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构建了微信群与线下交流耦合网络上的知识传播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微信群中知识交流次数的变化对线下子网络中知识传播率的影响.推导出区分知识在耦合网络中传播与否的阈值条件,并验证了传播阈值始终是一有限数,最后结合实际数据对耦合网络上的知识传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耦合网络中线下子网络层的传播阈值大于等于单一的线下网络的传播阈值,而小于等于耦合网络的传播阈值.与各层子网络传播率均为正常数的耦合网络模型相比,在线下传播率随微信群中知识交流次数变化的模型中知识的传播阈值和最终传播规模更大,研究还表明,网络结构对知识传播有重要影响,相比于均匀网络,如果线下子网络是无标度的,即使初始时刻知识拥有者数量较少,耦合网络中知识的传播阈值与最终规模也会更大,传播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2.
本文构建了由线上社交网络和线下物理接触网络构成的双层社会网络模型,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出稳态时的舆情传播者比例,得到双层社会网络上的舆情传播阈值大于单层线上网络舆情传播阈值,而小于单层线下网络舆情传播阈值.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线社交网络能够扩大舆情传播范围、加快舆情传播速度.各层子网的传播率对另一层网络中传播者比例几乎没有影响.此外,来自于线下网络的传播者转移率对舆情传播过程的影响作用小于来自于线上网络的传播者转移率.  相似文献   

3.
基于耦合网络理论,建立了微信群与线下互动双层耦合网络中的知识传播模型,应用下一代矩阵法推导出区分知识在这一耦合网络中传播与否的阈值条件。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微信群既可以对组织中知识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抑制作用。当员工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微信群和线下社交网络两种渠道交流知识的次数较接近时,这一耦合网络中传播趋于稳态时的知识拥有者比例较大;员工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微信群交流的次数过多或过少,都将对整个耦合网络中知识的传播产生抑制作用。研究还表明,这一耦合网络的拓扑结构对知识传播有重要影响,无标度耦合网络中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均大于匀质耦合网络。  相似文献   

4.
基于耦合网络理论,建立了微信群与线下互动双层耦合网络中的知识传播模型,应用下一代矩阵法推导出区分知识在这一耦合网络中传播与否的阈值条件。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微信群既可以对组织中知识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抑制作用。当员工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微信群和线下社交网络两种渠道交流知识的次数较接近时,这一耦合网络中传播趋于稳态时的知识拥有者比例较大;员工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微信群交流的次数过多或过少,都将对整个耦合网络中知识的传播产生抑制作用。研究还表明,这一耦合网络的拓扑结构对知识传播有重要影响,无标度耦合网络中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均大于匀质耦合网络。  相似文献   

5.
运用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企业社交媒体与员工线下互动双层耦合网络上的知识传播模型,推导出区分知识在耦合网络中传播与否的阈值条件,从耦合网络的视角探讨了企业社交媒体对企业中知识传播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员工个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企业社交媒体与线下两渠道交流某一知识的最大次数不变,那么适当增大单位时间内企业社交媒体中的知识交流次数对耦合网络中这一知识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然而,企业社交媒体中的知识交流次数过多,整个耦合网络中知识的传播绩效将降低.此外,在节点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传播初始时刻知识拥有者数量可以促进耦合网络中知识的传播,但每新增一个知识拥有者的促进作用递减.  相似文献   

6.
双层网络上的社会传播是当前复杂性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已有研究相对简单,无论线下网络还是线上网络往往采用均匀分布,而经验分析表明线上网络大都是非均匀的。基于这一点,本文研究了线下均匀线上非均匀双层网络上的阈值模型,重点考察了两层网络之间的耦合关系对系统鲁棒性的影响。与完全不相关耦合相比,完全正相关耦合在低连通区域削弱了系统的鲁棒性而在高连通区域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完全负相关耦合则起着相反的作用。与均匀网络相比,非均匀网络上的传播受到耦合相关性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7.
为统筹考虑线上社交网络与线下社交网络在舆情传播中的作用,首次提出了一种包含"媒体层-线上层-线下层"的多层同步网络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舆情仿真系统框架.基于对人类社交网络拓扑结构的已有研究成果,给出了多层同步网络的缺省设定.通过案例仿真,分析了线上网络与线下网络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比了舆情事件目击者数量在多媒体传播、自媒体传播这两种舆论传播模式中的作用差异.最后,讨论了多层同步网络模型的兼容性与可扩展性,并指出了该模型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变革了员工的沟通方式,各种线上沟通渠道开始涌现.为了探究如何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促进创意扩散,本文将企业中员工通过多种渠道交流创意构成的复杂系统看作一组多重网络,考虑各渠道间创意扩散的交互影响以及选择超载效应,建立多重网络视角下员工创意的多渠道扩散模型.探讨某一创意通过多种渠道在员工间持续扩散的阈值条件,并对创意通过多渠道的扩散过程进行数值仿真.研究表明:企业不应一味地为员工构建新的线上交流平台.当可使用的沟通渠道种类较多时,容易导致员工在选择渠道的过程中浪费时间和心理资源,从而阻碍创意的扩散.如果员工仅进行在线沟通,忽视线下沟通渠道的使用,也会降低扩散效率.当员工尽可能多地通过线下渠道分享创意时,才能使创意扩散的效率达到最大,扩散的范围达到最广.研究可以为企业合理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促进创意扩散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隐性知识是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资产,具有更高的价值。本文基于小世界网络中SIR模型为基础研究隐性知识传播规律,采用更符合实际的"S"型曲线作为变化遗忘率函数,构建遗忘率随时间变化的隐性知识传播复杂网络模型,使得该模型更能准确预测企业内部隐性知识传播过程;还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C企业的所有员工发放调查问卷4500份,最终回收问卷4320份,获取C企业知识传播网络参数,对其隐性知识传播过程进行案例仿真。研究结果显示:遗忘率及其函数参数的变化对隐性知识传播的最终规模有重要影响。越大的初始遗忘率使得企业隐性知识传播的最终规模也越小,遗忘速度越快,隐性知识传播范围也越小;相比常数遗忘率的模型,考虑变化遗忘率的隐性知识传播随时间变化的最终规模要大。  相似文献   

10.
在线知识转移网络的扩散及子结构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线知识转移网络的网络结构和网络节点的传播状态,识别在线知识转移网络传播模式。经解析发现单纯对网络结构的判断并不能实现提高在线知识在网络传输范围的目的,判断子结构传播状态,并针对不同传播状态的节点制定特定的传播策略才是根本。  相似文献   

11.
基于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的创意扩散研究是企业管理的新兴研究热点之一.为此,引入多重网络理论与传播动力学理论,考虑工作中线下沟通、工作中通过企业社交媒体在线沟通及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三种渠道,构建多种渠道构成的多重网络中的创意扩散模型.研究创意在多重网络中持续扩散的阈值条件,并对创意在多重网络中的扩散过程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1)当员工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以上各渠道沟通的平均次数较接近时,在多重网络中创意扩散的速度较快,创意扩散的范围较广;2)与匀质网络相比,当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子网络是无标度网络时,在多重网络中创意扩散的速度较快,扩散的范围较广;3)增大子网络层间创意扩散的相互促进作用对整个多重网络中创意的有效扩散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的手势分类准确率,通过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与采集姿态信号与sEMG的混合信号,提出了GRUBiLSTM双层网络的实时手势分类算法。第1层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利用能量组合算子特征对混合信号进行突变点检测,定位运动态数据起始点;第2层双向长短时记忆循环神经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 term memory,BiLSTM)使用能量核相图特征对运动态混合信号进行2个方向10种手势的分类。通过离线模型优化,分类算法识别时间低于40 ms,突变点检测精度88.7%以上,手势分类准确率为85%,信息传输率(informationtranslaterate, ITR)达到89.9 bits/min,与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算法相比,在准确率与计算效率上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引入双因素交互机制和参照依赖优化过程,构建出社交网络环境下的异质信息交易模型.根据投资者的不同社交环境特性,分别使用Watts-Strogatz小世界网络和Modified Barabási-Albert网络来模拟线下和线上社交网络环境,并进行了市场仿真.研究表明:在无社交,线下社交,线上社交环境中,投资者不购买信息仅靠搭便车获利的难度依次增加了.社交环境中投资者的私有信号向社交圈内公众信号转化,引发不完全信息下决策的羊群效应,从而形成比无社交环境低且波动更剧烈的市场效率.相比于线下,线上环境中私有信号的进一步转化使得市场效率也随之进一步降低.社交网络环境下投资者需要支付更高的信息成本来弥补交互所致的低市场效率;线上比线下环境效率更低,支付的成本也更高.  相似文献   

14.
陈帅 《系统仿真学报》2020,32(12):2353-2361
为研究平台间信息交互对舆情传播以及舆情控制的影响,以微信和微博平台为例,利用多智能体建模方法和改进的SEIR模型,构建了包含“微信层-微博层-控制层”的多层耦合网络舆情传播和舆情控制模型。在Anylogic平台选取“湖北省红十字会物资使用情况引发质疑”舆情事件进行了仿真实验,分析了单/双平台、控制范围、控制力度、控制时间、平台间交互等因素的影响,研究了多平台互动传播下的媒体引导和政府干预策略。仿真实验表明,模型很好地刻画了微信、微博平台的信息传播特性,反映了舆情的跨平台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5.
基于消费者效用理论,将消费者参考质量效应和线上渠道接受程度的影响纳入到电商供应链(ECSC),利用微分博弈理论和连续型动态规划理论研究了制造商或零售商拥有线上开辟权两种渠道结构下的制造商质量策略和零售商产品服务策略.发现:于拥有线上渠道开辟权的ECSC企业而言,其线上渠道的开设与否与消费者对线上渠道接受程度有关.数值算例对关键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发现:1)制造商拥有线上渠道开辟权并以线上线下混合渠道销售可为消费者提供更高的产品质量并激励零售商的线下服务水平,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品牌商誉.2)于企业各自利润而言,对方开辟线上渠道对自身更有利;于供应链整体而言,零售商线上线下混合的销售模式更有利于长远发展.3)提高消费者对线上渠道的接受程度,以线上渠道销售为主,线下服务为辅,降低消费者参考质量效应对供应链运营各方面的负向影响是企业的长久运营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