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阻碍西方科学技术东渐的若干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叙述了17-18世纪西方科学技术东渐的过程及影响,认为历法为主的中国古代天文体系,中国的传统观念和传教士科技活动的二重性等是影响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传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蕴涵有丰富的科学哲学思想。本文的考察指出,李约瑟的观念、方法、哲学思想都是西方的。在这样的观念、思想指导下,用西方特有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难免与实际情况有差距,也很难揭示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对中国和西方两千年中科学技术成果的统计分析,从整体上对比了两者发展的各自特点。历史上,中国科学技术始终持续地缓慢发展着并曾长期居于领先地位。16世纪以后,西方逐步确立了由构造性自然观、受控实验和开放性技术体系组成的近代科学技术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循环加速机制,促进了科学技术革命。本文做了这样新的尝试:从探讨科学技术自身的结构及其与社会结构相互依存的角度,来说明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该文首先对西方科学哲学家托玛斯·库恩提出的“科学共同体”概念作了分析,然后讨论了“科学共同体”在近代西方(欧洲)的形成以及它的作用,同时对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进而指明“科学共同体”未能于明末清初出现是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内在原因之一,最后以中国科学技术在20世纪10~40年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例,得出“科学共同体”是将科学技术向前推进的有力杠杆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视野下发达国家科技政策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化”是一个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而“全球化”的发展又必然会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益跃进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思想领域并采取了相应的科学技术发展政策。西方国家在实践科技政策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发展史的研究已有四种不同的研究路径:从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史角度的研究,以西方科学哲学为参照的回顾研究,西方学者对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当前在展望21世纪前景时对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发展的历史回顾。这些不同路径存在的共同缺陷,是不能产生出公认的分析框架和描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结构,无法完整刻划出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特征,难以从历史中为中国科学技术哲学今后的发展道路找出其内在根据。这些缺陷的克服要以探讨不同话语体系的共同根基为前提,以与其他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科学技术哲学的对比分析为基础并接受后现代思潮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工业、农业、国防的现代化,要通过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来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四化中是带头的。现在,我们既然要提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表明我国的科学技术是落后的。一般地说来,要比西方落后三十年。为什么落后,这中间有不少原因。过去中国的文化,虽然比较发达,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创造,但是没有注重发展科学。现代科学,从伽里略、牛顿开始,在西方也只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之交,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西方文化疾风劲吹,凭其摧枯拉朽之力将儒家文化推向自我反省的时代当口。这一时期的中国学者在其思想形成过程中,都不能回避一个共同问题:对西方强劲的科学技术文化和中国没落的儒家文化进行评价与取舍。早期现代新儒家认为,中国脱离贫弱离不开西方近代形成的科学技术及其为主导的文化,但不能盲目热衷、迷信其所创造的发展盛势,应以严谨与审慎的省察态度待之。这种立场所反映的科学技术观,即积极主张中国的西化及其现代化的同时,也要探求儒家文化源头真谛而辨析其是非优劣,重释儒家文化人文关怀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黄遵宪先生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向西方圆家寻求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他的西方科技文明观很深邃,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采看,它今天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初康熙年间(166l-1720),中国的科学技术曾一度闪烁起新的曙光,产生过科学技术方面的新成就。导致这种新的形势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是,深究当时中国新科学技术的勃兴根源,不难看出它实际上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文明的东新而形成的。不同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欧洲的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11.
16世纪末,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同时,附带传入了一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西方生物学知识最初见于中文著作中的是《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其中第5至第7章介绍了各地草木、禽兽等生物学内容。虽然传教士本身并没有带入多少生物学知识,但是这一工作却意味着中西科学技术合流的开端,它促使中国与世界生物学汇成一体。鸦片战争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同时,大批传教士纷至沓来,也夹带了一些包括生物学在内的西方近代科学知识。洋务派,奏设江南制造局,附设翻译馆,聘请西方人士大量翻译出版科技书籍,开始了西方自然科学在近代中国的  相似文献   

12.
论晚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传播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晚清时期,近代西方科学技术通过传教士、学堂教育、留学生、译书出版等在中国广泛传播,而新式医院的开设扩大了科学传播的受众,近代企业的兴办为科学技术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学制的确立从制度上确保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模式与它在西方的传播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清代君主集权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五世纪以前,中国的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保持过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然而到了近代,却越来越落在西方的后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渊源可能很深远,但关键时期却在明清两代。尤其清代,中西差距日益扩大,落后局面最终形成。问题和矛盾暴露得比较充分,便于我们从中探讨和总结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在限制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中,清代君主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治是个关键的因素。正像恩格斯阐述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时所指出的“经济运动会替自己  相似文献   

14.
格物致知论的源流及其近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认知理论。它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起源及发展早期,基本是以道德化诠释为主。到宋代时,心学派基本沿袭了早期道德化的诠释方向,但理学派则强调其中的理性精神,对宋代科学的兴盛影响重大。在明清之际,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实证化的取向更加显著,使格物致知论发生了重大的理论转型,为近代中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对接铺平了道路。而到近代之后,格致论几乎完全成为西方科学技术的代称。对格物致知论历史源流的梳理,从中还可以发现其对于现代科学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约瑟难题』是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至今日,在几代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同义词:也许认真阅读过李约瑟所主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人只是少数,但我们都深信他的结论--中国科学技术曾经在很长时间处世界领先地位,只是到了近现代才落后于西方--为什么会落后即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科技名词术语,具有优良的光荣传统,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占据着光辉的地位。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上的四大发明,代表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篇章。在我国古代科学术语方面,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谨的命名原则和方法,起到了反映科学技术成就和新概念的作用,而成为传播生产技术,交流科学知识的有力工具。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术语,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着大量的记录和描述。我国近代科技术语,一般说来,多从西方引进和翻译西方科技著述而来,大约从元代开始,经过明、清两代达到一定繁荣地步,特别是在介绍近代科学技术成就中创用了  相似文献   

17.
洋务运动时期,顽固派极力反对中国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他们认为,学习科学技术必定会引起天象示警,遭致上天的报复;注定会败坏良好的社会风尚,使人们道德沦丧;肯定会落入洋人设计的圈套,祸国殃民。顽固派的言论表明,中国传统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主流意识对科学技术有着强烈的抵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技术发展及其社会后果总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技术恐惧作为一种非主流的社会心理现象,表现为实践操作、社会文化、社会运行三个层次。西方技术恐惧文化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伴而生,发挥着其特有的透视和批判功能。中国社会却没有产生系统的技术恐惧文化,这是由东西方文化传统、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思维方式等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之交关于如何走出民族困境的最强音,是效仿西方发展而实现国家工业化,在学术界也引起阵阵理论研究的热潮。早期现代新儒家辩证分析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强调中国所追求的西化发展,不应该是简单嫁接西方工业化之路。因此,他们顺应西化发展主张却又另辟新途,基于重释儒家文化而再显其治理世界的优势,以求规避或制衡因发挥科学技术创造世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 0 2年 4月 11至 13日 ,近 2 0 0位专家学者聚会北京国宏宾馆 ,参加了由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 :一、总结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探求明清以来妨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诸多因素 ;二、回顾 2 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从世界近现代科技发展的视角 ,分析对比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及其原因 ;三、展望 2 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前景 ,探讨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和发展科技事业的对策与建议。会议共收到近 140篇论文。大致可分为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