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金瓶梅》是运河文化的典型产物。由于大运河的沟通南北 ,在运送漕粮的同时 ,也促进了南北间客货的流通和文化的交流 ,使运河沿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思想意识、行为观念随之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金瓶梅》便是这一变化的真实写照。因而可以说 ,没有大运河也就没有《金瓶梅》  相似文献   

2.
在西湖明珠以历史上最璀璨夺目的面貌呈现于世的时候,人们在问:杭州旅游的下一个“亮点”将是哪里?在运河!大运河(杭州段),曾经有过灿烂的历史;还有可喜的现实和未来。辉煌的历史自从隋大业六年(610年)开凿大运河南段-从镇江京口至杭州800里,从此大运河从北京至杭州2700里全线贯通。近一千四百年来,钱塘的繁华、运河两岸的欢歌伴着水上的渔唱,一直流淌,千古风流,文彩闪烁。杭州因为有了运河,一跃而成为“东南第一州”、全国三大商埠之一,商贾云集,出现了:水面上船樯20里,街面上商铺三万家的空前繁荣景象。在集市交易和货栈库房集中的北关门(…  相似文献   

3.
“运河”一词,北宋时著的《新唐书·五行志》已经见及,但古代很少作为专名的地名使用。灌溉运河与农业同时产生,中国早期的运河开发,以东南而论,早在河姆渡和跨湖桥时期就已经开始。先秦时期,亦有多条史书可考的运河。中国运河开发史源远流长,但以“以人为本”为准则来看,历史教训亦深刻。元朝时开发的大运河最后一段——会通河,开通后难以发挥作用,是显著的一例。  相似文献   

4.
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有充裕的条件 ,交通畅达是重要的自然因素。运河沟通了南北 ,西湖招徕了千万的旅游者 ,杭州遂成了明清江南经济文化的两大中心之一 (另为苏州 )。外籍人来杭 ,怀着新奇的眼光审视杭州 ,其详细的记载是研究明清杭州发展的重要资料。用外籍资料研究中国历史 ,不失为一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元明清时期运河经济下的城市--济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弢 《菏泽学院学报》2005,27(4):70-73,100
济宁在元明清时期是南北大运河边的一座重要的经济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在运河漕运的影响下,济宁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商税收入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同时,济宁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地区商品贸易的繁盛和民俗民风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通济渠由水运到陆运交通功能的转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济渠是我国南北大运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隋、唐、宋的经济、社会发展曾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文章旨在从交通功能演化入手,对比了通济渠堙废前后水运与陆运不同的经济作用和社会地位.指出通济渠在修建之初就受到了黄河泥沙的影响,其后由于战乱、朝代更替、经济重心转移等原因,逐渐堙废.  相似文献   

7.
<正>大运河申遗成功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的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它包括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等58处遗产点,现存古河道总长1011公里。从公元前486年大运河开工算起,到现在(2014年)正好是25个世纪(2500年),再加上这次被列为世界遗产,大运河也算是"双喜临门"了。大运河位于我国东部平原,是非常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它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或直辖市),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曹娥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保护和开发运河文化资源,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文化强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价值。当前运河文化传播,特别是运河村落民俗文化与校园美育教育相结合存在传播主体单一、形式和内容不深刻鲜活、传播手段保守、社会的重视不够等问题。对此,可从完善顶层设计与政策架构、推进形式和内容创新、借力新媒体、注重传播的针对性等方面入手,来提升运河村落民俗文化的校园美育教育的传播力,发掘大运河的全球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运河山东段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资源丰富,根据其类型和属性,可以分为运河水工遗产、运河城镇遗产、运河相关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背景环境五大类。这些文化遗产是沿岸民众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以及人为因素的破坏,许多运河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导致其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存在遗产保护压力巨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协调机制亟待加强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山东省应采取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保护机制、深入挖掘阐释、推进河道治理、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学术研究等举措,着力推动运河遗产的挖掘和保护、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利用,真正实现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隋唐时期的洛阳城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其水系主要分为自然水系和人工水系两大部分.伊、洛、瀍、谷构成了洛阳城的自然水系系统.此外,在城内以洛水为主干兴建了许多渠道,在洛水北岸有漕渠、泄城渠、写口渠,在洛水南岸有通济渠、运渠等,还南引伊水与运渠相通.同时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在所开四段运河中,有三段的衔接处均在洛口,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网的全面建立,给洛阳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白蛇传》的故事,流传已久。这则故事的发生地,主要有“杭州西湖-镇江金山”说,也有“河南鹤壁”说。从明代冯梦龙的拟话本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起,“杭州-镇江”的说法就基本上已经定型。冯作中的故事发生于南宋,杭州西湖为南宋都城内的游览胜地,镇江金山寺为江南名刹,大运河贯通南北,勾连杭州,这中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镇江是长江的重要港口,也是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城市.古运河,承载着镇江从古到今的财富与文明,也记录了镇江历史变迁,是孕育镇江文明的母亲河.运河与镇江地域文化的发展密切相联.对今天运河镇江段的功能变迁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充分发挥运河文化功能,在发展旅游经济,重塑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方面意义很大,是镇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3.
1984—1985年,我们对京杭大运河(常州市段)鱼类资源做了调查研究,发现该段运河水质污染严重,对鱼类资源影响极大,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鱼的种类变少,先后只采到27种,仅占太湖流域的鱼类种数26、73%;2、鱼的个体数量变少,在两年里总共只采到354尾标本,平均每个点每次只采到4、8尾,已不能成为渔业捕捞对象,资源已被破坏殆尽;3、除个别耐污染的种类外,都不能长期生存下去,多是一些个体小的的低龄鱼;4、很多个体不仅体色变深,而且在形态上也出现各种畸形现象。因此必须引起各方面的注意,迅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大运河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尽快恢复该段运河内的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为了避免船舶直接撞击运河桥墩,设计了一种适用于京杭运河航道的新型桥墩防撞导偏轮设施。依据船桥碰撞相关理论,通过不同船型与该新型防撞导偏轮设施碰撞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对船舶和防撞导偏轮设施碰撞后的作用力、能量转换及主要构件的碰撞损伤等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该设施延长了撞击作用时间,可较好地保护碰撞船舶及桥墩,能够满足京杭运河桥墩防撞要求,并具有易更换、占地小和吸能效果明显的优点,适用于不同水深、流速、桥位的情况,可为内河桥墩防撞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大运河动态监测和管理,根据空间信息科学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探讨了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方法流程和技术路线,研制了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支持系统,并实际应用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研究工作,产生了一系列专题研究成果。结果表明,空间信息技术可以为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可靠保障,可以为缓解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矛盾、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支持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大运河动态监测和管理,根据空间信息科学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探讨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方法流程和技术路线,研制了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支持系统,并实际应用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研究工作,产生了一系列专题研究成果。结果表明,空间信息技术可以为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可靠保障,可以为缓解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矛盾、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流。笔者以运河区域内第四纪古植物证据为基础,对孢粉植物群的组成、区系成分和生态功能类型进行了分析,对第四纪植被进行了重建。结果显示:该区域共有陆地植物105科;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为基本骨架,具有温带和热带过渡性质,反映出干湿交替、冷暖更替和水陆镶嵌的古环境特点。点多样性指数显示,北部为22~68个科(属),南部为65~117个科(属)。孢粉植物群划分为13个生态功能类型。运河沿线中全新世森林植被自北而南分为凉温带针阔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暖温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个植被带。影响运河沿线第四纪植被变迁的主要因素有第三纪植物遗存、第四纪气候变迁和早期人类活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