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为:1个四萜化合物methyl sarcotortuoate,3个甾醇:1β,3β,5α,6β-四羟基-25-乙酰氧基-麦角甾醇,24( S )-麦角甾烷-3β,5α,6β,25-四醇,23-甲基-24( S )-麦角甾烷-3β,5α,6β-三醇,1个神经酰胺( 2S,3R, 2′S,4E,8E )-Δ4(5),Δ8(9)-鞘氨醇-2′-羟基-十六碳酰胺.  相似文献   

7.
从担子菌大白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 Massee)新鲜子实体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各种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1),5α,8α-桥氧-(22E,24R)-麦角--6,22-二烯-3β-醇(2),(2S,3S,4R,2’R)-2-(2’-羟基二十-碳酰胺基)-三十烷基-1,3,4-三醇(3),腺嘌呤核苷(4),烟酸(5)。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型HPLC等方法从马铃薯内生真菌E02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了13个化合物,其结构通过波谱学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大黄素-8-单甲醚(1)、6-羟基芦荟大黄素-8-单甲醚(2)、1,6-二羟基-3-甲基氧杂蒽酮-8-羧酸酯(3)、硫赭曲菌素(4)、neuchromenin(5)、柠檬霉素(6)、8-去甲基杜鹃素(7)、5-羟甲基-2-呋喃甲酸(8)、原儿茶酸(9)、尿嘧啶(10)、麦角固醇(11)、(2S,3S,4R,2'R)-2-(2'-羟基二十四碳酰胺)十八烷-1,3,4-三醇(12)和甘露醇(13).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三叶鬼针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产于广西靖西的三叶鬼针草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中分离纯化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常数测定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金丝桃苷(hyperin 1),香豆素(coumarin 2),水扬酸(salicylic acid 3),5,7-二羟基色原酮(5,7-dihydroxychromone 4),1-苯基-1,3,5-三庚炔(1-phenylhepta-1,3,5-triyne 5),苯甲酸(benzoic acid 6),豆甾醇(stigmastero 7),十六烷酸(palnitic acid 8),十四烷酸(octacosane 9),二十八烷烃(octacosane 10),β-谷甾醇(β-sitosterol 11),胡萝卜苷(daucosterol 12),其中化合物4 ~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从山楝枝叶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包括4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及1个甾体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分别鉴定为15-羟基-α-杜松醇(1),1S,4S,5S,10R-4,10-愈创木烷二醇(2),4(15)-桉叶烯-1β,6β-二醇(3),4(15)-桉叶烯-1β,6α-二醇(4),3α,16β,20,22-四羟基麦角甾-5,24(28)-二烯(5).其中,化合物1、2为首次从山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杀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3、4对卤虫(Artemiasalina)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提示该类化合物在杀虫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滇产宽叶鼠麴草(Gnaphalium adnatum)枝叶粗提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采用反复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的方法分离纯化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现代谱学方法和理化常数测定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7-O-(2′-异戊烯基)-5-羟基-1(3H)-异苯并呋喃酮(1),7-O-(β-D-葡萄糖苷)-5-羟基-1(3H)-异苯并呋喃酮(2),5,7-二羟基-1(3H)-异苯并呋喃酮(3),银椴苷(4),4-(3′,4′-苯甲氧基)-3-甲基-3-烯-2-酮(5),对苯二甲酸-(正丁基-异丁基)-二醇酯(6),3β-香树脂醇(7),4,22-二烯-3-酮豆甾烷(8),4,22-二烯-3-酮-6β-羟基豆甾烷(9),5,22-二烯-7-酮-3β-羟基豆甾烷(10),5-烯-7-酮-3β-羟基豆甾烷(11),二十四烷酸甘油酯(12),豆甾醇(13),胡萝卜苷(14).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野荆芥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野荆芥(CaryopteristernifloraMaxim.)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9种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和理化常数测定确定其结构为软酯酸 1 甘油脂(1),齐墩果酸(2),acacetin 7 rutinoside(3),agnu side(4),β 谷甾醇(5),豆甾醇(6),胡萝卜甙(7),三十二烷醇(8)和三十四烷酸(9),其中1~4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和纯化,从文山西域旌节花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五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方法及光谱分析鉴定为:三十酸(tricontanoic acid Ⅰ),三十酸甲酯(methyl tricontanoateⅡ),正二十六烷(hexacosaneⅢ).正二十九烷(nonacosaneⅣ),正三十醇(triacontanolⅤ)。所有化合物均系首次从该种植物分到。  相似文献   

14.
对傣药坡扣Homalomena gigantea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表明:从傣药坡扣中分离得到5个脑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O-β-D-glueopyranosyl-(2S,3R,4E,8Z)-2-[2'(R)-hydroxyhexadecanoyl-amino]-4,8-octadecadiene-1,3-diol(1)、1-O-β-D-glucopyranosyl-(2S,3R,4E,8Z)-2-[2'(R)-hydroxyoctadecanoyl-amino]-4,8-octadecadiene-1,3-diol(2)、1-O-β-D-glucopyranosyl-(2S,3R,4E,8Z)-2-[2'(R)-hydroxyicosanoyl-amino]-4,8-octadecadiene-1,3-diol(3)、1-O-β-D-glucopyranosyl-(2S,3R,4E,8Z)-2-[2'(R)-hydroxydocosanoyl-amino]-4,8-octadecadiene-1,3-diol(4)、1-O-β-D-glucopyranosyl-(2S,3R,4E,8Z)-2-[2'(R)-hydroxytetracosanoyl-amino]-4,8-octadecadiene-1,3-diol(5).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维药多伞阿魏(Ferula ferulaeoides)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 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和HRMS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各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计算电子圆二色谱法(ECD)判定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 同时运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在人源乳腺癌(MCF-7)细胞系上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 结果从多伞阿魏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 (2- hydroxyl- 4- methoxybenzoyl)- 2S*- hydroxy- 5,9,13- trimethyl- 4(E),8(E),12- tetradecatrien- 1- one ( 1 ),愈创木醇 ( 2 ),1- (2,4- dihydroxyphenyl)- 3,7,11- trimethyl- 3- vinyl- 6(E),10- dodecadiene- 1- one ( 3 ),dshamirone ( 4 ),2,3- dihydro-7- hydroxy- 2S*,3R*- dimethyl- 2- [4,8-dimethyl- 3(E),7- nonadienyl]- furo[3,2-c]coumarin ( 5 ),3- (2-hydroxyl-4-methoxybenzoyl)- 4S*,5R*- dimethyl- 5- [4,8- dimethyl- 3(E),7(E)- nonadien- 1- yl]tetrahydro- 2- furanone ( 6 ),fukanedone A ( 7 ),2,3- dihydro- 7- methoxy- 2S*,3R*- dimethyl- 2- [4- methyl- 5- (4-methyl-2-furyl)- 3(E)- pentenyl]- furo[3,2-c]coumarin ( 8 ),伞形花素 ( 9 ),2,3- dihydro- 7- methoxy- 2S*,3S*- dimethyl- 3- [4,8- dimethyl- 3(E),7- nonadienyl]- furo[3,2-c]coumarin ( 10 ),2,3- dihydro- 7- methoxy- 2S*,3R*- dimethyl- 3- [4,8-dimethyl-3(E),7-nonadienyl]- furo[3,2-c]coumarin ( 11 ),2,3- dihydro- 7- hydroxy- 2S*,3R*- dimethyl- 3- [4,8- dimethyl- 3(E),7- nonadienyl]- furo[3,2-c]coumarin ( 12 ),2,3- dihydro- 7- methoxy- 2S*,3R*- dimethyl- 2- [4,8- dimethyl- 3(E),7- nonadienyl]- furo[3,2-c]coumarin ( 13 ),2,3- dihydro- 7- methoxy- 2R*,3R*- dimethyl- 2- [4,8- dimethyl- 3(E),7- nonadienyl]- furo[3,2-c]coumarin ( 14 ),ferulaeone C ( 15 ). 其中,化合物 1 为新杂萜类化合物,化合物 9 是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化合物 3 、 4 、 5 和 15 表现出潜在的抗肿瘤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5.11,12.98,18.01和12.87 μmol/L.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南海海域采集的乌绿草虫软珊瑚Cespitularia cocerulea May中分离到3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它们的化学结构为:(2S,3R,2 R,4E,8E)-N-(2-羟基-正二十碳酰基)-9-甲基-4,8-二烯-1,3-二羟基-2-氨基-十九烷(1),Δ4,5(E),Δ8,9(E)-鞘胺醇-正十六碳酰胺(2)和麦角甾-3β,5α,6β-三醇(3),其中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东北岩高兰的正己烷萃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正二十烷酸(1),正三十四烷醇(2),苯丙酸(3),苯甲酸(4),豆甾醇(5),其中化合物1, 2, 4, 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半卧狗娃花中的三萜及甾体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半卧狗娃花(Heteropappus semiprostGriers)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8个三萜及甾体化合物,经红外光谱(IR),质谱(MS),核磁共振谱(NMR)分析及结合标样对照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木栓烷-3β-醇-27-酸(1),木栓酮(2),达玛烷-20,24-二烯-3β-醇(3),达玛烷-20,24-二烯-3β-乙酰基(4),α-波甾醇(5),大戟二烯醇(6),β-谷甾醇(7),豆甾醇(8).除了(2)和(7)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百尾参Disporum Cantoniense(Lour.)Merr.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离与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百尾参根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正十七烷(1),正二十五烷(2),正十九烷醇(3),棕榈酸(4),硬脂酸(5),二十二烷酸(6),蔗糖(7)。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采用硅胶柱层析、ODS反相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HPLC等色谱分离方法对薜荔(Ficus pumila)叶8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比对文献,分别鉴定为:3-hydroxy-damascone (1),月桂酸乙酯(2),马桑酸(3),13-hydroxy-(9Z,11E,15E)-octadecatrienoic acid (4),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5),苄醇-β-D-葡萄糖苷(6)和2-[4-(3-hydroxypropyl)-2-methoxyphenoxy]-propane-1,3-diol (7)。其中化合物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A549细胞显示出一定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32.21μg/mL。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对测试的4株人体致病菌和2株弧菌均无明显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