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历史和现实造就了国土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即一种“人本关怀”兼容“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理念。从法社会学视角讲,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起点在于具体制度的构建。首先,“以人为本”应当根除人治而迎合法治;其次,“社会和谐”需要弥补“法律真空”,寻求法律与道德协调整合的秩序机制;再次,“可持续发展”要求摒弃权力法律观,推演权利法律观与生态法律观的优化嫁接。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使道德未能“合法化”而陷入危机;另一方面,使“有法不依”的现象不再个别。社会评价的相对合理性是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而法律与道德的差异性和法律自身的局限性是两者冲突的具体原因。只有通过法律与道德的互动耦合,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上进行系统整合,才能保证人们行为的有序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法律道德主义者把“法律强制执行道德”视为“法律对不义行为的镇压”,认为法律强制本身具有正当性.而自由主义者认为法律与道德有明显的界限,法律不得对任何无害于他人的行为进行干涉,力图捍卫私人的道德自由.然而,法律道德主义的论断从理论预设到论证过程都不够周全并且可能掉入“道德民粹主义”的漩涡;而后者未将不道德行为进行区分而一味否定强制,则有鼓吹“道德冷漠”之嫌.事实上,法律强制与道德冷漠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者之间存有间隙.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角度,应当严格区分法律与道德,而不应当用法律去维护和推进道德。在清末修律中,法理派删除“无夫奸”罪名的主张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是符合法律的进化的;而在现代社会,设立“无夫奸”一类的罪名则无疑是历史的倒退。  相似文献   

5.
法律与道德作为两种主要的行为规范,二者关系十分密切,法律在立法、法的实施和法治秩序的最终实现层面上,需要道德的支持与保障。道德建设也需要法律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使道德未能“合法化”而陷入危机;另一方面,使“有法不依”的现象不再个别。社会评价的相对合理性是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而法律与道德的差异性和法律自身的局限性是两者冲突的具体原因。只有通过法律与道德的互动耦合,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上进行系统整合,才能保证人们行为的有序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社会规范包括法律、道德和民俗等几种形式。民俗、法律和道德是三种互不相同而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社会规范,它们都有干预社会生活,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等社会功能。从一定角度来说,民俗是法律和道德的合理补充。弘扬优秀民俗化,加强民俗规范作用,不失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有力杠杆。  相似文献   

8.
朗·富勒清楚地认识到,他与法律实证主义者之间存在严重的分歧。根本的原因在于各自的法律观不同,而两种不同法律观的核心争议点在于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上的分歧。由此展开的争论,可归结为“分离命题”与“结合命题”之争,其核心在于是否承认法律与道德之间的逻辑“必然性”。富勒对此做过一套逻辑上的论证,其“内在道德”学说旨在克服“分离命题”;只不过他所借助的概念分析和模态逻辑,也是伦理自然主义者所借助的重要理论工具。这种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法律和法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法律秩序的概念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首先通过对凯尔逊纯粹法学的法律秩序概念的探讨,提出了“法律规范=法律秩序=国家”的理论。其次对马科斯·韦伯和庞德的法律秩序现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法和社会秩序及社会控制之间紧密结合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道德和法制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依法治国必须与以德治国相结合。道德是法律得以顺利推行的基础,健全法制并严格执行,是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和道德得以发扬的重要条件。但道德的要求比法律更高,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建设比法制建设更根本,“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社会"私了"现象存在的根源,揭示了塑造全民法律信仰与消除"私了"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说明要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就必须信仰法.  相似文献   

12.
晋代“引礼入律”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泰始律》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较为典型儒家化法典,“引礼入律”是晋代法律发展的重要特点,它在《晋律》中有突出表现:刑罚实用上“准五服制罪”原则的确立;保护士族、官司僚政治、经济特权的政治经济立法以及维护等级秩序的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等。其产生根源有:从文化根源看,是因为礼有区分贵贱等级、定分止争的功能;从政治学方面看,司马氏所建立的是门阀士族统治,所以任用儒家制订、解释法律;从经济方面看,民本思想是礼的重要内容,“引礼入律”有助于恢复经济、安定民心。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法学是一个新兴的部门法学科,也是一种法学方法论,引领我们通过法律来研究社会,通过社会来研究法律。法治秩序的建构需要法律,但有法律并不一定就会有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构更重要的是依赖法律功能的发挥,关注法律和社会的实际联系。社会学法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对法治秩序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实际上就是为了建构法治秩序,这就需要我们以社会学法学为视点,把法律置于中国特定的历史、化和社会情境中加以反思,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从而也使社会学法学在我国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14.
刘芬 《太原科技》2007,160(5):90-91,93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在高校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当前高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呼唤着依法治校的深入发展。高校应把大力推进依法治学、治教、治校作为一项重要的新世纪工程.最终实现高校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5.
《自由秩序原理》是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代表作,该书中关于自由的论述极为精辟,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理论提供了一种适当的研究路径。作者拟对该书的主要部分即自由和法治理论进行粗陋的述评,以深化对自由和法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经济法是为弥补私法对社会整体经济秩序调整之不足而产生的。传统学说强调经济法对私法的补充功能,鲜有强调两者的协调性及私法对经济法的补充作用,从而导致一些危害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被反垄断法所禁止,但却被私法认可的矛盾境遇。然而,经济法维护的竞争秩序恰恰也是私法所倡导的财产流转秩序的前提和基础。经济法中的社会公共利益与私法中公序良俗所倡导的社会经济秩序相统一,因此可以通过私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则将竞争秩序引人到私法秩序,从而确保经济法与私法在规范危害市场竞争秩序行为时的统一。同时,为了保障私益救济对公力执行的补充作用,经济法应为私法权益的实现提供一定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7.
论实验室评估工作中的模拟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模拟评估"在高校实验室评估工作中的作用,论述了"模拟评估"的科学性,并介绍了"模拟评估"在实验室评估工作中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18.
壮汉语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意义和语言结构 ,特别是偏正式结构。正视和解决好语序差异问题是提高基础教育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为此 ,要加强教师壮语知识的培训 ,注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因材施教。同时要加强双语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由壮语思维过渡到汉语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浓厚的公法化特点,传统公法文化今天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并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起了巨大的阻碍作用。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蓝图,必须完成对传统公法文化的现代改造。  相似文献   

20.
必须加强对动物的保护已经是环境法学界和民法学界的共识,但动物是否享有权利却引起学者们的争论,动物是否具有权利的争论焦点就在于动物是否具有法律主体地位.有的学者从传统的法理学角度出发,主张通过赋予动物以特殊的法律客体或特殊物来加强动物的保护;有的学者根据法律主体在不断扩展的事实,基于人类应将道德关怀扩展到非人类的价值理念.认为要真正的保护动物必须赋予动物以法律主体地位.关于动物主体地位的讨论甚至涉及到法学研究范式是否需要从"主客体二分"转变到"主客体一体化"的深度,这些无疑都对法学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