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研究区野外实测地层-沉积剖面为基础,根据岩石学、沉积构造及古生物化石等分析,以确定晚三叠世苟鲁山克措组的沉积体系特征及环境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区内主要发育陆棚、碎屑海岸和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并可进一步划分为浅海陆棚、潮坪、扇三角洲前缘和扇三角洲平原4种亚相。受区域构造演化的控制,苟鲁山克措组沉积期,研究区经历了由海到陆的沉积演化过程,T_3g~1期发育浅海陆棚亚相;T_3g~2期海水开始退出,区内主体为潮坪亚相;T_3g~3期过渡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T_3g~4—T_3g~5期海水完全退去,区内发育扇三角洲平原亚相。  相似文献   

2.
黔中隆起北部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页岩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黔中隆起北部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沉积特征.通过野外露头及结合前人资料,分析表明研究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沉积环境为浅水陆棚与深水陆棚的交替:五峰组黑色页岩段为深水陆棚;五峰组观音桥段为浅水陆棚;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段为深水陆棚;龙马溪组泥岩-灰岩段为浅水陆棚.沉积环境的明显差异直接导致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主要有机地化参数(如TOC)的不同,TOC质量分数较高的黑色页岩段集中在五峰组下段与龙马溪组下段,为页岩气发育的有利层段.  相似文献   

3.
贺兰山地区寒武-奥陶纪地层发育良好,屡序完整.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贺兰山小区.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辛集组、朱砂洞组、陶思沟组、胡鲁斯台组、阿不切亥组、马家沟组、米钵山组构成.通过对各岩石地层单位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的分析研究表明,贺兰山地区寒武-臭陶纪为陆表海沉积,其地史演化由陆源碎屑海岸—浅海陆棚—台地边缘浅滩—台地潮坪相—陆棚内缘斜坡相组成.整个寒武纪时期基本以滨海-浅海为主,奥陶纪期间地壳缓慢下降,海侵逐渐扩大,奥陶纪中叶达到高潮形成次深海.奥陶纪晚期受构连运动的影响,地壳隆起,海水退去结束了陆表海沉积,贺兰山地区进入风化剥蚀阶段.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体系,进而为寻找有利砂体及高产天然气聚集区提供依据.依据研究结果,认为子洲地区上古生界主要发育障壁海岸及浅海陆棚2种沉积体系;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本溪组发育障壁岛-泻湖相;太原组在研究区东部及西南部形成浅海陆棚沉积,在中部和西北部形成潮坪沉积.砂坪及障壁岛虽然分布局限,但发育的砂体物性较好,可以作为天然气储层.  相似文献   

5.
探讨四川西昌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沉积环境和油气勘探前景.基于仅有的探井——喜德1井,结合野外剖面,开展露头观察、薄片鉴定和孔渗测试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灯影组在西昌盆地与四川盆地相同,可以划分为4段.除了灯三段发育浅海陆棚相,灯影组其他层段主要为潮坪-潟湖相.西昌盆地灯影组沉积岩相、地层序列与四川盆地一致,表明灯影组沉积期...  相似文献   

6.
利用野外实测剖面和区域地质资料,在地层划分和对比、构造格局研究以及早中泥盆世研究基础上,从点—线—面的沉积相分析入手,将晚泥盆世的弗拉斯期和法门期作为一个编图单元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恢复了东北地区晚泥盆世的岩相古地理面貌。研究表明,晚泥盆世东北地区主要发育浅海陆棚沉积体系(浅海陆棚相)、无障壁海岸沉积体系(滨海相)、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相)、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相、台缘斜坡相)和障壁海岸沉积体系(潟湖、潮坪相);存在额尔古纳和松辽两个主要古陆区,其余地区以滨、浅海相沉积为主。黑龙江小河里河、内蒙古卧都河地区发育三角洲相沉积;苏尼特左旗西南部受到海侵影响,海侵方向由西向东,发育滨海相沉积;沿贺根山-扎兰屯一线仍为陆间洋盆俯冲形成的蛇绿混杂岩带。  相似文献   

7.
利用野外实测剖面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在地层划分、对比和构造格局研究基础上,从点-线-面的沉积相分析入手,将中泥盆世分为艾费尔期、吉维特期两个编图单元,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恢复了东北地区中泥盆世的岩相古地理面貌。研究表明,中泥盆世东北地区艾费尔期沉积环境多为浅海陆棚相碎屑岩沉积及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佳木斯-松嫩微板块部分地区及额尔古纳-兴安微板块为古陆;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哈诺敖包一带为滨海沼泽相沉积。吉维特期出现大规模海退,主要表现为:研究区南部沿西拉木伦缝合带一线未见沉积;延寿县马鞍山福兴屯一带发育福兴屯组湖相沉积;兴安海区西南段东乌珠穆沁旗一带的塔尔巴格特组表现为进积-加积型层序,由艾费尔期泥鳅河组浅海沉积过渡为滨海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8.
雪峰山志留系前陆盆地分布在湘中—湘西北—四川盆地,是上扬子板块主要的盆地类型,但目前针对该前陆盆地沉积特征和页岩气勘探潜力的研究少见。根据野外资料、测井资料和分析测试资料分析了湘西北和湘中地区前陆盆地沉积建造过程和页岩气勘探潜力。结果表明,湘中前陆盆地前渊带以浊积扇和浅海陆棚相沉积为主,而湘西北隆后盆地沉积相类型丰富,包括潮坪相、浅海陆棚相、滨岸相、三角洲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等。虽然前渊带和隆后盆地沉积相类型和沉积厚度差异较大,但沉积旋回的划分却一致,因此,前渊带和隆后盆地相互连通,雪峰山对其两侧盆地的遮挡作用有限。大量的地球化学测试分析表明,研究区隆后盆地页岩的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类型均较四川盆地的焦石坝差。湖南地区志留系页岩各项地化指标较差的主要原因是其缺少龙马溪组第一旋回的黑色碳质页岩。  相似文献   

9.
上奥陶统五峰组观音桥段一直存在着深水和浅水成因的争论。据此本文通过岩心、露头、岩矿测试、有机地化和元素分析等资料,对观音桥段基本的地质特征和沉积古环境进行分析,并与上、下围岩进行对比,探讨其成因模式及页岩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赫南特冰期全球海平面骤降,鄂西地区具有陆源输入量低、上升洋流活跃、滞留程度中等和海洋生产力高的特点,而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在不同地区差异明显,这种差异受海平面变化和沉积前古地貌共同控制,进而影响着观音桥段的岩性展布;在隆后凹陷区,底水氧化还原状态受海平面下降影响相对较弱,以贫氧环境为主,有机质和浮游生物的保存条件较好,岩性以富有机质深水硅质页岩沉积为主,与上、下围岩岩性基本一致,体积压裂可以穿越该段同时对两套富气页岩进行产层改造,为勘探开发有利区域;而在隆起区周缘,海平面下降导致水体变浅明显,底水以富氧环境为主,保存条件变差,岩性以贫有机质的浅水介壳灰岩或泥质灰岩沉积为主,对上、下围岩产生明显的隔断,体积压裂难以穿越该段,产层改造效果差,为次级有利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了下扬子地区中上志留统砂质风暴岩的特征,详细的研究了巢县狮子口志留系坟头组剖面的沉积序列。根据沉积相标志,对古坏境进行了分析,认为志留系的砂质风暴岩主要发育在近滨和外陆棚之间的垂直层序中。文中通过对风暴岩的剖面结构和沉积序列等特征的研究和对比,建立了本区的浅海陆棚地带的砂质风暴岩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1.
位于上扬子地块东南缘的黔东南石阡地区,下古生界地层连续发育,地质现象丰富,是研究扬子台地演化最有利的地区之一。根据野外勘查、实测剖面以及镜下薄片观察资料,识别出陆棚相、台地边缘相、台地相、潮坪相4种沉积相类型,并对扬子碳酸盐岩台地的演化过程进行精细刻画,建立其台地演化模式,研究台地由出现至成熟至衰亡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黔东南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台地演化经历过建设期、发展期、逆演化期3个明显阶段。第二世早期(清虚洞组沉积期)黔南地区开始出现碳酸盐岩沉积,晚期完整的台、坡、盆格局形成;特马豆克期,碳酸盐岩沉积累计厚度达千余米,为发展期的顶峰;早奥陶世大坪期,受郁南运动影响,黔东地区由局限台地向开阔台地转变,受郁南运动的持续影响,台地逐渐向缓坡相过渡,沉积了大套的碎屑岩以及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积的缓坡相岩石组合,拉开了碳酸盐岩台地逆向的序幕。晚奥陶世末,黔中隆起、雪峰隆起相继形成,毕节—遵义—石阡—铜仁一线以南抬升遭受剥蚀,五峰组、龙马溪组地层缺失,中上扬子碳酸盐岩台地的演化迎来终结。  相似文献   

12.
详细研究了西秦岭南带中志留统岩石学特征,对遭受重结晶作用的碳酸盐岩进行了结构成因分类。分析了该区中志留世的沉积环境及变化特征。在该区发现的层孔虫生物礁及其它“浅水”标志,表明志留纪时,为若尔盖微古陆北侧的边缘浅海环境。西部为局限陆棚环境,可分为:局限内陆棚、海湾、礁滩-泻湖-潮坪(孤立台地)等亚环境;东部为开阔陆棚环境,可分为浅海砂滩、内陆棚、外陆棚等亚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为了认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本溪组、太原组混合沉积特征,利用区域地质、钻/测井和岩芯资料,对碳酸盐-碎屑岩混合沉积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溪组-太原组既是带障壁海岸的海陆过渡相沉积,又是混合沉积;本溪组混积层岩性组合主要为碎屑岩、煤层夹灰岩,而太原组为灰岩夹泥岩及煤层组成;本溪组发育混积相类型为混积潮坪、混积瀉湖、混积障壁砂坝,太原组发育混积台地;结合区域沉积资料总结出了两种沉积相组合模式——本溪组发育混积障壁海岸相、太原组发育混积陆棚相;构造、海平面变化和气候是影响混积发育和组合模式的主要因素,其中,陆表海多期次海侵是混积主要原因。混合沉积决定了本溪组具有丰富的烃源岩、优质储集体和多套生储盖组合,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层位。  相似文献   

14.
中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横向分布及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前人研究资料和野外露头剖面详细观测及样品实测数据,讨论了中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的横向分布特征,探讨了烃源岩横向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中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围绕中扬子碳酸盐台地呈环状分布;台地内没有烃源岩发育,向洋一侧烃源岩逐渐加厚.研究区下寒武统烃源岩的分布受控于早寒武世早期盆地原型的分布,烃源岩的发育受沉积相控制.烃源岩所发育的相带均为陆棚边缘盆地相,早寒武世沧浪浦期—龙王庙期的浅海陆棚相、滨浅海相、台缘滩相、台缘斜坡相、局限台地相等沉积相带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有机质含量均较低,烃源岩发育极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滇东地区含磷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认为渔户村组小歪头山段和雨碌段(待补段)分别代表一级碳酸盐磷酸盐台地上二级台地和台凹相区的同时异相沉积。晋宁、安宁地区中谊村段的白泥层与中白云岩层为上下关系,中白云岩层为上磷矿层下部的相变。根据20条含磷地层剖面的地层相分析进行相区划分,并作出中谊村段下磷矿层和上磷矿层两个沉积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图。  相似文献   

16.
以沉积大地构造背景分析为基础,指出塔里木板块南缘由拉张背景转变为挤压,大地构造运动造成的东西向坳隆相间的古地形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内柯坪塔格组的沉积格局和沉积发育史.结合沉积相的精细解释,将柯坪塔格组划分为潮坪-陆棚-潮坪三个沉积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7.
扬子地区上奥陶—下志留统生物钡特征及其古生产力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Ba和Ti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扬子地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钡质量分数为855.63~1872.33mg/kg;采用标准陆源物质扣除法获得的生物钡质量分数为612.17~1711.81mg/kg,占总钡质量分数的60.74%~91.98%,平均为76.73%.总钡和生源钡含量变化趋势明显,均在五峰组上部明显升高.根据钡的古生产力计算模型估算了古生产力状况,并探讨了古生产力变化的影响因素,认为五峰晚期古生产力升高与当时全球气候变冷所引发的上升洋流和海平面下降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8.
番禺隆起新近系层序、沉积演化与地层圈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分析钻井、地震等资料,将区内新近系划分为14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又可以海泛面为界细分为3~5个四级层序或体系域.层序界面和水进面与浮游有孔虫的丰度和分异度变化有密切关系.结合钻井约束的地震沉积学分析,可识别出低位域(辫状河)三角洲、河流三角洲、浅海陆棚等沉积体系.地层属性分析揭示了三角洲前缘沉积在平面上特有的环状结构.以四级层序为地层单元的沉积相平面编图可很好地反映不同体系域的沉积相演化.区内的层序结构和沉积相带演化主要受到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区内存在5种潜在的岩性地层或构造-地层圈闭,由断裂坡折带控制的低位域三角洲砂体已由勘探证实可形成重要的构造-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19.
山西柳林成家庄剖面太原组沉积环境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西柳林成家庄剖面太原组地层宏观岩性特征、结构特征、古生物种类及组合、垂向沉积序列、石灰岩微相及地化的综合研究,分析了该段地层的沉积环境,石灰岩属碳酸盐潮下亚相沉积,包括开阔潮下和局限潮下微相;泥岩与煤层为障壁砂坝-泻湖沉积体系中的潮坪沉积,包括泥坪和泥炭坪微相。  相似文献   

20.
陕西西乡三郎铺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剖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的陕西省西乡县三郎铺奥陶——志留系界线剖面地层连续、出露良好、化石丰富,是陕西汉中地区最好的界线剖面。作者详细研究了界线附近的笔石,将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划分为八个笔石带,这是首次在汉中地区建立较完善的界线附近笔石带。通过研究发现本区原划归下志留统的龙马溪组底部,产有丰富的上奥陶统顶部Diplograptus bohemicus带的笔石。本区龙马溪组是一个跨奥陶系与志留系的岩石地层单位。“Hirnantia-Dalmanitina层”位于Diplograptus bohemicus带之下,应划归奥陶系,相当于五峰阶第五笔石带(W5)上部至第六笔石带(W6)下部。通过本剖面笔石动物群分析、属种统计、笔石胎管刺发育特征等研究,再次论证将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置于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带之底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