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对有多个不同类传感器进行特征级融合基础上应用D-S证据理论进行自引导车的行为决策,解决了单一传感器信息冗余度小、可靠性差和单一融合方法进行行为决策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的问题,在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环境下,制定了采取概率上下限的决策规则,较好地将上一级融合的多个结果融合成对决策的一致描述.实验证明D-S证据理论完全可以满足自引导车实时跟踪和导航的决策需要.  相似文献   

2.
多传感器系统最优决策融合的熵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传感器最优决策融合的信息模型提出了多传感器决策融合熵的概念;推导了多传感器系统最优决策融合的熵规则,分析了该方法对融合系统的可行性和虚警率的影响,表明该方法对提高融合系统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突发水污染事故自动监测领域中,传感器节点监测数据的异常是影响自动监测系统预警可靠性的重要原因.考虑到多传感器信息之间的互补性和相关性,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突发水污染事故可靠预警方法.基于改进的D-S证据理论,利用综合权重对节点证据进行加权修正,并用D-S融合规则对多源数据进行两两融合,最终根据融合结果对突发水污染事故进行预警决策.案例分析及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得到可靠度更高、聚焦性更好的预警结论.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用于目标识别的多传感器雅息融合算法-后验概率检测算法.在该算法中,融合中心将各个传感器送入的识别结果进行综合处理,得出最终的决策.仿真结果表明多传感器系统探测目标的性能优于单传感器系统,该算法运算量小,适于进行快速的实时处理.  相似文献   

5.
基于D—S证据理论的自治车行为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有多个不同类传感器进行特征融合基础上应用D-S证据理论进行自引导车的行为决策,解决了单一传感器信息冗余度小、可靠性差和单一融俣方法进行行为决策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的问题,在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环境下,制定了采取概率上下限的决策规则,较好地将上一级融合的多个结果融合成对决策的一致描述。实验证明D-S证据理论完全可以满足自引导车实时跟踪和导航的决策需要。  相似文献   

6.
基于鲁棒控制理论,在视觉信息与机械运动信息的有机融合方面采用了多信息分布检测控制的信息融合方法;在理论上证明了各传感器的决策值经过与或逻辑表决融合后,可以使系统的误警概率减小,检测概率增大,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上述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矩阵分析的一种不确定性推理的数据融合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确定性推理的矩阵分析方法,建立了用于目标识别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综合了来自多种不同传感器的基于正态分布的检测数据,通过定义相关系数矩了来获取基本可信度分配值矩阵。提出了一种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新算法,该算法依靠可信度的积累,通过多级递推融合可获得目标状态基于全局信息的融合估计值。实例分析表明:基于融合后的识别结果较各传感器单独决策的结果性能优化,具有较强的容错性和有效性,并且不确定值较融合前平均下降了74%,从而可精确快速地控制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8.
基于SVM与多振动信息融合的齿轮故障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齿轮振动信号故障特征微弱以及单个传感器故障诊断可靠性与准确性低等问题,采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对8路齿轮振动信号进行特征级融合,实现故障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个传感器单个特征量信息融合的齿轮故障诊断率比常规的基于单个传感的多个特征量的诊断准确率更高,诊断结果更可靠;峰值因子对齿轮故障最敏感,以峰值因子为特征量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诊断准确率达93.33%.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了它在小车自主避障上的应用,并提出了在基于视觉定位的自动导引车(AGV)基础上的一种避障系统设计方案.该系统将超声波传感器与红外传感器组合使用,利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采取改进的K/N融合方法以及基于先验知识的AND融合方法,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分析决策并以此实现避障算法.实验利用上述方案进行避障测试,得到轨迹曲线.结果表明:该方案有效地改善了单一传感器性能较差以及消除噪声干扰等问题,避障时的安全距离不少于50cm,可及早预警并采取相应避障措施,最终实现了较好的避障功能.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型钢管裂纹与孔洞的局部损伤缺陷,采用非晶态合金多传感器阵列获取钢管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多源缺陷信息.通过实验提取了反映钢管缺陷的特征信号,建立缺陷状态数学模型,形成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所需的先验知识.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原理,构建了适合于钢管损伤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模型,研究了模型在不同层次上的信息融合特点,提高了对钢管...  相似文献   

11.
 随着雾霾天气日益频繁, 室内空气质量备受关注, 传统的室内空气净化器已不能满足室内空气净化的要求, 研发新型多功能空气净化器及复合空气净化技术已成为净化器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对室内空气净化器的相关研究, 综述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几种新型室内空气净化器(包括新型吸附材料、低温等离子体、光催化、催化氧化、复合式空气净化器)的研发进展, 分析各净化器的优势与不足, 总结新型空气净化器的主要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分析其气体污染物、固体颗粒物、微生物污染物进行单一评价的方法, 并展望室内空气净化器的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灰霾等空气污染现象的日益频繁,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越来越关注.臭氧是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室内环境中臭氧污染的相关研究,分析室内臭氧污染的来源和目前室内环境臭氧污染情况,探讨目前有关臭氧净化治理的方法与技术,指出应进一步发展更为高效、实用的多相热催化等净化技术.  相似文献   

13.
室内颗粒浓度影响因素的集总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控制室内空气品质,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室内颗粒浓度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基于质量平衡的室内颗粒集总参数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空调通风系统开启、关闭两种时段下,室外渗风量、回风量、新风量、穿透率、沉降率以及二次悬浮率等因素分别单独变化10%时,室内颗粒浓度的变化;比较了各因素对室内颗粒浓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关闭空调通风系统时,沉降率对室内颗粒浓度的影响最大;开启空调通风系统时,回风量对室内颗粒浓度的影响最大。该结果对评测和控制室内空气品质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典型会议室环境,基于需求控制通风策略,对变风量中央空调系统房间空气品质控制进行研究。方法以典型的会议室环境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空调新风系统模型及房间CO2浓度模型;设计NN-PID(神经网络-PID)算法,并进行控制与仿真;在变风量空调实验平台上进行验证。结果所设计的NN-PID算法能有效利用神经网络训练过程,在线自整定PID参数,控制效果优于传统PID算法。结论根据室内CO2浓度变化控制新风量,能很好地适应室内CO2浓度的动态特性,提高室内空气品质。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室内热环境调节缺少合理控制方法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温度、湿度、风速和平均辐射温度四个热环境参数对PMV指数影响的基础上,基于人体舒适度模型的模糊控制,将嵌入式ARM9芯片作为主控制芯片,结合无线传感网络,设计了一种室内舒适度控制器,并阐述了其系统构成与决策方法。该控制器不仅布设方便,而且能够在保证人体室内舒适度的情况下,减少调节室内热环境过程中带来的能耗。  相似文献   

16.
以基于科恩达曲面诱导送风在固壁辐射板上形成低温气膜的空调末端装置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气膜的形成机理,气膜与固壁辐射板热交换效果,辐射与对流结合的传热方式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经降温除湿处理以290 K送出的空气自出风口至固壁辐射板末端形成了一层良好贴附于辐射板的冷气膜。冷气膜使固壁辐射板降温冷却(平均温度为296.32 K),并通过辐射与室内热源进行热交换;气膜卷吸室内空气,同时吸收辐射板部分热量后温度上升,室内人员区域内平均温度维持在299 K左右,且形成了速度为0.2 m/s以内的空气环流。根据有关设计参数标准,该空调装置能够营造一个较为舒适的热环境。  相似文献   

17.
要确定室内空气品质状况对生存和发展的适宜性,就必须进行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针对建筑室内环境系统的特征,在合理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可拓优度评价模型,并给予了实例验证,为室内环境品质评价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前 ,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造成室内空气污染来源的分析 ,提出防止室内空气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室内建筑污染的源作用与汇效应机理,并结合数值方法分析了源作用与汇效应在室内空气环境所对应的实际边界条件下的特征,所选择的反映实际边界条件的因素包括入室新风品质、新风量大小、室内温度水平以及汇与源作用面积比.研究结果表明,入室新风品质降低和新风量增大对材料散发强度与汇效应作用强度具有相反影响,但前者会使室内挥发性有机...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一间办公室的物理模型,利用AIRPAK3.0数值模拟软件,采用室内零方程湍流模型,对办公室在空调末端供冷条件下的室内气流组织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空调末端送风温度和送风速度对于热舒适性的影响,对一天内各典型时刻的送风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将优化后的末端工况与实际末端工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空调末端的节能潜力较大;相同外界条件下,与运行参数未进行优化时相比,按模拟结果对运行参数进行优化后,全天各时刻空调末端设备的理论制冷量平均减少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