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由关注语言转向关注翻译,形成并发展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其理论来源于法国心理分析家拉康、后结构主义思想家巴尔特和解构主义思想家德里达的相关思想。这一理论否定单纯的语言翻译,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使用各种翻译手段干预文本达到创造性叛逆。通常使用的翻译策略为:补偿、前言或脚注以及劫持或挪用,利用这些翻译方法,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原文本进行修改,以达到突出女性特征的目的。但因过于强调翻译中译者对语言的操纵和干预、以女性为标准审视男性文明和以女性为中心排斥男性,而使得激进派女性主义译者翻译出来的作品晦涩难懂。因此,辩证地看待女性主义翻译才有利于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胡婵 《科技信息》2010,(36):141-141
文章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以杨苡、方平的呼啸山庄两中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两译本在审美标准、咒骂语以其及对女性形象的构建等方面的差异,挖掘女性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最后本文建议用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来指导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西方文学名著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恋爱中的女人》是大卫.赫伯特.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其女性主义意识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运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比分析黑马和李政翻译作品《恋爱中的女人》的二个文本,阐述译本的翻译主体性、"女性身份"与"女性意识"以及强势父权话语压抑下的弱势女权话语,揭示其中的女性主义倾向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其鲜明的政治话语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一方面,女性主义翻译家重新定位原作与译作、女性与翻译、翻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另一方面,为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她们通过补偿、前言或脚注、挪用三种途径在翻译实践中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的叛逆.  相似文献   

5.
得益于西方兴起的女性主义运动,女性主义思想家开始关注女性与翻译的共同点,强调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采用一系列的翻译策略方法宣扬翻译中的性别身份差异,反抗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语言,文化,政治,提出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社会文明与公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有其局限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张爱玲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出发,探讨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通过对其作品中典型女性形象的分析,揭示导致其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一是人性弱点,二是人性欲望的扩张。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女性形象大多是男性作家按照男性标准去塑造的,这种形象带有性别偏见与误解。因此,从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分析女性形象对解读女性主义是大有裨益的。在美国文学史上,《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勇敢乐观、坚韧不拔的女强人形象。米切尔夫人通过其生花妙笔去诠释其心目中的女性主义。本文通过分析斯嘉丽的价值观以及对待爱情、婚姻与家庭的态度来解读女性主义的思想,分析女性主义对男权统治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试论张爱玲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的翻译作为完整的张爱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张爱玲的翻译生涯可分为:涵泳砥砺期、翻译实践期和精益求精期。张爱玲的翻译涉及语际翻译(英汉互译、改编等)和语内翻译(从吴方言到国语)。翻译题材从小说、散文、诗歌到电影剧本等不一而足,同时亦留有佳译。特别是《海上花列传》注译,为这部中国近代小说光彩再现,做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9.
牟莉军 《科技信息》2012,(25):20+25-20,25
西方女性主义运动蓬勃兴起,使得翻译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了浓重的女性翻译主义,这一现象,在翻译所涉及的语言中尤为突出。本文从语言层面出发,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到女性翻译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出策略,在语言中进一步避免性别歧视,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翻译伦理的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其内涵亦不断深化。美国学者道格拉斯·罗宾逊观察了各种翻译伦理的归纳与描述后,在翻译身体学基础上,通过改造含有vert-词根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翻译伦理,其核心思想又与女性主义翻译的精髓不谋而合。以赛珍珠译《水浒传》中三位女性形象的相关素材为例,发现颠覆的伦理和多样化的伦理既是女性主义翻译家从事翻译活动时所遵循的规范,亦是她们所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李霁野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的文学翻译生涯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域外革命文学作品翻译阶段、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翻译阶段和诗歌翻译阶段。李霁野对翻译对象的择取体现了强烈的救国救民意识、思想启蒙意识和文化建设意识,他是一位卓有建树的文学翻译家,对我国文学翻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魏加尧 《科技信息》2012,(32):211-212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往往超越了对女性形象的平面描写,她善于通过对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环境的剖析,揭示女性如何质变成自私、冷酷、变态乃至异化的悲剧性格,展现女性的生存现状和困境。本文首先对张爱玲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独特性作归类研究,以此和传统女性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此外,从作者所处的时代大背景、独特的个人经历、成长过程中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等多侧面揭示其创作成因。  相似文献   

13.
受二元对立哲学的影响,传统译论支持作者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赋予原文与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权主义运动与翻译研究相结合的产物,目的是通过翻译使女性被社会所关注,不再处于次要地位。女性主义译者解构了传统的忠实观,提出了建立于女性主义“写作项目”之上的忠实观,即作者和译者共同参与、共同合作的项目,此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的盛行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提供了新的、独特的视角。汉代是我国文学创作手段和创作体裁不断丰富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价值观念与审美特征形成与固化的重要节点。对汉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主体地位的消解与社会地位、艺术发展以及审美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受二元对立哲学的影响,传统译论支持作者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赋予原文与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权主义运动与翻译研究相结合的产物,目的是通过翻译使女性被社会所关注,不再处于次要地位.女性主义译者解构了传统的忠实观,提出了建立于女性主义“写作项目”之上的忠实观,即作者和译者共同参与、共同合作的项目,此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运用女性主义的方法来解读建国后中国女画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透视出不同时期女性形象的历史变迁和女性意识的发展脉络.女画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毛泽东时代--女性意识缺失;20世纪80年代--女性意识萌芽;20世纪90年代--女性意识崛起.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是,坚决反对在文学作品中将女性置于社会下层,并将翻译附属于文学的哲学传统。为此,女性主义必须探讨翻译是如何被"女性化"的过程,解构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传统译论以及构成其哲学基础的性别逻辑.因此对翻译的性别角色,对规定性的"忠实"伦理以及语言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作家的女性意识的觉醒,都是伴随着西方的女权运动而起的.相比较而言,颠覆父权体制的文化秩序、颠覆男权制度是张爱玲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作家文学创作的共同点;不同的是,两者的叙事角度、叙述方式大相径庭张爱玲是远离自身地用旁观者的眼光来关注旧式家庭中旧式妇女的命运,而90年代女性主义作家的写作是一种纯粹的女性写作,她们只关注女性自身,把那些极端的女性经验作为叙事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沈曼桢是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十八春》的女主人公,在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中,她以近乎“完人”的形象出现,而张爱玲却是一贯不主张写“完人”的。因而,不能忽略《十八春》创作的特殊时代,以及在这部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作者力图适应新时代的努力,因为张爱玲不久以后就离开了大陆,故而这篇作品和这个人物形象也就分外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0.
梁四琼 《科技信息》2010,(12):148-148,150
《简·爱》是由一位女作家著述反映女性抗争命运的小说。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为追求自由和平等敢于向社会和世俗挑战的平民女性形象。文学翻译是艺术性的再创造。本文力图通过两个译本,分析男女两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女性意识的传达有何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