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叠字与叠音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区分《诗经》中的叠字与叠音词?一般来说,结合造词法中重叠造词与重叠用词的不同,即属于附合重叠造词要求的可以认为是叠音词,而只是重叠用词的则不是叠音词。  相似文献   

2.
拟声词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声词略说李晨初,叶斌汉语的拟声词比较丰富,仅《诗经》中就出现50多个,其中以叠音为多,如关关、喈喈、丁丁、坎坎、冲冲等;另有少数为双声、叠韵或单音节的,如发、间关、呱、镗等。除了一些约定俗成而具有固定形式的以外,拟声词大量的是存在于口语中,带有很大...  相似文献   

3.
从叠音词的词性、构词法和在诗句中充当的成分,分析了<诗经>中的叠音词,说明了<诗经>语言的独创性和古今汉语语法的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红高粱家族》中叠音词数量众多,特色鲜明,含义丰富。其中尤以叠音拟声词、叠音动词、叠音形容词、叠音量词以及各种叠音词的交错使用等叠音词修辞方式的使用最具光彩,它扩展了语言的表现形式,适应了小说中人物、情境、主题表达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杨朔散文善于采用叠音式的摹声词来描摹各种声响,使人如闻其声.本文探索了杨朔散文摹声词单音重叠、双音重叠的运用形式,并对叠音式摹声词的使用范围作了分类概括,揭示了杨朔散文叠音式摹声词使用的特色’丰富了杨朔散文语言美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迄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其中难免有许多简古艰涩的古字古词。汉字在不断地发展,汉语在不断地变化,要想使时人明白《诗经》中的古字古词,必须用今字今词解释古字古词,从而出现了古今字。 一《诗经》遭多次焚禁和经长期流传仍维持着古字古词之原样  相似文献   

7.
《庄子》中的叠音词数量多、使用频率高,大部分是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也有少部分是名词、动词的重叠形式,在构成分类方面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同时《庄子》中叠音词的语法功能非常丰富,这也成为《庄子》这部书中很明显的一个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解释学的视域来看,汉代《诗经》政教意义的生成,是儒家知识分子与《诗经》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产物.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语境,深刻影响了汉儒的《诗经》阐释立场.怀抱经世以致用的立场,汉儒运用挖掘诗作者之"志"与诗"本事"的阐释策略,完成了《诗经》的政教经典化.  相似文献   

9.
“氓之蚩蚩”这句诗,是《诗经·卫风·氓》的首章首句。《毛传》训曰:“氓,民也。蚩蚩,敦厚之貌。”朱熹在其《诗集传》注云:“氓,民也。盖男子而不知其谁何之称也。蚩蚩,无知之貌,盖怨而鄙之也。”马瑞辰在其《传笺通释》中云:“蚩蚩,痴味之貌。”《韩诗》释蚩蚩为“意态和悦貌”。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此书注云:蚩蚩,忠厚的样子。”余冠英先生在其《诗经选》中注释曰:“蚩蚩,同嗤嗤,戏笑貌。”总之,以上这些解释,均是我国古今著名的学者对“氓之蚩蚩”诗句所作的解释。我认为这些解释并非符合诗句原意,故写此文探讨。《氓》是古今学者共同承认的弃妇诗。此诗是以一个被遗弃的妇女自述的口吻,倾述她被  相似文献   

10.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记录了西周中期至春秋战国之交约五百年的历史,其在记言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引用在当时已经广为流传的文学典籍.引《诗》,在春秋战国的外交场合中蔚然成风,使《诗》的运用更为普及,超出了我们想象的文学范畴.《国语》一书中引用《诗经》达38处,其中多引雅诗、颂诗.周、鲁、晋、楚四国引《诗》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1.
《辞源》重在阐发词之渊源,是阅读古书的工具书。据笔者所见,有个别词条溯源不准,所引例句出现较晚。如“孝子”一词,《辞源》引用了《诗经·魏风·陟岵序》中的“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其实,《诗经·大雅·既醉》里就已有“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  相似文献   

12.
重言,又称叠音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词汇形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重言可以模拟声音,也可以描摹人物情态、事物形状色泽等。不论是拟声叠音词还是非拟声叠音词,皆因音得意,于是形成了重言特有的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描摹生动的审美效果,从而在古典诗词中大量运用。本文对重言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古典诗词中重言的几种构成模式和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3.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研究《诗经》的文章、著作,篇幅远远超出了《诗经》自身的千万倍,其中名篇之多,令人举不胜举。因此,笔者研究《诗经》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选择。本文不是全方位的、而仅试从《诗经》中所反映出的爱情意识和妇女的社会地位入手,作些社会历史的研究,从而成为“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专栏中之一篇。 (一) 《诗经》的时代,一般认为是周初至春秋中叶,从时间上说,约为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诗经》是这长达约五个世纪中诗歌的总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为丰富,致使不少历史学家、思想史学家也极为重视这部书。  相似文献   

14.
相传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帝在当太子的时候,每当听到他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则英雄无用武之地.《诗经》研究已走过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当今的学者不也在为寻求出路而发愁吗?基此,我们探讨钱钟书先生的《诗经》研究,将有助这个难题的解决.钱先生的《诗经》研究主要集中于《管锥编》第一册《毛诗正义六十则》中,也散见于其他三册之中,同时《七缀集》、《宋诗选注》等也有所论及.研究成果之卓著,研究方法之新颖独到是前无古人的,然而,当前的《诗经》研究界对他的成果还没能引起重视,令人深为至憾.为了推广他的研究成果,作为当代学人的借签,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介绍;(一)《诗经》的艺术研究;(二)《诗经》的诗学研究;(三)《诗经》的训诂研究;(四)《诗经》的修辞研究;(五)《诗经》研究方法论.本文为系列论文的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姥姥"一词最早见于元代的《全元南戏.高明.蔡伯喈琵琶记》,是单音词"姥"复音化的结果。明清时期,"姥姥"一词的词义有所扩大,但到了现代,只有"外祖母"和"老妇人"两个义项仍活在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中。就"姥姥"一词的词义的发展演变试做考察,以期对其源流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汉语象声词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象声词在汉语里是一种很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词,自古以来就活跃在汉语中,为人们广泛使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许多象声词,如“关关雎鸠”、“其呜喈喈”、“坎坎伐檀”等等。但是,对象声词的语法研究只是近百年的事,而真正把象声词作为一个词类来研究还不到四十年。本文从语法学史的角度,对汉语的象声词研究作一述评,以总结研究成果,为对象声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帮助。汉语象声词研究从总体上可以分三个阶段:(一)1898至本世纪40年代末为萌芽期;(二)50年代至60年代为发展期;(三)70至90年代为繁荣期。  相似文献   

17.
《诗经》的比兴手法在文学上影响极为深远,引起的纷争也特别多。本文从朱熹有关“比兴”的说法入手,对《诗经》的比兴进行了详尽的分类说明。主要从“他物”与“所咏之词”的关系来分类,介绍了五种类型,既举出恰当的例子,也分析了各种类型的比兴的艺术价值以及时后世文学相关的影响。应该说,本文可以给初读《诗经》的人,尤其是对之感兴趣的读者一个关于“比兴”的全面、完整、客观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宗经》篇认为"经"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是总结了历代文化精髓的经典。《诗经》则由于其艺术特性而最能深入人心。但"五四"新文化运动颠覆了《诗经》的经典地位,造成了《诗经》研究的偏差。今天,我们应联系经学史的发展过程,重申《诗经》的这一历史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9.
《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导致了诗中变文的大量出现。自从汉代人发现了“变文同义”的规律后,历代学者都用这一思路来解释《诗经》。我们学习《诗经》,一定要了解这些变文的形式特点和前人解释它们的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解决《诗经》中比较棘手的难词问题。  相似文献   

20.
象声词刍议     
本篇从历史、现状和作用三个方面浅淡象声词。目的在于说明:语法研究和语法规律本身之间还存在着相当长的距离,有待于人们去思考和探索。 一、象声词的研究历史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许多摹拟声音的词。如《诗经·小雅·伐木》中“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丁丁”是描写伐木的声音,“嘤嘤”为鸟鸣声。叫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语法著作,都不讲象声词——不承认象声词的语法地位。从《马氏文通》到抗战前夕,汉语法研究忽视了汉语语法的这一特点。1898年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语法书《马氏文通》,为汉语语法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使汉语语法研究成为独立的部门。《文通》具有开创之功,对语法学界产生让巨人影响。《文通》把字(词)分成实字(词)和虚字(词)两大类;实字又分五类:名字、动字、代字、静字、状字,虚字又分四类:介字、连字、助字、叹字。这九类的划分大体是合理的。发展到现在,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