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百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一次中华文化的大变迁,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转型:政治制度上由封建制度向民主制度的转变,生产方式上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文化上由以儒家传统为主体的封建文化向民主的、以近代科学技术文化为其主力的近现代文明转变。1.辛亥革命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大科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发展的现代模式。科学在本世纪以来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结构和人类生存方式。世界规模的军事需求,急迫地将现代科学与军事技术紧密结合起来。科学技术成为发展国力和战争取胜的重要前提。“曼哈顿”计划的实施与“成功”成为“大科学”到来的重大标志和“大科学”体制的第一个成功案例。国外科学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家对于“大科学”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注意,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和案例分析,其中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宣告了大科学时代的到来;普赖  相似文献   

3.
张晶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2):44-46,83
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往往能使离物理学领域很远的哲学观念发生变化。普朗克常数的诞生,不仅使物理学经历了由经典到现代的“蛹-蝶”之变,而且还使人们对自然界的基本认识与基本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进行了阶段性划分、揭示了该学科知识增长的两大特征: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知识增长呈线性增长和指数增长的交替发展态势;分支学科不断衍生、交叉融合,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学科结构体系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平衡充分的发展尤为重要。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发展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产业的结构形态处于动态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之中。而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应用,能够针对产业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迅速改变一些产业行业现状,形成新的范式,进而升级产业链促进产业信息化和数据化、升级价值链促进产业融合化和规模化、升级创新链推动产业品质化高端化,对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376年前的5月30日,北京城曾经发生了一起大爆炸事件。这次爆炸原因不明、现象奇特、灾祸巨大、死伤惨重,“乃古今未有之变也”。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次惊心动魄的灾难,但都莫过于解不开的自然灾难之谜。被人们称为世  相似文献   

7.
民国初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辛亥革命引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成为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新式学校、出国留学、研究院所、科学社团、科技期刊、译著书籍等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科技教育新理念、新体制,培养造就了新型科技人才,对后世中国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和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中非科技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了技术转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中非科技合作的战略重点,指出中非科技合作战略应实现由“经济援助”向“技术转移”转变,由“市场换技术”向“技术带市场”转变,由双边学研合作为主体向以企业合作为主体转变,并建议国家设立“技术非洲计划”。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人类的超越与境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在三个向度上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是人类自我意识与责任向全球空间的扩展,对狭隘的地域性、民族性“人类自我”的超越;是人类自我意识晌度的觉醒与延伸,人类对生命的一种终极眷注与关切;是人类自我向人之本源和本根的追寻,对“工具自然”价值理念的超越;是对人之完美形象,生存之理想境界的时空设定与展现。  相似文献   

10.
"价值的颠覆"是由西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思维模式,影响和制约着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伦理价值的整合,使生态伦理研究陷入"两难选择"处境。在人类历史的嬗变中,生态伦理与现代性内在关联,突破"价值的颠覆"框架思维模式,凸显生态伦理的整合价值,消解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对立,为保护环境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工业文明已经到了发展的顶峰,工业文明发展的困境日趋明显,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转型已成为不可阻扰的发展方向。绿色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一大标志,由此传统工业的生产方式也需要转变,生产方式绿色化俨然已是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然。生产方式绿色化是生态文明发展的支撑,是新型工业化转型的时代要求。不论是西方"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绿色化的生产方式实现本国的工业转型。创新是生产方式转变的动力,是生产方式发展的抓手,要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就必须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来实现。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带来生产方式绿色化,有利于推进世界新型工业化转型,托起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世”是一个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地质科学、还有可持续发展领域越来越重要的词语。人类世被界定为一个由人类主导的地质时代,这是一个在学术界和新闻界引发诸多讨论的词汇。本文探讨了三个关于人类世的国际上争议颇多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有:第一:虽然“人类世工作小组”的工作人员已经投票建议把这个名词正式化,但是地质名词的正式化需要进行科学的验证,现有的科学证据足够让这个名称正式化吗?第二:人类世的开始年份也存在诸多争论,提议较多的几个节点分别是农业文明兴起之时,工业革命兴起之时,还有1950年左右“大加速”时期。第三:人类世将会面临更大的繁荣还是可能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学者对此意见不统一,乐观与悲观共存。作为一个科学与社会交叉的术语,这个词不仅会被科学家和人文社会学家,而且也会被广大公众持续地争论。  相似文献   

13.
解读"风险社会"理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风险社会”理论指出:随着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由以财富分配为主题的阶级社会向以风险分配为主题的风险社会转化,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结构和政治上的变迁,包括个体化进程、对科学技术和政治体制的反思等等。风险社会理论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有相当的政策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静  李备 《中国科技成果》2013,(11):F0002-F0002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三驾马车。然而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维·谢·斯焦宾院士是享誉世界的苏联和俄罗斯著名科学哲学家,俄联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斯焦宾院士在自己的科学研究中,针对从“经典科学”到“非经典科学”再到“后非经典科学”科学革命的事实,提出了从“经典理性”到“非经典理性”再到“后非经典理性”的哲学-方法论转向,进而实现了从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经典(或非经典)科学哲学”向以社会-文化主义为代表的“后非经典科学哲学”的转变。后非经典科学哲学是对当下由技术型文明产生的人类全球性危机的回应,是从修订以往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将关于自然界、社会、文化和人类的科学观点融合起来,动态地、发展地思考自然科学、哲学人学和社会科学的历史性大综合、大转向。苏联解体后,斯焦宾院士在以往研究科学结构的基础上,独创性地发展了后非经典科学哲学,为人类走出技术型文明的困境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20年代未和30年代初,斯大林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动了一场“大转变”。这场从相对宽松的列宁文化政策的转向,从1928~1929年的反“右倾”斗争开始,对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知识分子进行了一次次连续不断的清洗和镇压,以雷霆万钧之力威吓、震慑、压服了思想文化界。在“大转变”过程中解散了几乎所有以前的文化艺术派别和团体、90%以上的人文社会科学团体。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宏观管理的“规划模式”──对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评析马惠娣20世纪科学技术带着辉煌的成就进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技术的全面社会化,使它成了现代国家的重要事业,并日益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支持。因而科学技术的宏观管理便成...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并逐渐把人类带进了一个科技社会。面对这个由科技所建构起来的全新的世界,喜欢的人高兴地誉科技为“天使”,反对的人则极力贬科技为“魔鬼”。然而,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都是人类在传统的宗教社会中所形成的概念,科学技术究竟是什么,尚未完全从神灵世界中超度过来的人类,实在是没有任何现成的词汇可以概括,许多人唯象地把它描述为“双刃剑”,用的还是前现代社会中的词汇。  相似文献   

19.
在地质史上,由于地质变化和大灾变,生物经历过5次自然大灭绝。现在,因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物种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了1000倍,地球进入第6次大灭绝时期。  相似文献   

20.
切克兰德的软系统思想是系统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为当代系统思想的发展带来了三个重要范式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一般系统思想向应用系统思想的转变,这个转变使系统思想彻底摆脱了一般系统思想以缺乏内容换取其普遍形式的困境。第二个转变是从硬系统思想向软系统思想的转变,它使系统思想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来重新阐释了系统思想的内涵。第三个转变是从功能主义向诠释主义的转变,这个转变使人们对人类活动系统有目的活动意义的诠释理解成为了软系统思想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主要手段。然而,软系统思想内容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在解决人类问题情境中走向诠释主义的极端;二是软系统思想没有把系统运动最新成就吸收进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