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结晶白云岩的形成机制与白云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作为川东北三叠系飞仙关组作为重要储层的结晶白云岩(包括用以对比的原始结构保存的粒屑白云岩)的结构、元素构成、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碳、氧、锶同位素特征,以及结晶白云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讨论了这类白云岩形成的流体、温度和白云化机制,解释了结晶白云岩具有较好物性的原因。川东北飞仙关组结晶白云岩主要由细—中晶的平直晶面半自形—自形晶白云石构成,缺乏可进行均一化温度分析的气-液两相包裹体,具有低的锰、铁含量和较高的锶含量,显示较低温条件下海水或海源流体在白云化过程中的控制作用。结晶白云岩的碳、氧、锶同位素组成说明先驱鲕粒灰岩的碳是其主要碳源,白云化流体主要是早三叠世印度阶晚期海水,其次是奥伦尼克阶海水,白云化作用发生时鲕粒灰岩处于埋藏深度<1km的埋藏阶段,40~60℃的温度主要由地热增温提供,台地内部埋藏环境的热对流模式可以解释川东北飞仙关组结晶白云岩的形成机制。开江—梁平台棚以东的孤立(或半孤立)碳酸盐台地具有陡峻的边缘,两侧同时对海水开放,鲕粒岩分布层位较低(飞1—飞2段)都有利于热对流作用,台地内较为发育的蒸发盐造成纵向热传导率的差异并加强台内热对流。在白云岩分布样式的控制机理上,由于高渗透率鲕粒岩仅分布在台地边缘,使得海水进入台地后的垂向对流大于水平对流,白云化作用发生在台地边缘,飞3段鲕粒岩没有足够时间完成白云化,台地边缘结晶白云岩的体积向上减少。另外,川东北还存在回流白云化作用和塞卜哈白云化作用,由此形成的白云岩主要分布在台地上部或顶部,保留有很好的原始粒屑灰岩与泥微晶灰岩的结构,具有与同期海水类似的锶同位素组成,稍低的δ13 C值和偏正的δ18 O值以及稍高的锰、铁含量,显示白云化流体是同期海水,白云化系统对大气环境相对开放,白云化流体盐度高于同期海水。由于结晶白云岩是在不对大气水环境开放、但对非同期海水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白云化反应的外来CO2-3较少,白云化过程岩石孔隙相对增加,储层质量较好。原始结构保存的粒屑白云岩是在对大气水环境相对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白云化反应的外来CO2-3较多,白云化过程岩石孔隙增加有限甚至减少,白云岩为差储层或致密层。开江—梁平台棚以西的镶边陆棚飞仙关组虽然也发育高能环境的鲕粒灰岩或其他高能环境的粒屑灰岩,但形成优质储层结晶白云岩的条件差于台棚以东的孤立(或半孤立)碳酸盐台地。  相似文献   

2.
根据白云石的沉积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理论,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学特征进行了多种技术分析,认为飞仙关组白云岩有混合水白云石化和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两种成因类型。混合水白云石化形成的鲕粒白云岩主要沿台地边缘呈带状分布,回流渗透白云石化形成的膏质泥晶白云岩或膏质砂屑白云岩呈片状分布于泻湖环境中。进行了白云石化分区分带研究,为下步勘探部署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白云岩以其次生晶间孔隙发育、易于形成高孔高渗优质油气储层为特征,长期以来受到地质学界的高度重视.早期白云石晶体自形程度及晶间孔隙的发育程度除受白云石化成岩流体的影响外,还受原岩储渗性能的控制.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白云岩主要存在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混合水白云石化和埋藏白云石化3种成因模式和至少3期次云化.白云岩化并...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川东北地区从1963年石油沟构造巴3井首次在飞一段钻获天然气开始,到福成寨、板东、黄草峡构造上相继发现飞仙关组气藏,渡口河构造的渡1井在飞仙关组钻遇孔隙型白云岩,获天然气流,罗家寨、铁山坡、金珠坪等一批飞仙关组鲕滩整装气藏的勘探历程。分析了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气藏的烃源条件、储集条件、盖层条件,指出飞仙关组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上二叠统及飞仙关组自身为其主要烃源;其储集岩类型主要为鲕粒云岩和溶孔鲕粒灰岩两大类。评价预测了储层发育有利区带。分析了气藏的形成过程,认为可划分为古油藏阶段、大气藏阶段、古气藏调整定型阶段等三个阶段。从地质构造、沉积相分布、圈闭要素等角度剖析了罗家寨等构造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形成机理和气藏特征。  相似文献   

5.
川东北元坝地区飞仙关组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利用铸体薄片、普通薄片、能谱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技术手段,研究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岩石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表明飞仙关组发育的灰岩可以划分为微晶灰岩、藻灰岩和颗粒灰岩,其中微晶灰岩和颗粒灰岩又分别细分为5个小类和4个小类;白云岩包括微晶白云岩、膏化微晶白云岩和粪球粒微晶白云岩,但以微晶白云岩为主。飞仙关组成岩作用主要有泥晶化、压实-压溶、胶结、重结晶、交代、白云石化、溶蚀、充填和破裂等作用,其中胶结作用可分为3期,溶蚀作用也可分为3期。建立了重要储层段飞二段的成岩序列,结果表明成岩作用中充填作用最强,胶结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次之,泥晶化、溶蚀、重结晶及破裂作用较弱,白云石化作用最弱。胶结作用和充填作用是飞二段储集性变差的主要原因,但倘若局部地区受到较强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改造,如热液白云石化、破裂作用等,就易形成较好的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6.
基于川东-渝北地区重要剖面、钻井资料和地震相分析,结合岩石薄片鉴定以及古生物、岩石学等沉积相标志,对川东-渝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礁(滩)、滩组合规律及控制因素进行详细解剖。结果表明,研究区可以划分为完整礁滩组合和不完整的礁滩组合两种类型,进一步将此两种组合类型分别细分为5种次级组合类型,其中完整的长兴组礁(滩)+飞仙关组滩组合类型更具储集意义,尤以长兴组台缘礁+飞仙关组台缘滩组合在礁顶、滩顶白云石化作用最强烈,储层最为发育。礁滩组合发育类型往往受沉积环境演化、海平面升降、古构造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陈志斌 《科技信息》2010,(6):120-120,122
本文在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建模的基础上,采用薄片观察、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手段,对达州-宣汉地区鸡唱剖面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特征、成岩作用和成岩演化序列进行系统描述,认为该区飞仙关组飞二段鲕粒滩储层沉积相-成岩相演化与飞二段经历的两次海平面下降关系密切。储层的物性演化亦为海退过程同步的海水环境下的胶结成岩作用和混合水环境下的不充分的白云石化作用所决定。  相似文献   

8.
在综述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白云岩成因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内主要由泥—微晶白云石和细—中晶白云石组成的岩石进行岩石学特征、有序度特征、阴极发光特征、同位素特征的研究,并对成岩流体温度、古盐度分析,认为:主要由泥—微晶白云石组成的岩石,如泥—微晶白云岩、藻纹层白云岩等,这类岩石的白云石化作用为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而主要由细—中晶白云石组成的岩石,如晶粒白云岩、鲕粒白云岩、残余鲕粒白云岩等,这类岩石的白云石化作用是由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引起。通过对锶同位素的聚集分布规律分析后认为,该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发生在一个封闭体系中。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飞仙关组是近年来我国发现的重要天然气储集层,已成为我国油气的重点勘探地区之一。通过对川东北长兴-飞仙关组地层沉积相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储层发育的机制。研究发现,川东北地区长兴-飞仙关组主要发育有陆棚、缓坡、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及台地边缘礁滩等沉积单元,台地边缘礁滩相为该区最有利的储层微相,礁、滩相发育有关的各种颗粒岩、泥粒岩或鲕粒岩,经白云石化和选择性埋藏溶解作用形成的各种次生孔、洞、缝的储渗体,它们被周围致密岩体的包围、封堵及上覆含泥质、膏质岩层封盖而形成圈闭。  相似文献   

10.
川东北毛坝地区海相地层主要目的层为飞仙关组。通过对毛坝地区飞仙关组取心井岩心的细致观察和详细研究,结合薄片等手段,对毛坝503—2H井、毛坝4井、毛坝6井展开了裂缝描述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裂缝主要发育在飞仙关组一、二段台缘滩亚相鲕粒滩微相中,飞三段次之,飞四段最少。裂缝类型以低角度裂缝为主,开启程度较低,多被方解石、黑色沥青质完全充填。裂缝发育受构造、沉积因素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川东地区在早三叠世飞仙期沉积环境是在继承晚二叠世沉积环境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台地上相带分化明显 ,广泛的发育鲕粒滩体 ,滩体随着台地的发展而逐渐迁移。根据勘探资料 ,可以划分出 4个较厚的鲕粒岩分布区。川东飞仙关组目前已钻获众多的鲕滩工业井 ,其储层均位于鲕粒岩发育较厚的区块的溶孔白云岩及溶孔灰岩中 ,并获得了较大的工业储量 ,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2.
以岩石结构分析为基础,结合自云石有序度和Sr含量及Sr同位素等资料,对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广泛发育的白云岩成因进行研究,从中识别出准同生白云岩和埋藏白云岩两种成因类型.其中具有储集意义的仅为多期次埋藏交代成因的成岩白云岩,包括鲕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两种主要结构类型.综合成岩埋藏白云岩的结构与有序度和Sr含量及Sr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可将埋藏白云化过程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成岩阶段.各阶段储层白云岩的岩石结构虽然有显著的差别,但微量元素Sr含量和Sr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与周源性,不仅显示了埋藏白云化流体为具备早三叠世海水Sr同位素组成特征的海源地层水而与大气淡水无关,同时反映了多期次的埋藏白云化作用是发生在继承性发展演化的过程中的和相对封闭的体系中,因此,对储层的发育和天然气的聚集成藏都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13.
罗家寨气田由罗家寨构造和磙子坪构造组成,是四川东北部地区的主力气田,三叠系飞仙关组是四川盆地继石炭系后最优质的接替储层,在勘探初期对该构造就采用先进设备获得了大量优良的常规和成像测井资料,基于这些测井资料,对罗家寨气田的储层划分标准、流体性质判别和单井产能预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罗家寨气田飞仙关组储层为白云岩溶孔-溶洞型鲕滩储层,储集空间包括多种孔隙喉道、溶洞和裂缝,罗家寨构造属孔隙型储层,磙子坪构造为裂缝-孔隙型储层。为罗家寨气田进一步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Reef and oolitic gas reservoirs in the Permian Changxing and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both the Luojiazhai-Puguang and Longgang areas of the Sichuan Basin, but the accumulation scal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differ greatly. In fact, the two areas have more differences than they have similarities. Similarities include: (1) the lithology, properties and types of porosity of the reef and oolitic reservoirs are primarily consistent in the two areas; (2) well-developed regional caprocks that seal the fluid system; and (3) accumulation process histories, with liquid hydrocarbon charging at an early stage, cracking into gas at a high to over-mature stage, adjustment of gas reservoirs at an uplifting stage, and final reservoir generation at a late stage. Differences include: (1) gas accumulations in the Luojiazhai-Puguang area that are dominated by oil-type cracked gas, with multiple and sufficient gas sources, contrasting with gas accumulations in the Longgang area that are dominated by coal-sourced gas with insufficient gas sources; (2) heterogeneity and horizontal diversity of reservoirs in the Longgang area that are stronger than in the Luojiazhai-Puguang area; and (3) the development of deep and large faults in the Luojiazhai-Puguang area that link source, reservoir and migration pathways, contrasting with poorly developed faults in Longgang area, where laterally variable fractures are the major migration pathway. Because of these differences, abundant large-scale structurally-controlled gas accumulations are developed in the Luojiazhai-Puguang area, whereas lithology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Longgang area where accumulations are smaller-scale and have lower gas-bearing abundance. We suggest that future exploration for reef and oolitic gas accumulation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NE Sichuan and NW Sichuan Jiulongshan. In particular,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Longgang and Kaijiang-Liangping Bay has the best potential for new discoveries.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页岩气藏和连续型-非连续型气藏基本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四川盆地是一个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了两套海相优质烃源岩(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其有机质成熟度高(R_o=1.5%~6%),绝大多数地区普遍不利于页岩气藏的形成;另发育两套海陆过渡相(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优质烃源岩,其成熟度相对较低(R_o=0.7%~3%),在川西南-川南地区具有较有利的页岩气勘探前景.四川盆地页岩烃源岩排烃效率高, 为大规模油气藏提供了烃源;多存在晚期快速隆升调整过程, 为吸附气的解吸创造了条件.页岩气藏经历了早期地质条件优越、生物气高效成藏,中期深埋地腹、原油裂解气快速成藏,晚期快速隆升、脱溶气和解吸气调整成藏等过程.四川叠合盆地油气藏具有多样性特征, 发育了从非连续型到连续型完整序列的油气藏类型.典型的非连续型气藏主要是指构造圈闭(以及部分构造-岩性圈闭)气藏,其圈闭相对独立,非连续分布, 储集空间类型以孔隙型为主.震旦系威远气田、川东石炭系气田群及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气藏群等具有相对典型的非连续型气藏特征.非连续型-连续型过渡气藏介于连续型气藏与非连续型气藏之间,呈分散状或连续状分布, 圈闭类型多以复合圈闭为主,可发育有裂缝圈闭(川东南二叠系阳新统气藏)及岩性圈闭(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储集空间以裂缝型或次生溶孔为主,非均质性强,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四川盆地连续型气藏应以页岩气藏为主, 但现今未有成功勘探开发页岩气藏的实例.四川叠合盆地具有多旋回构造-沉积演化、优质烃源岩分布的区域性、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天然气的活动性,及油气成藏经历了生物气、吸附气、裂解气、脱溶气和解吸气演替等多样性特征.因此,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和研究应形成常规与非常规、连续型与非连续型、原生与次生油气藏的立体勘探和研究局面, 尤其应加强非连续型-连续型过渡油气藏特征、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川东三叠系飞四段滩相鲕粒灰岩储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川东华蓥山地区陈家湾剖面地质调查,首次发现在飞四段存在滩相鲕粒灰岩地层.通过对该地层岩性、物性、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等特征研究,认为属于鲕粒滩相沉积,储集性能好.飞四段储层以溶孔为主,裂缝次之,属裂缝 溶孔型储层.飞四段滩相鲕粒灰岩储层的发现,为川东地区飞仙关组天然气的勘探提供了新的目的层.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的勘探实践表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是在大面积致密岩石背景之下发育的与滩相有关的孔隙储渗体,总体上具有成带、成片分布的趋势,同时局部又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在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完善下三叠统储层的地震预测技术,充分利用已有的地震资料成果,主要针对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常规地震相识别技术进一步深化,开展储层预测研究,探索了一套适于开江—梁平古海槽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常规地震相识别技术。  相似文献   

18.
通过沉积相剖面、岩石结构和多项地球化学指标、油气源岩性质对比及流体非均质性与运移路径分析等新技术方法,运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流体成藏动力学新理论,研究了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和长兴组白云岩成因和成藏特征,确定此2个层位的优质生物礁相和鲕滩相白云岩储层成因主要与成岩期的埋藏白云岩化作用有关,都属于同源流体和同一流体输导体系控制的多期次、多阶段埋藏白云岩化与连续的重结晶作用产物,论证了飞仙关组和长兴组与埋藏白云岩化作用及多期次油气运移、充注和成藏过程也受同一流体输导体系和同一油气源控制。依据埋藏白云岩化过程的成岩系统划分与成藏过程在时空上的耦合匹配关系,提出以通源断裂/裂隙带为核心的,由断裂/裂隙带、不整合面和优质礁、滩相白云岩储层构成的复合输导体系为主控因素的统一"成岩-成藏系统"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