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由于中西方在地域、宗教、习俗、文化意象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拟从“关联域”的视角探讨译者如何在原文文本和语境间寻找最佳关联,从而将原文本的信息意图或交际意图准确传达给译文读者。  相似文献   

2.
理解是翻译的基石,文本意义的实现,既离不开文本自身,也离不开作者的意图与读者的阐释。理解不是消极的阐释,而是文本和译者之间的“视界融合”。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是原文文本和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协调者。本文从分析作者意图、文本意图和读者意图的关系入手,论述了译者对原文文本阐释的多维度性与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西方在地域、宗教、习俗、文化意象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拟从"关联域"的视角探讨译者如何在原文文本和语境间寻找最佳关联,从而将原文本的信息意图或交际意图准确传达给译文读者.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文本互涉"或"文本互指性"。受到俄国学者巴赫金的启发,朱莉娅·克力斯蒂娃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术语。她认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任何一部作品里的符号都与未在作品中出现的其他符号相关联,任何文本都与别的文本相交织,每一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折射,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互相参照,彼此牵涉,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从而构成文本过去、现在、未来的庞大辐射体系和文学符号的演变过程"许多学者如罗兰·巴特、德里达和哈提姆都对互文性理论进行了多层次的界定和分类。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互文性理论的提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中国古典诗词中包含了丰富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论的提出要求译者将文本置于整个民族的文化、文学传统中加以思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蕴和内涵。本文拟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中"雁"这一意象的翻译,从而进一步证明将互文性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它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诺德认为,翻译活动的目的通常是由翻译发起者来确定的,译者只是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制定出目标文化的文本,以实现翻译活动的交际意图。以诺德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思想为基础,对"陇上江南"一词的使用作了目的论分析,并选取较有影响力的旅游宣传资料和各大知名网站的英译为例子,进行了误差分析,提出了改译意见。  相似文献   

6.
《周易》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文本意图以及文本表述整个意义的范型的定位将统领后面其它卦辞以及爻辞的理解,然而由于《周易》成书过程颇为复杂,译者对《周易》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定位各不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英译本。因此,对《周易》文本特点以及文本翻译过程特殊性的探讨,必须考虑经典形成的整个历史语境,去发现决定著者的陈述和意义赋予的语篇结构,把共时的现实平面文本还原成一个历时的立体文本,才能较为准确地了解文本意图和翻译文本的文字意义。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8.
《玛纳斯》是一部"活形态"史诗,在有文本记录之前,一直以口头形式在柯尔克孜族民间传播,但口头传播通常局限在一小块地区、一小群人中间,流传范围有限。因而,史诗书面"文本化"是《玛纳斯》史诗作为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在需要和召唤。而书面文本的形成离不开对史诗的搜集、记录、整理、出版等一系列工作。论文梳理了史诗的搜集记录、史诗文本的整理出版,以期较为清晰地勾勒出《玛纳斯》史诗文本产生的过程,从而把握史诗翻译和研究的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9.
具有口语特征的"不折腾",跨语域使用后在政治场合中产生陌生化效应,促使源语听者基于共同的历史语境和对过去经验的共同阐释,通过丰富的联想,对其涵义心领神会并倍感亲切。跨语域使用拉近了讲者、听者的距离,引起了共鸣,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递。同时,以汉语拼音形式出现的"不折腾"的零翻译在目的语读者中也能产生陌生化效应,但缺乏共有知识的异域受众一番考量、探寻之后很难产生与原作者的语用意图一致的联想。陌生化效应导致文本空白点,最终引发陌生感。  相似文献   

10.
将"化境"说当作钱钟书先生翻译思想的总括性标签一直是译学研究领域的普遍做法。但"化境"其实只是钱氏在《林纾的翻译》一文顺应"译"字的训诂实施的一个修辞策略,不足以成为"化境"赖以成说的坚实文本支撑。"化境"说在理论层面上与钱氏用以表达其核心翻译思想的其他概念(如"不隔"以及经其重新界定的"信")有着内在的一致。本文意图以"不隔"说从修辞视角对钱氏的翻译观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1.
翻译应考虑文本的文本层面、所指层面、连贯层面和自然层面等四个方面。英文公文的翻译必须注重翻译过程,在每一层面都做到悉心斟酌,一丝不苟地重塑原文的语言和结构特点,忠实反映原文意图。  相似文献   

12.
旅游文本翻译的预期功能是传递信息和吸引游客。由于语言文化的“异质”,中英旅游文本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从英语的视角分析,汉语旅游文本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失当信息即信息夸大、信息误导、信息冗余。着重从这三方面进行例析。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壮族典籍《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文本翻译的简要回顾,结合对其中某些译文的剖析和探讨,阐明了“总体审度”和“微观分析”在翻译中的至关重要性,并揭示出它们两者与“传神达意”之间内在的密切关系,为文化典籍文本翻译指明了一条成功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译文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属于典型的"呼唤型文本"的旅游资料应该以读者为中心,注重信息的准确传递。通过对昆明的"云南民族村"景点介绍的汉译英文本的翻译效果调查,分析了旅游资料翻译中一些常见的翻译策略和语言错误,指出"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的翻译可以满足读者获取信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商务酒店的对外宣传资料属于实用型文本,文章应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商业性和简明性。要想做到准确的传达信息除了要熟悉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还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做到"表达准确、信息突出、简明易懂"。  相似文献   

16.
李琳琳 《科技信息》2013,(5):244-244,252
从关联理论意图观的视角,探讨汉英旅游翻译所应遵循的原则。关联理论把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成功的交际即为受众识别说话人的信息意图。而翻译恰恰符合这一过程。只不过翻译包括了两个明示-推理交际行为:原作者与译者的交际过程,译者与目标语读者的交际过程。在第一交际过程中,译者需充分解读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但在第二交际过程中,还涉及到译者本身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成功的翻译必须忠实得再现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同时满足目标语读者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17.
游戚东梦 《科技信息》2009,(8):139-139,143
本文通过用最佳效度原则和信息突出原则具体分析一篇企业介绍的翻译,以此来说明中英受众因文化差异,对文本的关注和期待点不同,从而指出在翻译中如何把握关联信息及如何结合微观操作准则,使译文达到最佳效度。  相似文献   

18.
《周易》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文本意图以及文本表述整个意义的范型的定位将统领后面其它卦辞以及爻辞的理解,然而由于《周易》成书过程颇为复杂,译者对《周易》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定位各不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英译本。因此,对《周易》文本特点以及文本翻译过程特殊性的探讨,必须考虑经典形成的整个历史语境,去发现决定著者的陈述和意义赋予的语篇结构,把共时的现实平面文本还原成一个历时的立体文本,才能较为准确地了解文本意图和翻译文本的文字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受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对同一文化信息的接受、理解会出现历时性和共时性偏差,造成翻译中的错位。基于此,分析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现象,以阐释学作为理论基础,探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必须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日的性交际行为.旅游文本翻译应冲破传统理论"等值"概念的束缚,从文本的"目的性"入手,追求功能上的"等效",而非字面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