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个被法院裁定不予受理的案例完全符合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法定立案条件的规定却未获立案有其潜在原因。这不仅由于相关实体立法不完善,而且是民事诉讼司法机制的遗憾。法院立案职能部门应转变诉权观念,正确认识立案审查法律性质,放低民事诉讼司法救济的准入门槛,使中国百姓的诉权能得到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周寅 《华东科技》2001,(6):12-13
知识产权案件的立案是人民法院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一个难点问题。正确及时地依法立案,对于保护当事人的诉权以及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人民法院在受理知识产权案件立案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知识产权案件的立案条件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是知识产权案件立案的重要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审理知识产权案件若干规定也是立案工作重要的司法依据。根据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知识产权案件的立案必须符合下列几个条件: 第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所谓直接利害关系,是指依照法律  相似文献   

3.
我国立案程序审查原告起诉的诉讼标的,不仅得到了一部分学者的支持,在司法实践中也是常态.而在当今立案登记改革的背景下,对民事立案程序中诉讼标的的审查与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起诉条件中的诉讼请求与诉讼标的不应做同一概念理解,起诉理由亦非起诉条件不可或缺的事项.立案程序的应然改革方向是立案程序仅对原告的起诉做形式审查,诉讼标的...  相似文献   

4.
就何时法院才能立案受理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的问题,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也各有不同的做法,受理的时间也各不相同。笔者从事立案工作多年,现就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受理时间问题谈一谈个人的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立案审查制度和司法实践中的不当操作,限制和阻碍了当事人诉权的行驶,滋生了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冷硬横推、拖延扯皮等衙门作风,成为司法救济的瓶颈;破解司法救济瓶颈、畅通权利救济渠道,及时分流社会矛盾、避免民怨纠纷积压和理顺纷争解决渠道、促进纠纷理性解决,建立立案登记制度和诉讼启动的快速反应机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于细微处见真知,因为汉字的博大精深,有时咬文嚼字也就显得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态度。作为诉讼法学上的一组紧密相关的词汇,立案与受理在现行法律文本上的规定却让人迷糊,本文试图紧扣我国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中立案与受理的用语,做粗略的探析以求简单地梳理这组词汇。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权利司法救济的原则包括有限实体审查原则、程序性审查原则和用尽内部救济原则;法院对招生案件、评价案件和处分案件应适用不同的具体审查标准;应从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和加大司法解释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学生权利司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8.
民事审判管辖是民事纠纷系属于特定人民法院进行解决的首要条件之一,依据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管辖权审查立足于立案程序,展开于起诉审查。但是,由于对管辖之属性存在误解,加之管辖与起诉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导致了管辖权审查司法实践矛盾丛生、程序虚无,应当对之进行改革与完善。其思路是:调整起诉制度、将管辖权之审查移至审判程序中进行、构建一个可以适用证据规则来约束当事人与法官的管辖权审查程序等。  相似文献   

9.
民事(经济)审判工作是我国司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我国大量的民事(经济)诉讼案执行难,阻碍着司法工作的进行,究其成因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法官属地管理产生的弊端;地方保护主义干扰执行;立法不够完备,对当事人规避法律缺乏制止措施;对法院执行工作缺乏有效制约机制;对民事主体财产状况登记没有形成监督机制等。要解决我国民事(经济)案件执行难的问题必须从加快立法,完善法制,提高律师在执法中的作用,改变我国目前法官管理体制,提高人民法院权威性,强化法院执行员作用等方面去考虑。  相似文献   

10.
在1991年颁布实施的<民事诉讼法>适用了十六年后的今天,在我国的民事审判实践中出现了终审不终,再审无限,当事人申请再审无门的现象.当事人不满意,法院也不满意.当事人要求申请再审,对原判决予以改判,而法院则要求维护判决的终局性,两者要求不一,常常发生矛盾,不断出现上访现象.这种矛盾的结果既可能损害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进而损害其实体权益;又可能损害判决的权威性,甚至还有可能降低司法的信赖度.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几经审议,终于出台了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审判监督程序进行了细化,不仅有利于当事人申请再审,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明示了人民法院审查立案的标准,增强了可操作性,通过司法维护公正,实现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1.
为贯彻落实《决定》,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制度激励创新、保护创新的作用,服务和保障深圳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制定本实施意见。一、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创新权益1、完善知识产权审判的诉讼指引制度。通过法院网裁定并予以执行。5、完善知识产权案件证据制度。在诉讼前或诉讼期间,法院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进行证据保全,以防止与侵权行为有关的证据灭失或者被藏匿。对权利人提出的调查取证申请,经审查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法院应当及时受理。对…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诉讼中,审前准备程序(pretrial)是相对于开庭审理程序(trial)而言的。审前准备是指法院受理案件之后进入开庭审理之前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的一系列诉讼活动。而开庭审理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定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破产案件受理程序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程序保障理论观点认为,程序赋予利害关系人的权利、提供的程序保障与关系人的相关利益大小、程序结果是成比例的。据此分析,我国破产案件的受理程序提供的程序保障与受理法律效力并不相称,案件受理给债务人及债权人带来一系列重大的法律后果,而作出这些后果的程序债务人或债权人基本上不能参与。且在一个极为狭小的受理程序空间内,要求法院对诸多复杂破产实体要件进行审查是不现实的。不能对实体要件进行审查,没有赋予利害关系人相应的程序参与权,影响重大的破产受理效力便失去了程序正当性。  相似文献   

14.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指负有交通管理职能的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的原因后,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在引法交通事故以及产生损害卮果中的相互关系,依法作出对当事人责任大小的认定。因它涉及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当事人不服是否有权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是否作为行政诉讼案件受理和审查,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笔者通过本文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而并非鉴定结论、将交通事故认定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必要性问题等,阐述对交通责任认定属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有权对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从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对于当事人的起诉,我国人民法院实行立案审查制度。从当今社会所涌现的大量问题上看,这种制度确实存在很多弊端。笔者认为,与其废除现行的立案审查制度,不如就我国情况,对其进行完善。因此,本文旨在从多个方面对立案审查制度作相应完善。  相似文献   

16.
行政部门与法院会商可能发生纠纷的裁判,虽然对政府工作会有所帮助,对于纠纷化解有一定作用,但其蕴藏的法律问题更加突出。每个案件都具有特殊性,事先就某些事项预设法律适用方案本身存在极大的风险;行政部门与法院会商有违国家机构的权限划分,妨碍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并因而害及法院的司法权威和司法之公信力,与社会主义法治秩序多有抵牾。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全省法院共新收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16999件,审结15668件,同比上升23.2%和14.7%,其中审结涉外涉港澳台案件387件;新收二审案件1348件,审结1378件,其中改判案件占判决案件总量的7.3%,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积极合理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及时有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共受理财产保全申请960件、支持670件,支持率达69.8%;受理证据保全申请292件、支持252件,支持  相似文献   

18.
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修订以基本法律的形式将非诉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纳入我国民事诉讼程序,赋予了当事人双方基于调解协议在规定时限内可向法院提起司法确认,以使其具有强制执行力。然而只能由当事人双方共同向法院提出申请这一规定的弊端明显:存在逻辑悖论、纠纷解决效率下降以及难以体现司法确认程序的优越性。为此,构建由一方当事人单独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的程序是使我国司法确认制度得以有效运作的路径,而这一路径有赖于建立相应的异议制度、细化不予确认的范围以及构建司法确认纠错机制。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地区民事调解工作的开展受到经济、文化、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以其固有的地方特色展现在司法工作者面前。文章结合四川彝族地区法院民事调解工作的特点及面临的困境,就少数民族地区法院如何有效地运用民事调解工作方法化解社会矛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的相互交织、重合,使得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大量存在,民事诉讼程序与行政诉讼程序的不同,法院处理这类案件十分棘手。界定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的内涵是解决此问题的起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类型化研究;对于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的审理.司法实践中主要有分开审理、一并审理和分别审理的审理方式.现实处理中也存在立法的缺失、讼累等问题。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和在民事诉讼中解决行政附属是处理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的两种玲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