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4.
对"归来诗人"这一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现象做了界定及分析,并从当代文学的宏观方面对"归来诗人"的文学身份进行了再确认.  相似文献   

5.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及贯彻执行营造了文学史上的"百花时代",一批具有艺术探索价值的文学作品应时而生.1957年夏秋之交,"反右"运动扩大化波及文学界,"百花"小说作家被打成"右派",其作品也由"香花"变成"毒草"遭到粗暴批判.重新解读百花小说及其批判文章发现,百花小说的批判除了是一次"右派"作家的思想清算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则是艺术探索与时代语境的误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毛泽东提出、胡锦涛倡导"两个务必"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对比分析,以期得到一些有益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7.
8.
批判理论全面批判了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给人带来的"科技-工具理性",主张重建"交往理性",以使人性最终得到解放.融合了批判理论思想的教师"反思"是提升教师责任感的教育理念,是弱化"工具理性"、建立"交往理性"、削减教育不平等的教育策略.反思型教师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具有"交往理性"和教育批判意识的价值观与认识论思想.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市诗的兴盛期,都市诗对都市的拒斥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现,其中主要有初到都市者面对都市的惶惑,以及都市诗人反思都市之后痛苦的呐喊,这两种主题承前启后,浓缩了中国现代都市诗的主要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朝鲜族国家/国民意识的确立有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与中国兄弟民族共御外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近代日本殖民侵略引发的“间岛问题“催生了其“中华“认同意识的萌发,开始了由移民到国民的意识转换,朝鲜族逐渐融入正处于由自在到自觉形成过程中的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1.
秦观的诗歌历来为词名所掩,后人对秦诗的关注远少于秦词,并留下了"女郎诗"的讥评.从文本入手,对"女郎诗"这一文学批评现象进行深入辨析,针对性地探讨秦观诗歌的风格特点及创作手法,以还秦观诗歌真实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左联"是为政治目的而成立的文学组织,其进行的文学活动完全服从于政治斗争.这种重政治斗争的特质,决定了其文艺理论与批评的非左即右的极象模式.革命或反革命、胜利或者死的双向极反,导致了其理论批评动辄上纲上线的基本态度.特殊的政治历史环境中"左联"有较大成就,但其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不同的政治历史环境仍延续"左联"模式,必然有害于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这是应该引起世人反思的.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合理性、有效性问题日渐突出。对学校课堂德育中的“灌输——说教”模式、班级德育中的“人情——管理”模式、学校德育中的“集会——教化”模式等习惯化的实践模式进行反思,对关乎此模式合理有效前提的理论假设进行批判,从而使我们能够立面学校德育的“底线”并为“底线”教育的实施奠基。  相似文献   

14.
探讨刘恒以城乡结合处的"他者"视角,去展现其京味小说由浓到弱、由表到隐的异化层次特点:深层异化下的精英批判——表层异化下的大众反讽.以"他者"视角去看待异化、另类的北京以及北京文化,对于身在其中的京味作家来说是一种有利而丰富的对照,也通过异化的表达对传统京味文化作出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进而探讨刘恒这种异化的京味文化表达在影视化后的变异以及变异之因,这对于认识京味文学的丰富性面貌和90年代泛电影时代的电影改编也有一定的思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归来的诗人”在新时期恢复创作后大体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在理论上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总结了中国现代诗歌体式发展的基本经验;在创作上铸就了新的以沉思、论辩为特征的哲理化抒情风格;抒情主体更加注重对自我存在的思索与追问,抒情语调趋于自白和自审,意象营造趋于自喻化和象征化.部分诗人从现实主义走向超现实主义.“归来的诗人”既是对新诗传统的恢复,也是对新诗发展的总结与重整.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之"垮掉的一代"既是文化运动,亦是文学运动."垮掉的一代"作家与佛禅有极深的因缘.在修习过程中,他们将佛禅与美国本上文化相融合而发展成为"垮掉禅".正是"垮掉禅"对禅宗之挪用、误读和扭曲,才启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触发了他们采用自发性写作、自南流动写作、冥想和呼吸写作等崭新的文学创作方法,从而也展示了其作品存在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同时,"垮掉禅"也推动了佛禅在美同社会生活、文化领域之渗透,促进了佛禅在美国本土化实践之进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技术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取向层面讨论和比较三类高校向产业界的技术转移(我国通称为"产学研")构造,分析高校技术资源创新和技术转移的特征及其定位.在总结国内外相关主题的典型研究文献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三种构造对应的高校技术品格(以技术多样化—专业化发展维度,以及特定技术领域类型作为标志)的理论分析和讨论,提出三螺旋I型构造、三螺旋II型构造和"政—产—学"构造及其对于高校技术多样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契合作用,并特别强调了"政—产—学"构造对发展高校技术品格的选择特征.本文还提出了分析和测度高校技术品格的具体方法,从两个方面分析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表现出的技术品格状态,并从中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产学研构造效应:一是考察我国高校在典型技术领域(包括20个IPC领域以及7个典型的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技术覆盖;二是以我国106个(重点提取其中30个)典型专利密集城市为载体,分析观测相应的高校群组在20个技术领域上的发明专利分布状态,通过有效降维方式,得出分析结论.我国高校的专利技术品格特征表现出二元发展状态:城市内(Intra-City)高校专利技术多样化水平下降,而专业化水平上升,城市间(Inter-City)高校专利技术总体呈现多样化水平上升;同时,典型城市载体体现高校组群的ICT等信息技术倾向,亦有化学和生物技术等差别化技术表现;此格局适宜用三螺旋II型构造和近期市场导向的"政—产—学"构造来解释.建议我国高校适当提升多样化技术发展品格,发挥我国高校在国家创新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论证了生命意识是二者的共同主题,并从不同角度揭示二者生命忧患意识的诱因及生命意识的走向,探讨了二者在生命意识方面的密切联系,从而揭示汉末中、下层文人、寒族生命意识之由趋于觉醒到文学自觉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根本思想、中心观念是“道”,而道的根本在于其宇宙观。所谓“万物终极理论”,是自爱因斯坦开始的现代科学对于宇宙万物的基本统一性的动态研究和揭示。本文通过探讨和种种比较后认为,“道”,就是老子所感知、所发现的体现宇宙万物最宏大统一性的本源之物,这一本源之物与“万物终极理论”所动态追求的终极目标具有共同的认识论基础,其创立的过程、理念和思维模式,对现代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图探讨是"诗中有俗,俗中有歌"的文化现象以及这种"既是诗歌,也是民歌,更是民俗"美学特征和各自间的艺术演化的相互关系与关联.世俗"风化"与"民俗之诗"间的互动、互促、互相影响的审美与伦理教化关系被阐释得较全面而辩证,是我们认识诗、歌与风、民、俗等概念及其关系的一个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