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丽丽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170-172,180
毛泽东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他在教育子女上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教育子女"要完全靠自己",思想上严格要求,学习上时刻督促,希望"学成为国服务",生活上绝不允许搞任何特殊化。研究、学习和宣传毛泽东的家教方法,有利于广大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以毛泽东为榜样,自觉地严肃家教,使子女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3.
杨劼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18(6):20-24
文章从比较文化的视角对《老子》的修身之道进行了分析。《老子》中的修身之道具有“内向超越”的维度,这不同于西方的“外向超越”。在《老子》中身不离道,道不离身,体性一如,在与道俱化中无己成己,而道动于返,用于弱,归于化。 相似文献
4.
5.
儒家与道家常被看作是一个出世,一个入世。其实,儒道二者在修身思想上有许多一致之处。通过对儒家经典《周易》与道家经典《老子》修身之道作一比较,可看出儒道两家在修身思想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立足于湖湘文化的"士大夫之学",具有坚忍不拔、卓厉敢死的坚毅品格和博观约取、实践检验、另辟蹊径的为学精神,其学习思想的核心价值是重实践,这和"为己"、"自得"之旨是一以贯之的,也是湖湘文化传统的最重要的特征.曾国藩的学习思想对于推进洋务运动、解决中西文化撞击,具有无庸置疑的积极作用.曾国藩的读书为学之道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7.
儒家认为道德教育首先是对教育者的要求,在道德问题面前,教育者必须首先反思自己,而不是只对受教育者的指责。这种在问题面前要求教育者首先有道德“道之以德”的方法是一种真正具有“德性”的教育方法,对于改善当前因方法造成的德育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历史上,教子有方,堪作“母仪”者,颇不乏人。如,重视“胎教”与育儿的周文王之母太任;以“劳之善”,“逸之害”的人生哲理晓喻儿子的公文伯之母敬姜;身为史学家、教育家并著《女诫》以教诲之的班昭;封责子并晓以廉洁之道的陶侃之母,等等。而他们之中,事迹流传最为久远,影响最为深广的,可以说无过于孟轲之母孟母了。 孟母,这位连姓名也没流传下来的妇女,既无什么超凡的本领,又无什么宏论巨著,何以二千多年来一直受人崇敬、被人颂扬不已呢?那原因不是别的,只在于她是我国古代当之无愧的“母教一人”(见邹县孟庙孟母殿旁“母教一人”碑),即: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位道德高尚的母亲仪范和女家庭教育家,在她的教子事迹中蕴含着深刻的“母教”原理。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的教子之道,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收到了巨大的效果。今天,我们拟就孟母的教子之道这个古老的问题,作番新的考察和探索,使之在代家庭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党旺旺 《渭南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3(1):75-78
曾国藩一贯重视人才,有着颇具传统道德色彩的人才观念。他认为举贤用能既是治世之道,也是“仁”德之举;主张在用人原则上要广收慎用,珍视国家“名器”;在用人标准上,强调要德才兼顾,重视品德优劣;他还认为,人才以陶冶而成,主张对人才应以身垂范,“勤教严绳”,尤其要注重诚、廉、俭、勤诸德之养成。 相似文献
10.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中 ,蕴涵着丰富的廉政思想。通过对从“以俸养廉”、“以德养廉”、“以法养德”等古代养廉之道的评析 ,认为对其的“扬弃”,能为我们正确理解“以德治国” ,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反腐倡廉之路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赵建坤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10,(1):31-33
宋璟是唐朝著名宰相、杰出的政治家,他为官刚直、清正廉洁、体恤百姓、依法办事,对唐初“开元盛世”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的为官之道对今天吏治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仍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老子第一个提出了"道"这一哲学范畴。"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基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系统中的核心范畴。"道论"是老子对中国哲学思想史的主要贡献之一,他的另一个杰出贡献是朴素的辩证法。"道"字在老子之前早就流行,它的本意是指行路,以后其字义不断抽象化、普遍化,同时也多样化层次化了。但在老子之前,"道"字还停留在形而下学的范围,其最广泛的应用是"天道"、"人道"、"地道"三者,但仍都是有限的事物。老子的《道德经》,首次阐明了道的无限性、超越性、自然性和普遍性,这就使"道"摆脱了感性色彩,上升为最高哲学概念。本文就将以"道"为中心简单阐述老子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14.
刘英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9,(9):247-248
黄以明的书法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风貌,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它“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堪称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最典型地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是中华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15.
16.
凡病皆有治,治有治道,治莫如养,治养都循大道。《黄帝内经》中大量篇幅都论述治养之术,所施术乃依据 对天的认识。天至极,人的认识无限,这是《内经》作者对治养之大道所执的信念。 相似文献
17.
张树俊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6):20-24
“淮南三王”王艮、王栋、王襞三人在思想上有继承关系,但在佛道问题上却有不同的认识。王艮以正宗儒学家自居,但也承认佛道有佛道的作用,所以他虽然对佛道不感兴趣,但也不排斥佛道。王栋强调经世济用,他认为儒学主于经世,而佛道清虚寂静,不能为社会所用,所以他讨厌佛道,排斥佛道。王襞与他们截然不同,他高度认识佛道的功能,并钟情于佛道,成为泰州学派中少有的佛道热心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越南山水相连,有着长久、特殊和复杂的关系。久远的不讲,就说近代,两国关系经历了大起大落,好的时候,亲如兄弟,不好的时候,兵戎相见,“近而不亲”似为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近代,中国与越南的传统关系遭到彻底破坏。19世纪,法国侵犯越南,越成为法国的殖民属国。二战期间,日本染指越南,战后法国又卷土重来。20世纪60年代美国侵略越南,发动了惨烈的越南战争。一个国家遭受如此多劫难,实为少见。 相似文献
19.
韩愈的《师说》对我国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教师角色的传统定位,然而,韩愈在《师说》中所说的"道"并非指的是一种具体而微的"专业知识",而是指对孔孟学说及其伦理精神的热爱、认同、实践和无止境的追求。所说的"传道"并非指的是现代教学论意义上的"传递知识",而是指传承一种自尧舜以来生生不息的实践儒家之道(即仁义)的精神、意志和旨趣。所说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非是指"知识所在的地方,就是教师所在的地方",而是指"凡是具有这种精神的人都是值得学习的教师",反之就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教师。 相似文献
20.
李胜垒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23,(1):9-15
在宋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朱熹对儒家的朋友之道进行了诠释,将朋友关系拉回到五伦体系之中。朋友关系和其他人伦关系一样,均是天理之义,是天叙的存在秩序,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特点,且在五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五伦的基石。通过对诚、忠等概念的辨析,朱熹详细地阐释了朋友间相处的“信”这一道德规范,并分析了朋友之间为何要以“信”为交往的准则。朱熹重视朋友相处在人格完善上的重要意义,将其视为变化气质、圣贤人格养成的重要途径。孔孟所确立的朋友之道在朱熹的诠释之下,具有了成熟而完备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