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圣叹说:《水浒》“一部书中写一百七人最易,写宋江最难。故读此一部书者,亦读一百七人传最易,读宋江传最难也。当此书写一百七人处,皆直笔也,好即真好,劣即真劣。若写宋江则不然,骤读之而全好,再读之而好劣相伴,又再读之而好不胜劣,又卒读之全劣无好矣。”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奇异的现象呢? 他说:“则是褒贬固在笔墨之外也。”又说皆出于“深文曲笔”。  相似文献   

2.
(一)字形衍变:大与太“大”,与“太”,今音殊异,字形有别.但历史地考查、我们就会发现,“大”、“太”本同出一宗,后来衍变而异.篆文“大”“象人形”(见《说文》).“象人首、手、足皆具,而可以参天地,是为大”(见段氏《说文解字注》).《广韵》徒盖切,读如tài,湖南、四川有人读“大”为“tài”乃古音之遗;又音转作唐佐切(泰、歌之转),陕西人、山西晋南人也读“大”为“tuo”;《集韵》他达切,即普通话之dà.“太”不见《说文》,它作为后出字脱胎于“泰”.《说文》“泰,滑也,从艹从水大(tài)声,(?),古文泰”.从艹从水者,以手掬水,则水易从指缝中流出,故训“滑”.“泰”隶省作“汏”,(与浙米之“汏”同形,后人误为“汰”),则“泰”之本义也由“汰”来表达(今淘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是一个最小说家的小说家。沈从文最怕的是别人把他的作品当作通俗小说来读。他不无忧虑地告诉人们:“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然而不幸而言中。自他的作品出现以来,多多少少专家教授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的题材,不外乎鬼狐仙怪,畸人异行,但又做到了“每篇各具局面,排场不一”(《读聊斋杂说》),绝不雷同、重复;篇幅一般都是比较短小的,却又能以咫尺之幅,而尽龙腾虎跃之势,不给人一览无余之感。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固然源于内容的丰富多彩,但也与作者巧妙地组织安排作品的情节结构大有关系。对此,清代人的评点已屡有涉及。他们虽然多是在作品的某些局部冥会幽探,往往不能放眼于作品与形象的整体,而许多见解诚如他们自许的那样是“皆从书缝中看出”(《读聊斋杂说》),深得作者构思运笔之妙。本文即结合他们的评点,探索《聊斋志异》情节结构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5.
马欣 《科技信息》2011,(36):197-198
偶然机会拜读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人,喜欢上他的叙事风格。表面上他的作品看似有些乱,却在其中透出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气质。搜索一下,发现喜欢王小波的人很多,一度还兴起过王小波热。"王小波就像一个接头暗号,这些人从别人对王小波的喜爱程度辨别对方是否同类。"他的作品有趣,充满智慧,然而更吸引人的地方是渗透在其字里行间的自由精神,让人读之如饮甘醇,以为找到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借林黛玉教导香菱学诗,显示他的关于诗歌创作的见解:一是:先从几家著名的诗人作品里读上几百首,“细心揣摩透熟”,做个“底子”;然后,是广泛地“一看”古代优秀诗人的经验。林黛玉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五言律读一二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王易)、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这番话,我们应该领会她的精神。意思是说:先对王维、杜甫、李白的诗细心揣摩透熟几百首,做个底子,以后旁及陶、应、谢诸家,融会而贯通之,这样就不愁不会咏诗。黛玉讲的是学诗的基本功,先对王维、杜甫、李白三个著名作家  相似文献   

7.
论阅读情感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所产生并对行为动作进行制约的一种内心体验。阅读情感,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作品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高级情感体验。情感,在其表现形态上,并不是一种能单独存在的东西,不是人的行为的简单伴随物,而是对人的行为及其它心理能力发生强有力影响的重要因素。它往往通过感知觉而“粘附”于一定的表象之中,古人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郑玄《诗大序》)就是指的这种“粘附”现象。由于文章是以“言”来…  相似文献   

8.
人人都有名字.人的名字就是用一个字或几个字跟姓合起来代表一个人,以区别于别的人.故一个名字就是一个人的文字信息符号.名字也常常含有取名者对这个人的某种期望.如“李志远”,意在期望他志向远大,“张福民”则期望他为民造福等.  相似文献   

9.
《劝导》是英国19世纪初杰出的女小说家简·奥斯丁的最后一部作品,尽管有些人认为这是她最乏味、最缺少喜剧气氛的一部小说,但在戴维·戴彻斯看来,它是“所有有经验的奥斯丁读者最终最为推崇的一部小说”,也是“最具洞察力和最成熟”[1]的一部作品。那么,这部小说的“洞察力”和“成熟”表现在何处呢?依笔者之见,它的重要表现之一即在于它那不同于作者以往作品的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一、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18世纪在英国文学史上被称为“理性时代”,它的主要特征是“人是理智的而社会是理性的,特别是当人受了正当的教育,社会经过贤明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读《庄》漫笔之四王锺陵一由于“必死于暴人之前”、“莫则传言者殃”、“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此种行事环境的险恶,从而产生出破除师心及戒之慎之、勿积伐而美这样内外两个方面的要求,既外于心智,又竦惧于“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  相似文献   

11.
“无我之境”的典型范例——读沈从文的小说《丈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作家沈从文小说 《丈夫》看不到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 也看不到跌宕起伏的性格场面, 看到的只是作者描写一些日常生活场景, 刻画一些常见的人物, 冷静、客观地叙述一些平凡而揪心的事件, 把自己对家乡的爱而怨, 对故乡人民的同情与希望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作家这种不靠抽象说教而是通过 “生活现象”的形象描绘显示了他爱憎的合理主张, 他的作品表面看似无爱憎, 处处 “无我”, 实则爱憎流注其间, 处处 “有我”。更能表现作家沈从文的小说散文从容平淡, 隽永有味, “无我之境”的特色风格  相似文献   

12.
《五蠹》篇是“战国”后期新兴地主阶级的重要思想家韩非的主要作品之一。传说,《五蠹》和韩非的另一作品《孤愤》流传到秦国,秦始皇读到时,对文章中警辟的见解,透彻的论述,赞叹不已。说:“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能见到此人并和他交游的话,死了也甘心!(事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由此可见,中  相似文献   

13.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一位多产作曲家,他的作品约1500首,几乎遍及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在他的创作中,仅是独唱艺术歌曲就有600多首,而且在他生前就有很多歌曲流传开来。由于舒伯特在歌曲创作方面有很大成就,故被人们称为“歌曲之王”。其实,他的器乐创作不管是钢琴小品或是乐队作品,都不乏其优秀范例。舒伯特不仅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作曲家,也是浪漫乐派的奠基者之一。  相似文献   

14.
说诗经《卷耳》篇主人公即采卷耳者,最有影响的是朱熹的《诗集传》。在《卷耳》首章四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下朱熹曰:“赋也。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故赋此诗。托言方采卷耳、未满顷筐,而心适念其君子,故不能复采,而寘之大道之旁也”。(引见《诗集传·卷耳》,重点号是笔者所加,下同)朱熹对“赋”有特定的解释,他在《葛蕈》首六句下第一次出现所谓“赋”下释“赋”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直言”,就不是“曲言”,亦不是“隐  相似文献   

15.
马格利特作为20世纪比利时最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作品透射出无限的创意和让人愈读愈香的芬芳。研究马格利特这些创意的来源对于我们绘画作品的立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从马格利特创作思想的来源入手,深入发掘其作品中充满神秘、悖理的哲学诗意性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黄炎之战”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战争神话.关于这个神话却有许多未解之迷,仅其发生的地域就颇多争议,盖古说失传,今人多要根据秦汉时代附会古传之地名为说.而附会之地名又常非一.故致聚讼纷纭,此皆不察古事之故也.本文就想谈谈我们对此问题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人笔下的“日本”与“日本人”读中国作家描写日本的作品,可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悖论:“日本”与“日本人”常常处于分裂的状态,前者的美丽、令人神往与后者的丑陋、令人厌恶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在中国作家描写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中很少看到。《留东外史》(不肖生,1914年)是第一部描写中国人留学东瀛的长篇小说,写所谓的学子在日本鬼混,吃喝嫖赌,洋相出尽,但仍具强烈的爱国之心。一位精通武术的留学生叫黄文汉,专门与日本警察过不去,想方设法捉弄他们,还教训过狂妄无知、军国主义思想严重的日本军官中村清八。在武术比赛中,他智勇兼施,连挫东洋大力士,为中国人争了光。然而,同样是这个黄  相似文献   

18.
艺术创作不应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元四家”中的倪元林,其作品存世最多,他的作品也有早期、中期和后期之分,相应反映出“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忘我之境”的艺术特色,为元代绘画和中国古代绘画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艺术创作不应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元四家”中的倪元林,其作品存世最多,他的作品也有早期、中期和后期之分,相应反映出“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忘我之境”的艺术特色,为元代绘画和中国古代绘画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赛珍珠并非职业旅行家,亦非旅游文学家.从其创作兴趣和文风看,其传记亦非游记.她是以一个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和东西文化交流探索家的特殊身份,进入了“游程“的各个细节,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特殊情怀,对异国的所见所闻进行了细腻的描述.其对“大地之旅“感性认识之深刻,对“几个世界“情感抒发之彻底,使得其传记作品在“不经意“间具备了游记的特点.故可从“赛珍珠传记作品是游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赛珍珠传记作品的非一般游记文学价值“、“赛珍珠传记作品的旅游欣赏“等几个方面对其传记作品进行游记文学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