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V2O5/TiO2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状态对催化性能影响很大,影响活性组分状态主要是活性组分含量以及在不同温度下的焙烧.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V2O5/TiO2催化剂,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衍射(XRD)、氮吸附/脱附(BET)、X射线光电子谱(XPS)、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和透射电镜(TEM)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结构表征.XRD和TEM表明定量掺杂活性组分可以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且活性组分很均匀的分布在催化剂之中.BET、XPS和Raman光谱表征表明,催化剂结构、活性组分状态受活性组分含量和焙烧温度影响.活性组分含量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强烈影响,主要表现在催化剂的热稳定性、相组成、活性组分分散性和状态,并最终表现在用氨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反应的催化活性上.  相似文献   

2.
采用混胶法将铝溶胶与钛溶胶相混合制备出纳米级γ-Al2O3/TiO2复合载体,然后用共浸渍法制备出不同钒含量的V/γ-Al2O3-TiO2催化剂,并对其活性进行评价,结果发现5%V2O5/γ-Al2O3-TiO2催化剂对乙醇和乙醛等具有良好的催化氧化性能.通过XRD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合理解释了V/γ-Al2O3-TiO2催化剂有较高活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热/溶剂热法制备了不同晶型(立方相、六方相和混晶相)In2O3,并将其与片状HZSM-5分子筛机械混合得到CO2加氢制芳烃的串联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上测试了其催化活性,重点讨论了串联催化剂活性组分的空间分布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XRD、SEM、N2等温吸附-脱附和Py-IR等手段对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和表面酸性等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In2O3金属氧化物与片状HZSM-5分子筛的活性位点过于接近时,迁移到分子筛中的In物种毒化了其表面酸性,导致反应中间产物甲醇无法高效转化为芳烃,致使CO2转化率与芳烃选择性降低。  相似文献   

4.
研究V2 O5/TiO2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如载钒量、煅烧时间、助催化剂和浸渍次数等,对催化剂表面结构及催化分解气相邻二氯苯的影响.采用漫反射紫外光谱(DRUVS)、X射线衍射(XRD)、BET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载钒量的增大,催化剂表面活性物质含量增多,催化性能增强;延长煅烧时间会导致催化剂的团聚增加、比表面积减少,但有利于催化剂表面生成低聚态活性钒和V4+,从而提高其催化活性;添加助催化剂WO3和采用多次浸渍均能抑制活性钒的团聚,促进表面低聚态活性钒的分散;单聚和低聚钒酸盐是VOx/TiO2催化剂的活性物质,而高聚钒对催化分解气相邻二氯苯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CuO-ZnO-ZrO_2催化剂上CO_2/H_2低压合成CH_3OH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完了在2MPa压力下,CuO-ZnO-ZrO_2催化剂对CO_2/H_2合成甲醇反应的催化活性。用BET、XRD、SEM、TPR等测试方法对催化剂表面性质、晶相组成、活性规律及ZrO_2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加入ZrO_2有助于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度和催化剂的表面积;可以大大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CH_3OH的选择性。活性组分CuO存在表面和体相两种分散形式,且ZrO_2的含量和焙烧温度直接影响着CuO的分散量及催化剂活性以及孔容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ZrO2和不同比例TiO2-ZrO2等载体,超声波浸渍负载一定量的Ce-Mn活性组分.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比表面积(BET)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考察催化剂的氨气低温催化还原NOx的活性.结果表明,TiO2-ZrO2(3:1,摩尔比)载体为介孔材料,颗粒粒径较小且高度分散,比表面积高达151 m2·g-1由于Zr4+取代Ti4+掺杂进入TiO2晶格内,导致其晶格畸变,抑制TiO2晶型转变,获得了良好的热稳定性,加之活性组分以无定形态存在,催化剂表面存在Ce3+/Ce4+氧化还原电对,从而提高催化剂的低温催化还原活性.在550℃下焙烧的催化剂10%Ce(0.4)-Mn/TiO2-ZrO2(3:1)的活性最高,其在140℃、体积空速67000 h-1的条件下,NOx的转化率达到99.28%.140℃时单独通入体积分数为10%的H2O以及同时通入体积分数为10%H2O和2×10-4SO2,催化剂显示出较强的抗H2O和SO2中毒能力.  相似文献   

7.
有别于通常用经典的多相催化理论研究SO_2在工业钒催化剂上的氧化过程,本文从分析无载体钒催化剂活性组分中的反应动力学和吸收动力学入手,论述了两种典型的SO_2氧化液膜模型结构,初步提出了SO_2氧化液相催化理论的基本构成。最后谈及液相催化理论中几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为进而研究液相活性组分分散于多孔载体上所形成的催化剂的扩散和反应动力学并推导其定量关系式提供了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8.
LaCeCuMn/γ-Al2O3纳米稀土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纳米纤维状γ-Al2O3为载体,采用工艺路线简单的浸渍法制备了LaxCe1-xCuMn纳米稀土催化剂,并应用微反活性评价装置测试了对CO和C3H8的氧化活性。利用XRD,TEM,BET等手段,分析了产品的结构和粒子形貌。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组分在载体上分散比较均匀,平均粒径在15~20nm之间,为纳米级催化剂。La物质的量为0.4mol、活性组分质量分数为15.04%时,制得了较为纯净的钙钛矿催化剂,CO和 C3H8氧化反应中起燃温度分别可以达到161,186℃,且二者的最终转化率均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9.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V2O5质量分数不同的V2O5/Al2O3催化剂,采用Zr对Al2O3载体进行改性并应用于催化甲醇选择性氧化制备二甲氧基甲烷(DMM)的反应中。经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分光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N2吸附-脱附(BET)、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与单一Al2O3负载的钒基催化剂相比,Zr改性提高了钒氧化物的分散性与稳定性,加强了催化剂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有效调变了催化剂的酸性和氧化性,进而提高了DMM的选择性。考察了反应条件对甲醇选择性氧化制备DMM的影响,最佳反应温度为175 ℃,经20%V2O5/12%ZrO2-Al2O3催化氧化,甲醇转化率为27.9%,DMM选择性为99.9%。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电厂失活催化剂,采用物相分析、化学组分测试、比表面积测量表征手段确定导致V2O5/TiO2失活的原因为As2O3、碱金属中毒,而失活催化剂晶型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且具有高的比表面积.采用0.01mol/L 的H2C2O4溶液和0.015mol/L的NH3·H2O溶液对催化剂进行洗涤再生处理可将催化剂表面SO3,As2O3,K2O和Na2O质量分数分别降至0.09%,0.05%,0.02%和0.01%,重新负载1.5%质量分数V2O5后催化剂活性得以恢复.负载3%质量分数CuO后催化剂表现出好的低温催化活性,220℃, 250℃, 280℃ 和 310℃下V2O5-CuO/TiO2的NOx转化率分别为62.4%, 82.2%, 90.8%和95.5%.  相似文献   

11.
添加Zr、Mo、Zn组份对VPO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有机相中还原五价钒制得钒磷氧催化剂的前体,然后用浸渍的方法引入Zr、Mo、Zn复合组份,并借助机械球磨进一步提高样品的比表面积,利用XRD、XPS、BET及X射线荧光分析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助剂的引入和机械球磨没有明显影响催化剂的主要晶相组成和结构,但不同添加组分的组合对催化剂的粒子大小和比表面积有明显影响,从而对催化性能产生直接影响,其中,加入Zr Mo Zn三组分助剂并结合球磨过程,能最大幅度地使顺酐的收率增加10%。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不同Sr2+掺杂量的TiO2胶体溶液,并以FTO玻璃为基底制备了Sr2+掺杂TiO2薄膜电极。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Sr2+掺杂TiO2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Sr2+掺杂抑制了部分锐钛矿型TiO2 向金红石型的转变及促进晶粒尺寸的减小,薄膜表面为三维多孔结构,Sr2+有效地掺杂到了TiO2晶格中。薄膜电极的电流密度-电压测试表明,Sr2+掺杂有效提高了TiO2薄膜电子的光电转换效率,其中1% Sr2+掺杂量薄膜的转换效率相对于未掺杂的TiO2薄膜提高了11.5%。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热合成法,在较低温度下通过仅引入Sn4+合成了金红石型棒状TiO2纳米晶。X射线衍射仪(XRD)及透射电子显微电镜(TEM)对不同Sn4+掺杂比例粉体的晶型及形貌的分析表明,Sn4+能促进TiO2由颗粒状的锐钛矿相向棒状的金红石型的转变,棒状纳米晶的形成是纳米颗粒沿着(110)晶面发生定向生长的结果,且形貌转变与晶相转变伴随发生。掺杂样品的光电转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薄膜电极的光电转换效率与材料的晶相组分及其形貌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掺杂比例达到0.75%以后,样品的晶相组分及形貌不再随掺杂比例的增大而发生变化,进而光电转换效率不再变化。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2个十二核锰的配合物[Mn12O12(3-Cl-C6H4CO2)16(H2O)3(3-Cl-C6H4CO2H)]·3-Cl-C6H4CO2H 1, 和[Mn12O12(CH3CO2)4(3-Br-C6H4CO2)12(H2O)4]·3-Br-C6H4CO2H·H2O 2。用X-射线衍射单晶分析法测定了配合物1的结构,其中心含有一个类立方体结构的[Mn4+4O4]+8, 这个簇芯被一非共面的8个Mn+3环及8个μ3-O所包围。配体是由16个桥连μ2-羧基和3个端基水、1个间氯苯甲酸组成。测定了配合物1,2变温直流磁化率,表明配合物1和2在低温时有较大的基态自旋;测定了配合物1,2的不同频率下的变温交流磁化率,以及在1.4K下外磁场从-5T到+5T的磁化强度曲线,在磁滞回线上均出现了2个台阶,表明配合物1和2存在分子自旋的量子隧穿,而且它们的共振磁化隧穿速度不同。简要讨论了配体和溶剂对十二核锰配合物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钒掺杂中孔氧化硅(V-meso-SiO2),用N2 物理吸附、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拉曼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红外光谱、程序升温脱附、程序升温还原系统研究了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并测试了其在丙烷氧化脱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 V-meso-SiO2催化剂具有约600m2/g的比表面、5.0nm左右的平均孔径、类似蠕虫状的介孔孔道结构;氧化钒在材料的骨架内主要是以高度分散的孤立态的四面体钒存在,是丙烷氧化脱氢反应的活性中心位;通过优化反应温度、原料气体流速等条件,V-meso-SiO2催化剂对于丙烷氧化脱氢反应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6.
添加剂对共沉淀法制备的VPO催化剂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添加剂对用于选择性氧化正丁烷为顺丁烯二酸酐的VPO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催化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添加元素为Zr,Co,Ce,Zn,Sn,K,Ba和Bi等.催化剂性能测试在固定床微反应器内于常压下进行.结果表明,添加剂对催化剂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各种组分对正丁烷氧化的促活顺序为VPO-Zr>VPO-Co>VPO-Zn>VPO-Sn>VPO-Bi>VPO-Ce>VPO-Ba>VPO-K>VPO,而对正丁烷氧化为顺丁烯的选择性促活顺序为VPO-Zr>VPO-Ce>VPO-Zn>VPO-Sn>VPO-Co>VPO-Bi>VPO>VPO-Ba>VPO-K.XRD, FTIR和TGA/DTG测试结果表明,添加剂的加入并未使活化前后催化剂的本体结构发生明显改变.所有VPO催化剂前体均主要含VOPO4·0.5H2O,而活化后的催化剂主要含有(VO)2P2O7和少量α-VOPO4.XPS测试证实催化剂表面有P,V和O等元素富集的现象,而且表面氧物种数与催化剂活性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7.
 甲烷燃烧过程中由于高活性小分子自由基反应使实验室测定困难,影响了其燃烧机理的研究.本文采用量子化学从头算和密度泛函理论(DFT)对CH3自由基和H2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索.在B3LYP/6-31G*、6-311G**、6-311++G**和cc-pvtz基组水平上优化了CH3+H2→CH4+H反应过程中各驻点(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构型,并计算出它们的振动频率和零点振动能.各物种的总能量由B3LYP/6-31G*和B3LYP/6-311++G**给出,并对能量进行了零点能校正,同时应用内禀反应坐标(IRC)理论分析了该反应沿极小能量途径(MEP)相互作用分子间化学键的变化、原子自旋密度变化以及沿IRC的分子振动模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基组选择方式对各驻点几何构型无明显影响;在6-31G*水平上计算出来的位垒为39.61kJ/mol,与实验值39.41kJ/mol相吻合;反应途径上存在一个引导反应进行的j振动模式,该振动区间为-0.57—0.60amu1/2Bohr.  相似文献   

18.
针对矿物燃料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的污染问题,进行了负载于氧化铝上的硫酸镍催化H2还原SO2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在固定床流动积分反应器中考察了反应温度、空速及反应物中H2与SO2配比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动力学的实验条件:温度范围为370~450℃,反应混合气的流速为8000mL/h,反应物中H2与SO2的比例为0.5~2.0。通过数值积分方法进行拟合,发现反应的积分动力学方程较好的符合rSO2= KpH2bSO2pSO2/[ 1+bSO2pSO2+bH2OpH2O+(bS2pS2)1/2]. 即典型的存在产物吸附阻碍的R-E方程。这一结果与本实验室对该催化剂表征所发现的H2在催化剂上无明显吸附,而H2O,S2,SO2明显吸附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的配合物晶体(C10H9N2)3·PMo12O40(C10H9N2为2,2'-联吡啶基)。用IR、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能谱和微量元素分析对其化学组分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11.851(2)A,b=12.771(3)A,c=19.034(4)A,α=90.2(3)°,β=90.5(3)°,γ=112.6(3)°,V=2660.0(9)A3,Z=2,Dc=2.864mg/m3,μ(Kα)=2.871mm-1,F(000)=2176,R1=0.0416,ωR2=0.1327。采用TG和UV-Vis-NIR漫反射光谱分析配合物晶体的热稳定性和导电性。该晶体在250℃以下能够稳定存在,光学能隙为0.8eV,属于半导体材料。  相似文献   

20.
在矾磷复合氧化物(VPO)催化剂上,对正丁烷选择氧化制顺酐反应进行动态动力学模型化研究.结合原位傅立叶漫反射红外光谱瞬态实验获得的正丁烷选择氧化制顺酐反应网络结果,对以变价金属复合氧化物为催化剂,按照氧化-还原机理进行的一类烃类选择氧化反应,提出一种考虑分子氧的解离吸附和吸附氧可逆转化且计及催化剂体相存在非线性扩散的动态动力学模型化的方法,并介绍模型的建立及求解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