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研究Sol-gel制备PZT薄膜材料相结构与晶格参数,研究PZT薄膜相变、衬底与温度关系和不同Zr/Ti比Pb(ZrxTi1-x)O3(x=0.2~0.8)。结果表明:PZT薄膜从烧绿石相向钙钛矿相转变的温度在Pt衬底上为600℃,在不锈钢上为650℃。PZT铁电体薄膜的晶格参数和晶格畸变随Zr/Ti比的不同而变化;在铁电四方相区,随Zr含量增加,a=b轴逐渐增大,c轴稍有缩短,四方晶系发生畸变;  相似文献   

2.
钠快离子导体Na2.5Zr2-xTiSi1.51.512.0系统x=0-2.0的化合物,由NaPO-ZrO-ZrP-SiO-TiO为反应的起始原料,在900℃-1200℃的高温下反应数小时至二十小时制得。系统化合物的相变关系已探明,并测定了有关的单纯相在不同温度下的导电率以及电导激活能。相当于起始组成为Na2.5Zr1.0Ti1.0Si1.51.512.0的单纯相(标为2.51相)在300℃时的导电率σ300=1.85×10-2(Ω·cm)-1,其电导激活能为23.64kJ/mole,相当于起始组成为Na2.5Ti2.0Si1.51.512.0的单纯相(标为2.52相)在300℃时的导电率σ300=0.46×10-2(Ω·cm)-1,其电导激活能为28.89kJ/mole.  相似文献   

3.
复合氧化物SrTiO3—TiO2氧敏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具有氧敏特性的SrTiO3与TiO2复合化,采用电子束蒸发方法,制备了SrTiO2-TiO2薄膜,研究了其氧敏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氧化物SrTiO3-TiO2薄膜的n-p型转换点比SrTiO3薄膜的n-p型转换点高,氧敏特性有所改善,从而提高了贫燃共氧灵敏度曲线的线性化。  相似文献   

4.
将具有氧敏特性的SrTiO3与TiO2复合化,采用电子束蒸发方法,制备了SrTiOz-TiO2薄膜,研究了其氧敏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氧化物SrTiO3-TiO2薄膜的n-p型转换点比SrTiO3薄膜的n-p型转换点高,氧敏特性有所改善,从而提高了贫燃区氧灵敏度曲线的线性化。  相似文献   

5.
过渡塑性相工艺制造Ti-B-C复合陶瓷材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给出了以TiH2和B4C为原料通过过渡塑性相工艺(transientplasticphaseprocessing)制备Ti-B-C复合陶瓷材料的方法。同时进行了TiH2-B4C体系和Ti-B4C体系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TiH2在800℃以下分解获得高性能的Ti粉和B4C发生了如下反应:(3+x)Ti+B4C→2TiB2+(1+x)TiC11+x(0≤x≤1)。在相同条件下以TiH2作为过渡塑性相的TiH2-B4C体系比Ti-B4C体系具有优越的烧结性能,在1600℃时热压烧结4h可以获得高性能的TiB2-TiCx复合陶瓷材料(断裂韧性为7.7GPam1/2,抗弯强度为765MPa)。还利用X衍射和扫描电镜对这种材料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研究BaO-PbO-Bi2O3-Nd2O3-TiO2五元系统在800~1200℃烧结中物相变化和电性能.XRD测试数据:1000℃时BaTiO3消失,主晶相为BaTi4O9、Bi4Ti3O12和Nd2Ti2O7,BaNd2Ti5O14开始出现,1100℃到1150℃,Bi4Ti3O12在XRD图上消失,BaTi4O9和Nd2Ti2O7含量逐渐减少,BaNd2TiO14逐渐增加;1200℃时,XRD图谱全部为BaNd2Ti5O14,证明该系统的主晶相BaNd2Ti5O14是由Nd2O3、TiO2对具有微波特性的BaTi4O9改性而得:铅含量增加,主晶相的a、b二晶轴缩短.调整各组分及玻璃的含量,获得ε=90±5、损耗tgδ≤3×10-4、绝缘电阻ρv≥1012Ωcm、电容量温度系数αc=0±15×10-6/℃、中温(1150℃)烧结的NPOMLC瓷料.  相似文献   

7.
掺银TiO2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采用Sol-gel法在玻璃板表面制得均匀的TiO2薄膜,并利用光催化还原法镀银得到掺银TiO2薄膜。用掺银的TiO2薄膜和未掺银的TiO2薄膜在高压汞灯和太阳光的照射下,对有机物苯酚水溶液进行催化光解研究。结果表明掺银TiO2薄膜的光催化活性明显大于未掺银TiO2薄膜,这是提高TiO2光催化效率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8.
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了Pb_(0.95-x)Ca_(0.05)La_xTi_(1-x/4)O_3(X=0.05~0.2)系统的微粉和陶瓷,该材料密度可达理论密度值的90%以上。研究了该陶瓷的物理和电性质,所测得热释电系数p=2.20×10~(-8)~3.17×10~(-8)C/cm~2·K,并具有负温度系数效应。讨论了对应Ti—O_I伸缩振动铁电软模和O_I-Ti-OII、(Pb、Ca、La)-(TiO_3)的弯曲振动红外和远红外吸收光谱。根据陶瓷极化前后XRD谱强度的变化,计算了该陶瓷极化后电畴在空间的择优取向分布。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稳定性良好的用于溶胶-凝胶法制备Pb_(1-x)Ca_xTiO_3(x=0.1~0.3)薄膜的涂液。研究了不同掺Ca量对薄膜晶相结构和相变温度的影响。用旋涂法在(100)MgO单晶衬底材料上生长出均匀、无缺陷的钙铁矿结构(100)择优取向的Pb(Ca)TiO_3薄膜,取向率大于95%。测定了在(111)Si单晶衬底材料上得到的Pb(Ca)TiO_3陶瓷薄膜的电学性质。  相似文献   

10.
非均相催化氧化法处理氨基J酸工业废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章采用H2O2-TiO2催化氧化法处理氨基J酸工业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当每L废水中加入0.2gTiO2及H2O2∶CODcr=2.0g·g-1,在90℃下反应0.5h时,氨基值及CODc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5.4%和69.8%。且催化剂TiO2无毒、易分离,经高温活化后可重复利用  相似文献   

11.
在室温条件下测量了多晶铁氧体(Li0.5Fe0.5)0.7Zn0.3(Zr1-yTiyCu)xFe2-2xBi0.003O4(其中x=0.1,0.2,y=0.5,1.0)的Mo..sbauer谱.结果表明,样品谱包含一套顺磁双线亚谱,强度较弱(小于5%).顺磁谱的出现是渗入了较多非磁性离子Zn,Ti和Zr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液-凝胶法在石英板上经可控热处理制备出非整比TiO2-x膜,膜中晶粒具有纳米结构特征,在臭氧氧化条件下用无机非整比纳米TiO2-x膜光催化氧化饮用水中微量卤代烃,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卤代烃的降解率在99.9%以上,适用于饮用水的深度处理。  相似文献   

13.
用x-ray衍射技术分析二元混合物(Al2O3/TiO2)等离子喷雾热解陶瓷超微料、陶瓷超微粒子薄膜、陶瓷/合金界面的结构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14.
Li—Zn—Ti—Cu系铁氧体Mossbauer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温条件下测量了多晶铁氧体(Li0.5Fe0.5)0.7Zn0.3(Zr1-yTiyCu)xFe2-2xBi0.003O4(其中x=0.1,0.2,y=0.5,1.0)的Mossbauer谱。结果表明,样品谱包含一套顺磁双线亚谱,强度较弱,顺磁谱的出现是渗入较多非磁性离子Zn,Ti和Zr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锗-硅复合靶射反应溅射技术,制备了GeO2含量x=0%-81%的非晶GeO2-SiO2复合薄膜,用自动椭偏仪进行测量,得到复合氧化物薄膜中GeO2的含量。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得此种薄膜的红外吸收谱随GeO2含量的变化关系,并讨论了其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6.
MOCVD法制备TiO2薄膜的光电化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TiO2薄膜,测定了TiO2薄膜的晶体结构,以p-Si为基底电极,研究了TiO2薄膜的光电化学性质。经TiO2修饰的p-Si电极,开路光电位增加近20倍,并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是较理想的光电极材料及光电极修饰材料。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用水热法制备纳米ZrO2-TiO2复合氧化物微粉。制备了ZrO2(C)-TiO2(A)。ZrO2(C)-TiO2(R),ZrO2(T)-TiO2(A),ZrO2(T)-TiO2(R)四组纳米复合氧化物及无定形的复合Zr-Ti水合氧化物。研究了它们的相变和可烧结性。经1400℃烧结10h得到了具有95%理论密度的ZrTiO4陶瓷。  相似文献   

18.
TiSiW12O40/TiO2催化合成对羟基苯甲酸丁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首次报道了以固载杂多酸盐TiSiW12O40/TiO2为多相催化剂,通过对羟基苯甲本和正丁醇反应合成了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并探讨了诸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iSiW12O40/TiO2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醇酸摩尔比为4:1,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料总量的2.0%,反应时间2.0h,反应84-92℃,酯化率可达91.1%,并且催化剂可重复使用多次。  相似文献   

19.
采用玻璃晶化法制备适合磁记录用的Co-Ti替代型钡铁氧体BaFe_(12-2x)Co_xTi_XO_(19)(x=0,0.5,0.6,0.7,0.8,0.85,0.9)微粉。动态(变温)X射线衍射和DTA曲线分析表明,在非晶薄片基体的晶化过程中,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首先晶化出BaB_2O_4和Ba_2B_2O_7相,随后出现钡铁氧体相;温度到达850℃后,非磁性相消失,仅剩有磁性的钡铁氧体相.晶化过程为先成核而后长大。有关晶化条件对钡铁氧体微粉粒子尺寸及分布的影响、对形貌的影响也作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四氯化钛、氯化钡、氯化锶分别作为钛、钡、锶源,用草酸作沉淀剂,首先在65℃反应制得Ba_(1-X)Sr_XTiO(C_2O_4)_2·4H_2O先驱物,在5O℃烘干后,再于800℃的烧1小时,得到Ba_(1-X)Sr_XTiO_3白色粉末。经X─射线衍射分析证明,当x分别为0和1时,产品分别为四方晶系钛酸钡和立方晶系钛酸锶,其它为由四方晶系向立方晶系过渡的固溶体。晶胞参数计算可知,该固溶体为完全互溶固溶体,结果符合Vegard定律。电镜形貌分析证明粒度为0.3~0.5μm。制陶试验证实,BaTiO_3纯相掺锶后,居里点普遍前移,介电常数均有所提高,当产品组成为Ba_(0.9)Sr_(0.1)TiO_3时,居里点前移20℃,介电常数为7400,比钛酸钡纯相的介电常数提高了4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