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极端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极端微生物通常分为五个类群: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为了适应生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结构和生理机能,以适应环境.因此,研究适应机理并利用其特殊生理机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极端微生物能产生多种极端酶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极端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海洋极端微生物和极端酶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自海洋极端微生物的极端酶具有超常的生物学稳定性,能够在极端温度、pH值、压力和离子强度下表现出生物学活性,因此海洋极端酶为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提供了良机。新的极端物种的发现、基因组序列的确定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加快了发现和制各新酶的进程。蛋白质工程和定向进化技术进一步改善酶的活性和特异性,促进了海洋极端酶的工业应用。对极端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加深了人们对酶稳定性机制的理解,丰富了分子进化理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极端微生物的类型及其特点,综述了极端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极端酶在清洁生产、环保型生物材料的生产及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前景及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极端微生物的类型及其特点,综述了极端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极端酶在清洁生产、环保型生物材料的生产及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前景及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介绍极端微生物的分类学地位和生物类群的概念、发现与分布,综述各种极端微生物的生理机制,阐述各种极端微生物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6.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对其研究将在生命起源、系统进化等方面将给人们重要的启示,在生命行为的原理上也将拓展人们的概念,对其应用,是奠定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术新工艺的基础,极端微生物的应用将改变整个生物技术的面貌。  相似文献   

7.
嗜盐嗜碱极端微生物主要分布于地球上的盐碱土壤中,嗜盐嗜碱放线菌适应并长期生存这一特殊极端环境,已具备独特的遗传特性和新陈代谢途径,能够产生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多种次生代谢产物,是一类极具应用前景的微生物资源。文章主要综述了嗜盐嗜碱放线菌的资源、分类标准、分布、系统学及其发展趋势、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极端微生物浅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仅就极端微生物这一新的生命形式从概念、类型、生命机理、物化特性以及应用等方面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9.
开封市近半个世纪极端气温变化趋势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整理了河南省开封市近50年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等气候要素变化情况.运用滑动平均算法和小波算法结合分析,揭示了开封地区极端温度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并分析了极端温度变化的周期.得到以下结论: 开封市极端最高温度变化具有5年、13年左右的显著周期,而极端最低气温则以7年左右的周期最显著.研究还发现:年极端温度气候的变化特征具有地域特殊性,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不一致.极端高温在年际尺度上均表现出以降温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趋势,年极端最低气温则表现出升温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趋势,气温在比以前更小的范围变动.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2008年云南125个观测站的逐日观测资料,采用百分位值法定义了云南极端气温、降水事件阈值,分析了极端条件下的高温、低温和强降水的分布特征、气候变化趋势及其与区域气候变暖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极端高温阈值大于36℃的中心分别在低海拔的金沙江河谷、红河河谷及昭通和西双版纳的部分河谷地区.全省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频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极端低温阈值小于-10℃的低值中心则集中位于迪庆州北部.大部分地区极端低温频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极端强降水阈值超过40mm的大值中心有3个,分别位于玉溪南部红河南部、普洱南部和曲靖南部.年平均气温与极端高温频数为正相关关系,与极端低温频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极端强降水频数的相关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云南水族民歌充满了民族民间色彩,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生活哲理.民歌是历史的沉淀和记录,是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的产物,是特定民族特定时代的文化反映.民歌充分表达了水族独特的审美与判断、心灵与思想.通过借助美学思想和理论,对民歌进行解读,目的在于了解这个民族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更好的挖掘民族民歌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发展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八斑球腹蛛(Theridion octomacutatum Boes.et six.)是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mchnida)蜘蛛目(Arcneida)球腹蛛科(Theridum)动物.幼蛛期四龄,雌蛛一生交尾一次,多次产卵,护卵习性强.在鄂南地区八斑球腹蛛一年之内发生完整六个世代,幼蛛和成蛛均能越冬,八斑球腹蛛的生活习性介于结网和游措蜘蛛之间,是农作物害虫的重要天敌,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壮侗两个少数民族都同是百越民族的后代 ,具有百越民族的文化特征。壮侗两个民族具有相同的神话传说 ,这都体现了壮侗民族文学具有同源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到了唐朝以后 ,壮侗文学开始分流 ,壮侗民间文学各有千秋 ,备具特色 ,而侗族文人文学确又不敢望壮族文人文学之项背。两个民族文学同源不同流 ,可以互为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14.
计算了10次准晶体Al-Cu-Co,Al-Cu-Li和二十面体准晶Al-Mn-Si在0~1180K温度范围的电子比热,发现这些准晶体的电子比热随温度增加近似线性地增加,但其比热曲线的陡度随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变化而发生较大变化。当电子态密度在费米能级附近的值较大时,电子比热曲线的斜率较大。如:10次准晶Al-Cu-Co,当温度到达1000K时,电子比热为0.2209kB/atom,很明显,此时电子比热不能忽略,讨论了这些准晶体中电子的化学势与温度的关系,发现其化学势随温度增加而增加,这一点准晶体与晶体材料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5.
计算了10次准晶体Al-Cu-Co;;Al-Cu-Li和二十面体准晶Al-Mn-Si在0~1180K温度范围的电子比热;;发现这些准晶体的电子比热随温度增加近似线性地增加;;但其比热曲线的陡度随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变化而发生较大变化.当电子态密度在费米能级附近的值较大时;;电子比热曲线的斜率较大.如:10次准晶Al-Cu-Co;;当温度到达1000K时;;电子比热为0.2209kB/atom;;很明显;;此时电子比热不能忽略;;讨论了这些准晶体中电子的化学势与温度的关系;;发现其化学势随温度增加而增加;;这一点准晶体与晶体材料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6.
室温离子液体及其在绿色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烷基取代咪唑阳离子 (图 1 )研究最多 ,表 1总结了近年来开发研究的此类阳离子的种类及结构 .可以组成室温离子液体的阴离子 ,目前的研究除 Al Cl4-,NO2 -和干燥时易爆的 NO3 -,Cl O4-外 ,含氟阴离子为多 ,主要有 :BF4-,PF6-,As F6-,Sb F6-,F ( HF ) n-,CF3 SO3 -,CF3 CF2 CF2 CF2 SO3 -,( CF3 SO2 ) 2 N-,( CF3 SO2 ) 3 C-,CF3 COO-,CF3 CF2 CF2 COO-等 .图 1 烷基取代咪唑阳离子  由各种阳离子和各种阴离子组合 ,可以得到一系列特性各异的室温离子液体 ,目前已报道的多为由表 1所示的烷基咪唑阳离子和含氟阴…  相似文献   

17.
臭柏林表土层微生物区系组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8.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是岩石力学发展中的创新思路.地壳表层岩体在气温下降环境中会产生收缩,产生向表部的拉力,这是一反向力流,谓之反应力.它是一种匿动力,是一种暗能,在边坡区,它与岩体重力组合成向地表的水平拉张合力,并可导致节理扩张,以致产生脆弹性破裂,发生规模不等的振动,派生向外顶冲的波子力,成为重要的反应力因素.高边坡区岩体,一般处于三维受压的应力状态,但当气温剧降时,边坡区应力环境,就变为二维受压,一维受拉的拉张圆状态,甚至产生拉裂剪切的脆断破裂与灾变.高边坡区的应力态势,因气温规律性变迁与骤变,使反应力作用,呈现大、小、有、无的往复变化,所以高边坡区岩体的岩石力学特性和水力学特性,处于缓慢的累进破坏与不断劣化的衰变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SnCl4对酯化反应的催化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SnCl4是一种强的路易士酸,对氧具有很强的配位能力。为探索SnCl4对酯化反应的催化作用,现以SnCl4为催化剂来合成常见的几种酯,并与其它几种常见的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进行了比较,还从SnCl4的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催化机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实验表明,SnCl4对酯化反应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尤其对于高沸点的伯醇和叔醇,比其它几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更好,可代替其它几种催化剂来合成某些酯。  相似文献   

20.
The maritime glaciers are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because of high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high air temperature in the region. A combined comprehens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glacier mass balance observation, GPS-based glacier terminus position survey, glacier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topography maps and RS satellite images in the Kangri Karpo Mountains, Southeast Tibet. The study revealed a strong ice mass loss and quick glacier retreat since the 1970s. Ata Glacier, one glacier from the south slope of the Kangri Karpo Mountains, has formed a 6-km-long terminal moraine zone at the end of the glacier since the 1970s, and the accelerating retreat is largely due to the strong glacier surface melting. Mass balance study on the other four glaciers on the northern side of the Kangri Karpo Mountains shows that they are in large negative mass balance and the glaciers had retreated 15--19 m from May 2006 to May 2007. The in-situ glacier observation also shows that the glacier retreat is more obvious in small glaciers. The enhanced ice mass deficit caused by climate warming and the ongoing extinction of many small glaciers in this region could seriously affect the water resources, environ- ments, local climate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near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