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舞台形成了“话剧——戏曲二元结构”的崭新戏剧文化生态,其基本特点是:话剧舞台和戏曲舞台共生互补、竞相辉映;一方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全面推行,中国话剧演剧流派初步形成;另一方面戏曲剧种百花齐放,表演艺术流派纷呈。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的总体格局是“话剧——戏曲二元结构”共生互补,话剧的突出特点是日益政治化和正剧化,戏曲则基本上是“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三并举”和悲剧、喜剧与正剧同步发展.如果说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主要是由话剧的诞生与发展来代表的,那么,在十七年,戏曲的“推陈出新”及其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意义则在话剧之上.  相似文献   

3.
八场话剧《雷电颂》(石慰慈参加编写)是凌鹤戏剧创作生涯中的一部力作。作品以一九四一年前后的重庆为背景,以周恩来领导下的进步文化人士与反动派的斗争为主线,展开了宏大的场面与人物间错综复杂的斗争。当时,国民党统治集团疯狂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一九四一年元月,蒋介石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反动气焰嚣张。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写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警句。  相似文献   

4.
"五四"戏剧革命向传统戏曲宣战,并通过翻译将话剧这一种崭新的西方文学艺术引入中国。"五四"先贤们在译介西方话剧过程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戏曲价值观、传统戏曲语言与文体、传统戏曲人物塑造、传统舞台结构原则的巨大颠覆,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唐湜同志是一位诗人,年青时,就以他洋溢的才华活跃在40年代的诗坛上。许是他出生在我国戏曲的故乡温州,加上家学渊源,他的二舅父王季思先生又是一位知名的戏曲专报》家,他从小对戏曲就怀着深深的爱。所以,在写诗之暇,也非常关心戏曲。1954年到《戏剧工作后,他更有很多时间和机会接触民族戏曲。这以后,就是沉寂的20年。可在这20年里,唐湜其实也并没有沉寂。即使处在那样艰困的环境中,他仍在写诗,写戏曲论著,执拗而又辛勤地耕耘着这片土地,到1978年党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以后,他诗潮如涌,接连出版了好多本诗集,而几十万字有关戏曲的文字,却毁灭在十年悲剧的火焰里了。他又据记忆重新写出  相似文献   

6.
早在20世纪60年代,黄佐临深切感受到中国话剧完全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进行艺术创作并不完善,因为中国的文学艺术有着写意的传统,因此他提出"写意的戏剧观",主张在中国传统的写意戏曲的基础上创造话剧,同时吸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使话剧既能继承民族优秀遗产,又能吸取世界各国戏剧精粹,使之能成为相当完善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董每戡提出了以"剧史家"说为核心的戏剧本质观。董每戡的戏剧观是在中、西方戏剧美学思想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同时得益于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这使他对戏剧问题的探索更好地落实为具体的艺术实践,也使他对戏曲艺术精神的理解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8.
张知峰 《科技信息》2011,(19):407-407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戏曲既有戏剧的的共同特点,又因不同的表演手段而区别于话剧等其他戏剧艺术,具有自己的特点。戏曲表演艺术是行动的艺术,作家可以用文字,画家可以用画笔,音乐家可以用声音作为创作的手段,而演员只能用准确的舞台表演征服观众。舞台上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通过舞台表演过程来完成的,这就决定演员必须掌握塑造舞台人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表演。  相似文献   

9.
丁玲的戏剧作品数量不多,现仅存四部,即:话剧《重逢》、《河内一郎》、《窑工》,以及电影短片文学脚本《战斗的人们》。此外,还有一个秧歌剧《万队长》,是1943年丁玲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根据一个学员讲的真实的故事创作的,但只由中央党校文工团在南泥湾演出了两场,后因脚本遗失,未能保存下来。这些剧本,除《战斗的人们》写于1950年外,其他的三个话剧剧本是1937到1946年间,在解放区创作的。她在解放区创作的这些话剧,虽说在思想和艺术成就上逊色于她的小说创作,但在解放区的戏剧运动中却发挥过积极  相似文献   

10.
南开学校的话剧活动始于1908年,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前夕。南开新剧团是我国话剧史上历史最长久的一个业余话剧团体。四十年来,编演了大批剧目,造就了一批闻名中外的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周恩来总理在世的时候,一直关心以南开为发祥地的北方早期话剧史的研究。1959年,在纪念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的时候,周总理邀请当年在南开读书的同学开茶话会,一起回忆南开早期的戏剧活动。其后,嘱咐著名戏剧家曹禺同志,写中国话剧史,“要把天津和北方各地早期的话剧活动写上去”。并要求搜集这方面的史料。  相似文献   

11.
在戏剧中,语言可分为戏剧对话和非戏剧性语言。戏剧对话作为表演和阅读的符号,是指人物之间的对话;而非戏剧性语言指的是如舞台提示以及角色外的丑角或剧作家自己直接用语言交待、叙述故事。显然,话剧对话是戏剧构成的最主要最重要的部分,没有对话便没有话剧。《雷雨》作为我国话剧艺术成熟的一个丰碑,摆脱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唱腔歌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话剧得归功于它在话剧语言上所获得的成功。本文想要探讨的便是《雷雨》的戏剧对话。戏剧性的对话不同于一般性的对话,它的构成与发展是以潜在的冲突为动力的,它是有力的,包含着互相…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文明新戏是开放国门,“采用西法”的产物,它所走过的路程是曲折的,和五四以后新兴的现代话剧比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它存在的三四十年间,经历了自成系统的一段兴衰史。本文试将文明戏的萌芽、发展和衰落作一追索,以探求艺术发展之规律;以期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全貌有完整的把握和认识。 一、戏曲改良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舞台上传统戏曲一统天下。而在西方剧坛,批判现实主义戏剧正值盛期,现代主义戏剧出现萌芽,歌剧、芭蕾舞剧已相当成熟,出现了一大批经典剧目。 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和宗教,东西方文化在中国发牛了激烈的冲撞,戏剧自然也在其列。在国外戏剧文化和传统戏曲的尖锐对立中,在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批判中,呼唤着一种全新的戏剧的诞生。  相似文献   

13.
石凌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剧作家,又是一位有五十多年党令的革命老前辈。早在三十年代初,石凌鹤便开始了文学活动,他的作品富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民主革命所从事的英勇斗争的真实图画。在艺术创作上,石凌鹤具有一种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他的文学活动是多方面的,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特写他都写,还当过演员,做过导演,在所涉及的领域都有相当成就,但人们尤为称赞的还是他的剧作。据初步统计,他在三、四十年代一共创作了三十余部戏剧作品(包括独幕和多幕话剧、歌剧、历史剧、地方戏曲),为我国现代文学宝库增添了一份财富。下面就石凌鹤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分三阶段作些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洪深是我国现代戏剧事业的拓荒者之一.他为我国现代戏剧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作为中国新兴话剧事业的杰出开创者与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话剧艺术从初创期转入正规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洪深不仅是优秀的剧作家,而且是著名的戏剧理论家、舞台艺术实践家与戏剧教育家.洪深的艺术革新与创业精神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易卜生在19世的后50年中,为人类提供了26个剧本,震动了他的时代,影响了整个世界现代戏剧的发展,从而获得“现代戏剐之父”的赞誉。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从早期的《英格夫人》、《培尔·金特》等,到中期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再到晚期的《海上夫人》、《建筑师索尔尼斯》等,就创作方法而言,大体走了一条主观表现——客观再现——主观表现的艺术道路。不过早期和晚期已见出了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分野。显然,易卜生对世界现代话剧体式的影响是丰富而深刻的。在中国现代话剧体式的流变过程中,也能清晰地看出这一点。但是,在中国现代话剧体式的诞生和发展期,却主要是接受了易卜生现实主义戏剧体式的影响,并率先确立了写实型话剧体式。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戏曲"这一传统文体开始向现代"戏剧"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社会达尔文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在这一思潮的感召下,"戏剧"这一西方化的文体形式才得以在中国普及,人们从而能够以全新的视野来认识和思考中国戏曲的发展流变历程。同时社会达尔文主义也引发了新旧两种阵营和两种视域关于戏曲、戏剧问题的激烈论争,这无疑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强有力的催化作用下,"戏曲"才完成了向"戏剧"观念的嬗变。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种文学文体的变异与发展,都是该文学形式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话剧文学也不例外。新时期的话剧文学在文体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传统的现实主义话剧文体呈现出了开放态势;二是剧作家在积极汲取西方戏剧和我国传统戏曲的优秀因素的基础上,新建构了几种文体。对此,笔者例举了几部代表作品,并概括了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戏曲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以其虚拟性和程式化的高度综合艺术,曾取得辉煌的成就,在世界戏剧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中国戏剧的发展也面临着不断汲取新的艺术素养、不断借鉴外民族戏剧艺术特长的问题。十儿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向中国的大量涌入,中国戏剧也受到西方戏剧艺术的冲击。这时,话剧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样式,进入了中国戏剧领域。正如陈独秀在《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中所说的:“现在欧洲文坛第一推重者,厥唯剧本,诗与小说退居第二流,以实现于剧场,感触人生愈切也。”作为文艺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话剧受到了中国文化革命者的  相似文献   

19.
抗日救亡思潮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主要思潮,是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群众性的思想潮流。抗日救亡思潮在广西传播的基本主张包括:1.主张政治民主、思想言论自由、实行宪政。2.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主张焦土抗战。3.主张动员民众,实行全民抗战。4.主张发展教育、加强文艺创作和宣传要以抗日救亡为主题,服务于军事。  相似文献   

20.
郑慈英教授     
郑慈英教授1922年生于广东省龙川县佗城。少年时代他就追求科学和进步,1937年在龙川一中就读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次年加入“抗先”组织,1939年又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