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报告文学作家夏真的最新两部报告文学《红门》和《大写教育》为例,探究了其报告文学的特色以及成功的奥秘:作者激情的投入使作品产生了感人的力量;对时代精神的提炼与弘扬铸就了作品的灵魂;小说笔法的娴熟运用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与可读性。  相似文献   

2.
理由同志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崭露头角的报告文学作家。几年来写了二十多篇作品,一九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报告文学专集《她有多少孩子》,得到社会好评,其中《扬眉剑出鞘》、《中年颂》还获得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中晚期 ,我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问题报告文学作品。本文试图从复杂的社会生活、文学传统、读者的精神需求、活跃的中国理论界这四个方面探讨问题报告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天使在作战》这篇直指医疗腐败的报告文学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寓示着报告文学已经经受住了社会转型期经济大潮带来的危机和挑战,并重新确立了报告文学独立的文体品格。报告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社会批判的特质,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坚持批判精神,才能坚守报告文学的文体品格。  相似文献   

5.
第一个全球性的报告文学奖尘埃落定,中国作家江浩的《盗猎揭秘》获三等奖。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在国际体育比赛中接连兵败,以此为题材形成了大量的报告文学。这些作品针对政府主导型的体育管理模式、竞技体育为核心的体育体制、支配体育行为的非体育观念等体育问题表达强烈的改革意识。文章认为体育体制问题的集中显现、“问题报告文学”大潮的猛烈推动、新一代体育报告文学作家队伍的集体崛起、国外批判性报告文学的大量译介是这一时期此类报告文学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报告文学评论界,只有少数人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报告文学反映现实更深入,文化底蕴更丰厚,也更理性,因此,90年代报告文学的成就超越了80年代。然而更多的评论家则认为90年代乃至新世纪之初,中国报告文学走人了低谷,其成就远不及80年代。无论肯定还是否定,90年代报告文学的发展与80年代不一样,这应该是无异议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在左联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的报告文学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完成了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基本建构,创建了富有明显左翼倾向的报告文学.左翼报告文学在建构文本时有其独特方法:用考核和聚焦事实的方法反映现实社会;用比较事实的方法颂扬社会主义;用事实演绎的方法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些方法既促成了报告文学作为独立文体的成型,也留下了限制其发展的因子.  相似文献   

9.
解放区报告文学的三大核心题材:反映战场战争、表现日常生活和描写生产学习。认为解放区报告文学具有以工农兵英雄模范为中心人物,外向客观性、社会纪实性、宣传时效性、讴歌理想化等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0.
从文体学角度探讨报告文学的文体定位问题 ,可知报告文学虽然处于新闻、文学、政论三角地带的交叉重合之处 ,但它毕竟离新闻更近 ,而且不曾也不能割断与新闻母体相连的脐带。所以报告文学应回归新闻本位 ,明确定位于新闻体栽 ,以从理论上保证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1.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兴起以后,政论性作为报告文学的本质特点,得到了创作界与理论界的肯定与强化,也成为衡量报告文学的尺度之一。当前报告文学的政论性已经损害了它的文学性与新闻性,使其陷入了境。文章从时代、读者、作者、理论研究四个方面论述了报告文学政论性淡化的必要性,及今后报告文学研究方面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的反腐倡廉题材报告文学并不丰富,值得关注的是反映反腐新情况,比如审计工作等方面的报告文学作品。除此,各行各业的反腐情况也被众多作家写到了纪实性的作品之中,具有现实启示意义。总的来看,相对于现实的丰富多姿而言,报告文学创作的步伐似乎远远地落到了现实的后面,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报告文学的声誉。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创作从理论上突破了以往新闻性之时效性的框框,而把“冰冻新问题材”纳入自己的创作范畴,并在题材人物和情节的处理,艺术结构的革新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推动报告文学创作及其文体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激烈的社会变革与历史演进,为文学创作蓄备着丰富而亢奋的生活素材;同时,也激发起文学的责任心与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这是一种规律,一种真理,纵观新时期以来我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报告文学为中国文坛增添了耀眼的光辉。据不完全统计,粉碎“四人帮”后到1983年,报告文学作品就发表了1800多篇(部),近十年来(1983—1992年)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就更不可数。其中许多出色的篇章,不胫而走,传诵一时。人们从这些来自生活的真实图画中,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  相似文献   

15.
"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相遇与碰撞是时代与文体双重发展的产物,两者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非虚构"和相近的叙事伦理。在"报告文学"这种传统文体面临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而略显捉襟见肘之时,"非虚构写作"试图质疑其叙事伦理、与之断裂并取而代之。但是,"非虚构写作"自身却并没有做好足够的理论与实践准备,只能借用来自于西方的写作资源支撑、构建自己的写作自信。而"报告文学"在现代中国拥有更长的写作历史,也积累了更多的文坛资源,自然不会轻易认同对方并非无懈可击的质疑与否定。两者的相互诘难最终演变为纪实文学领域内的一场话语权之争。  相似文献   

16.
报告文学这一文学样式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和赞赏的。有不少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让读者在阅读时获得了与阅读小说时相似的心灵感受:或扼腕叹息,或额手称庆,或一掬同情泪……。同时,报告文学中描写的充满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都使读者欲罢不能,爱不释卷。  相似文献   

17.
与胡平对话     
留学生出国热,最初可以看成是中国改革开放、打开国门的一种标志。报告文学作家胡平先生一直关注着中国留学生出国现象。10年前他的报告文学《世界大串联》,就是对一种开放、流动着的文化现象的展示和评述,在国人中引起了较大反响;10年后,他的《移民美国》一书,可被看作是再谈“世界大串  相似文献   

18.
"人杰宣传"派——英模报告文学是遭受非议最多,甚至影响对报告文学整体评价的流派之一。实际上,一切文学都是宣传,文学不能脱离政治和缺少歌颂,问题是为什么样的政治和怎样为政治进行"宣传",歌颂什么和怎样歌颂;英模报告文学同样有干预现实的功能,只不过不是从反面进行否定、抨击,而是侧重从正面进行肯定、提倡和引导。它的"政治"、"宣传"有主动迎合与独立思考之别,在官方意志(主流意识)与民间立场、主体倾向与艺术效果的统一上有完美、和谐与顾此失彼之分。新时期以来,它不再紧跟"中心",而注重将主旋律与多样化有机融合,在"政治"、"宣传"中挖掘传统文化精华与弘扬民族精神。它所挖掘和"宣传"的典型,必将对改善与提升民族素质、推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发挥积极、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时期报告文学发生和完成了的第一次嬗变,呈现出诸多较之80年代前期完全不同的艺术新质.政治环境的宽松自由、西方文化的相继涌入和"文学主体性"的论争与初步确认等时代原因共同带来了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   

20.
报告文学是一种年轻的文学体裁,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处理新闻题材,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写作内容,以文学笔法为表现手段的特殊文学样式。它以真实的内容区别于小说,以具有艺术感染力区别于一般的新闻通讯。它又以客观的记述成为“向外”的文体,从而区别于主观“向内”的纯文学文体。 报告文学的文体是纪实文学发展的结果,是从新闻“母体”中分娩而出的,在我国它萌芽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成熟于三十年代,渐渐成为独立的带有自己鲜明特征的文体。而在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中,报告文学以视角的不断调整和变换,展示出自己巨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