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其他工艺条件不变、不同活化时间浸渍的活性炭纤维(ACF)电镜扫描照片进行了图像处理,并时纤维表面的大孔和中孔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虚拟表征,获得ACF表面孔洞的2个表征量:目标孔洞个数与各孔洞分布比例,以及表征孔洞簇状团聚的聚类结果,此结果可进一步用于孔洞分布的分形计算.通过这些纤维外观的虚拟表征量,可寻求建立生产工艺、虚拟表征指标与纤维性能三者间的关系,以此预测产品性能,指导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2.
系统地研究了活性碳纤维的KOH活化法与水蒸气活化法。比较了两种活化方法的活化条件。测量了比表面积,用碘值、苯值测定了活性碳纤维的吸附性能、脱附性能,用循环吸附、脱附方法研究了活性碳纤维的再生能力,并与颗粒状活性碳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KOH活化的活性碳纤维无论从比表面积、微孔结构,还是在吸附、脱附性能上,都优于水蒸汽活化的活性碳纤维.  相似文献   

3.
4.
活性炭纤维的表面功能设计和控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系统阐述了活性炭纤维(ACF)表面功能的设计和控制方法,介绍了ACF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表面化学结构与吸附对象的关系;从ACF表面物理、化学结构的可设计化入手,全面阐述了ACF物理结构的设计和控制方法及表面化学的改性方法;并介绍了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活性碳纤维的制备及其吸附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耐熔性沥清基纤维经过碳化处理后,在一定温度下的CO_2气流中进行活化处理,得到的活性碳纤维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和再生性。  相似文献   

6.
活性炭纤维的表面功能设计和控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系统阐述了活性炭纤维 (ACF)表面功能的设计和控制方法 ,介绍了ACF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表面化学结构与吸附对象的关系;从ACF表面物理、化学结构的可设计化入手 ,全面阐述了ACF物理结构的设计和控制方法及表面化学的改性方法;并介绍了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生物质活性炭对模拟烟气汞吸附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氯化锌作为活化剂制备生物质活性炭,在不同的氯化锌质量分数、活化时间、活化温度条件下,对不同的生物质原料进行活化、碳化,以制备所得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脱色量为指标,进行正交设计优化.利用吸附性能较好的生物质活性炭,对其进行汞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质活性炭制备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氯化锌质量分数50%,活化时间1.5h,活化温度600℃.在此条件下,毛豆杆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脱色量为0.15mg/g,对汞4h的吸附量为0.015mg,穿透率为5.30%.由此得出,受原料、活化剂质量分数、活化时间和活化温度等影响,各种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率都不同,毛豆杆活性炭对模拟烟气中汞的吸附效果最好,这与其微孔极发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在活性碳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活性碳纤维的水蒸气活化与KOH活化工艺的不同对活性碳纤维性能的影响,探讨了活性纤维水蒸气活化与KOH活化方法的活化机理,分析了活化工艺不同影响活性碳纤维性能的原因,并给出了最佳活化工艺参数范围.  相似文献   

9.
活性碳纳米纤维对VOC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不同直径的活性碳纳米纤维及活性碳纤维对苯、甲苯和乙醇蒸汽的吸附等温线,研究不同直径的活性碳纳米纤维及活性碳纤维吸附挥发性有机物(VOC)气体性能的差异。经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活性碳纤维直径在10μm数量级,随直径减小,纤维晶体性变差,结构无序性增大;微孔达0.4~0.8 nm时VOC气体分子更易进入与吸附位结合;活性碳纳米纤维及活性碳纤维氮吸附-脱附曲线均为Ⅰ型。故分压比低于0.01时活性碳纳米纤维对苯、甲苯和乙醇的吸附量要高于活性碳纤维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10.
负载Pd/Cu活性碳纤维的孔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吸附仪测定了所制负载金属活性碳纤维的吸附等温线 ,然后用不同理论方法对孔径分布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负载Pd Cu的活性碳纤维仍以微孔为主 ,微孔孔径呈单分布。随着活性碳纤维负载Pd Cu量的增加 ,中孔孔容增大 ,纤维孔径分布曲线的举点 (峰值 )位置略有增加 ,平均微孔孔径增大 ,但负载量在 10 %以内时最大微孔孔容和BET比表面积下降。负载Pd Cu活性碳纤维的孔结构特征与催化反应性能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以玉米秸秆皮为原材料,在无惰性气体氛围下,以ZnCl2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以亚甲基蓝为探针分子,通过正交实验获得最优活性炭的制备工艺.通过扫描电镜对所制最优活性炭的表面形貌进行研究,运用氮气吸附-脱附实验对其比表面积和孔容积进行检测,并考察了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对其吸附亚甲基蓝性能的影响.扫描电镜观测到自制活性炭表面具有大量纳米孔,氮气吸附-脱附实验结果表明,自制活性炭平均孔径为1.98 nm,比表面积达到934 m2/g,孔结构中以微孔为主.自制活性炭在60 min左右可以达到吸附平衡,并且吸附效果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吸附效果明显优于市售活性炭.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型高性能吸附材料一活性炭纤维的性能及其在气体净化、污水处理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活性碳纤维静电植绒制品及其空气净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利用静电技术将活性碳纤维短绒栽植在普通织物和聚丙烯筛网上的技术与工艺,测试了其吸附与脱附性能,结果表明活性碳纤维静电植绒制品具有优良的吸附、脱附性能,有效地解决了活性碳纤维加工性能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活性炭纤维吸附甲苯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动态吸附实验装置,研究了温度、浓度、流速对固定床吸附器中粘胶基活性炭纤维吸附甲苯废气的饱和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甲苯气体流量增加时,饱和吸附量也增加;随浓度的增加,吸附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吸附温度升高时,吸附量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酒糟渣为原料,采用浓酸炭化法,KOH活化法制备了活性炭。考察了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碱炭质量比以及酒糟渣/KOH质量比对活性炭的影响。采用SEM、BET、FT-IR、XRD对其物化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活化温度为800℃、活化时间为3h、碱炭质量比为3:1、酒糟渣/KOH质量比为4:1时制备的活性炭性能最优。该酒糟渣活性炭吸附孔容为0.88248cm3/g,DFT比表面积为3654.9m3/g,碘吸附值为2216.3mg/g,亚甲基蓝吸附值为389.40mL/g。  相似文献   

16.
粉末活性炭吸附2,4,6三氯酚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粉末活性炭PAC吸附2,4,6-三氯酚(2,4,6-TCP)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AC炭种、投加量和温度3因素对2,4,6- TCP吸附效果的影响;建立了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线以及吸附热力学模型;研究了PAC与预氧化联用技术对2,4,6- TCP的协同去除作用.结果表明,上述3个因素对2,4,6-TCP吸附效果影响均显著,其中PAC投加量的影响最大,PAC炭种其次,温度的影响最小.PAC可以快速有效地吸附水中的2,4,6-TCP,快速吸附期在前20 rmin,吸附容量可达到80%以上.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可分别较好地描述PAC对2,4,6-TCP的吸附行为.PAC吸附2,4,6-TCP的过程为自发、放热以及熵减的过程.PAC与预氧化联用技术可以提高对2,4,6-TCP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活性炭纤维对气体中乙醇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活性炭纤维作为吸附剂,吸附气体中的乙醇,吸附实验是采用鼓泡法进行的,以高纯氮气为载气使乙醇饱和蒸气通过吸附柱,对影响活性炭纤维吸附性能的活性炭纤维用量、吸附时间、入口气体温度等因素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为活性炭纤维净化乙醇废气的工业应用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一高1200mm、直径40mm的三相流化床实验装置上,采用压降法和取样法测定了不同操作条件下剑麻基活性炭纤维在床内沿轴向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一定液速和气速下,气含率沿床高增加,而液含率及固含率则逐渐降低;一定液速下提高气速,床中的混合程度增大,而一定气速下提高液速,床中的离集(分级)程度增大.该研究成果可为活性炭纤维流态化吸附回收贵金属过程的放大和操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微波高温烧结炉分别在600℃,700℃和800℃下对商业活性炭进行改性,利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Boehm滴定、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比较分析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表面官能团等物化性质.以1,2-二氯乙烷为吸附质进行固定床吸附实验.研究表明:改性后活性炭表面酸性基团减少,碱性基团随温度升高增多;比表面积、孔容减小,微孔比表面积增加;活性炭对1,2-二氯乙烷的吸附量排序为:AC-800AC-700AC-600AC-0;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改性活性炭的物理结构特性对吸附量的影响大于表面基团;D-R模型和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都表明活性炭对1,2-二氯乙烷的吸附主要为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20.
活性炭对印染废水中碱性紫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活性炭吸附模拟废水中的碱性紫染料,研究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出当pH值为8~10时,对碱性紫的去除率最大.酸性、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的饱和吸附量(mg.g-1)分别为233.57、260.38和507.17.同时用KOH进行改性,借助红外光谱表征改性前后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的变化,并测定改性后活性炭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KOH的改性使活性炭表面带有更多的碱性基团,增加了吸附活性位,提高对碱性紫的吸附量,中性条件下饱和吸附量达350.77 mg.g-1,比改性前提高35%,吸附等温线符合B.E.T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